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发展优质能源调整能源结构

2017-12-25 10:22:58 5e

近日重要与能源相关新闻较多,首先是发改委宣布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12月19日正式启动,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将当做商品一样来买卖。二是国家发改委回应“煤改气”热点问题,要求保障民生用天然气供应。同时要求居民供暖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宜油则油,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三是中国新能源发展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也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提供的新的可能。四是12月21日公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77元/吨,环比上行1元/吨。

据媒体报道,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首批纳入企业1700余家。外媒称中国电力部门占全国碳排放量的约40%。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这一交易体系既有很强的政策性,政府强制性设定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覆盖范围、排放总量、各企业的排放限额;同时,这一体系又要坚持市场化导向,纳入交易体系的企业,碳减排成本高低不同,减排成本低的企业超额完成减排任务,可以将剩余的碳排放配额卖给超配额排放的企业获取收益,通过这样的市场化方式,激励企业改进生产、转型升级,实现成本最小化的减排。

在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之前,中国的碳市场工作早在2011年就已经起步。2011年中国确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省市作为试点开展碳交易工作。2013年,深圳率先启动实际交易,各试点省市随后也逐步启动运行。

目前已纳入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17年11月累计配额成交量达到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46亿元人民币。以发电行业为碳市场建设突破口,原因有四:一是发电行业数据基础较好、产品单一,排放数据计量设施完备,数据管理规范且易于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二是行业排放量较大,按照初期纳入门槛——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首批纳入企业1700余家,排放量将超过30亿吨,具有较强示范意义;三是管理制度相对健全,行业以大型企业为主,易于管理;四是从国际经验看,火电行业都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的行业。据分析碳排放市场将成为促进企业、行业绿色转型的制度机遇,

例如华新水泥是2014年第一批被湖北省纳入碳排放管理的企业,第一年履约,就花费了3000多万元购买碳配额,花费相当于企业在华中地区一年的纯收入,损失惨重,次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不但不再需要购买排放配额,反而通过出售盈余的42.38万吨碳排放额度实现净收益900多万元。试点3年来,湖北全省纳入碳市场的控排企业,已通过节能降碳实现碳市场收益3亿元。碳交易还为精准扶贫开辟了新思路。

目前国国已有一大批贫困地区的农林自愿减排项目得以开发,并通过碳市场交易获益。2015年至2017年,湖北省贫困地区的农林类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已累计成交71万吨,为农民增收1016万元。专家认为,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开脚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碳市场,未来有更多困难挑战等着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去攻克。中国能源企业与行业应当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发展清洁新能源以适应并利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就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天然气供应的热点问题做出回应,要求把保障民生用气放在首位。“煤改电”、“煤改气”未到位的允许使用煤炭取暖。

发改委一是要求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将加强衔接,支持企业进一步实施争取进口、增产增供、互换资源等措施增加天然气供应。二是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居民供暖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宜油则油,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煤改电”“煤改气”没到位的允许使用煤炭取暖,全力保证煤炭资源供应,保证燃煤供热机组正常运行。有条件的尽可能做好洁净煤供应工作。目前不具备条件的要尊重当地群众的取暖习惯,以确保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

“煤改气”到位的要确保供气,包括提前和超出原有改造计划已实施改造的新增用户,也包括之前因种种原因尚未落实供气合同的用户,只要是民生采暖用气,都将确保供应,供气有缺口的地方要认真落实“压非保民”方案。也就是说,只要是民生用气,无论是合同内还是合同外,都要无条件予以保障。同时,各地要确保用气用电安全,尤其是农村地区。

国家发改委已协调组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主要供气企业多方采取措施,增加天然气供应,保障民生需求。发布会还公布今年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的情况,1-11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09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9%,其中,国内生产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5%。进口天然气817亿立方米,增长28.9%。因工业生产、燃气发电、化工等领域用气需求较快增长,加上“煤改气”需求增量较大,天然气消费量呈现两位数增长,比上年增速快12个百分点,比前五年平均增速高8个多百分点。

另据报道,到目前为止,京津冀“2+26”城市实际有319万户完成了“煤改气”,而据调查统计,今年采暖季平均每天因采暖而增加的天然气需求量为4200万立方米。而12月全国日均用气量较往年增加1.3亿立方米。新增天然气用量中,“煤改气”仅占30%左右。

中国部分地区出现天然气荒,表明中国缺乏优质清洁能源,应当加速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低碳能源。还应加速改革,有专家认为,出现天然气荒和价格暴涨,表面是价格问题实质还是体制机制问题,需要推进改革并允许更多社会资金进入清洁能源开发。在现代市场经济和较充分竞争条件下,商品过剩是常态,而短缺和供不应求是变态或罕见之事态,中国应当推进改革。

发改委要求各地居民供暖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宜油则油,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则是提供了多能互补保障能源供应的方向,其实还应当加上地热、生物质、风能太阳能等等清洁能源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而诸多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已为多能互补提供的新的可能。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已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中国今年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矿种又添“新成员”;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处钻获236摄氏度的高温干热岩体,是中国新能源领域最大的两个亮点。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截至11月底,中国风电装机1.6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26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15亿千瓦,同比分别增长11.8%、67.1%和23.6%。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报告,2016年全球太阳能光伏产能新增50%,其中中国贡献过半。从可再生能源看,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装机可达到6.56亿千瓦,与2012年相比增长约110%,近5年年均增速约16%。

同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集中与分散发展并举的格局正逐步形成,分布式发电具有电力损耗小、输电费用低、土地和空间资源占用少的优点,今年前11月,分布式光伏装机1723万千瓦,同比增长了3.7倍。而为人诟病的弃水、弃风、弃光等等新能源发展的“老大难”也有所改善,今年前三季度,弃风、弃光率分别为12%和5.6%,同比分别下降了6.7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新疆、甘肃等重点地区弃风率分别下降了12.1个百分点和10.5个百分点。

发展新能源,一是要加速推进技术进步,二是要加快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前不久沙特阿拉伯一个光伏项目竞标,最低的平准化成本是1.786美分/千瓦时,相当于人民币0.12元左右,而目前国内光伏的发电成本大概在0.5—0.7元/千瓦时左右。技术进步与降低成本潜力巨大。

据透露,针对当前较为突出的弃风、弃光、弃水问题,国家能源局下一步将完善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制度,利用跨区输电通道扩大可再生能源配置范围,采取自备电厂参与电力系统调峰运行、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力专项交易、清洁供暖等电能替代措施扩大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纳。据悉明年试点地区还要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相当于隔墙售电。

综上所述,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能源并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转型是必然趋势,能源界对此需有清醒认知,以避免投资战略失误与损失。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