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地质历史,至少在中国可看到地壳演化有着陆板块由南向北的迁移、拼贴,而太平洋板块的扩张总体上是由南南东向北北西的潛没,以致载着地块向中国大陆汇聚。例如,在中国西部可看到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冈底斯山、秦岭等由原来的陆间海(地中海、特提斯海及其分支)在不同地质时期受挤压而回返成山,从而准噶尔、塔里木、羌塘—唐古拉、上扬子等陆块以及印度陆板块相继拼合。澳大利亚陆板块应是跟随在海南地块之后缓慢地向北靠拢,南海海域走向萎缩关闭,南海北部抬升,南部海槽更加深拗。在中国东部的华夏块(下扬子地块)、粤中块等则相继与大陆拼合。
当地球表面形成海洋,海洋中生命孕育之时最早大量繁衍的是菌藻类。它们不断死亡、堆积在淤泥中生成甲烷、硫化氢,在条件合适时(例如所受压强增大、温度下降以及具有深水热液喷口时)形成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这种过程在各地质历史时期都曾发生,现今海洋勘探也可以反证这一点。在地质历史上海洋中形成的大量水合物只是由于后来的造山运动而难以保存,或者已经迁移至相对稳定的地块方向(例如克拉通盆地、山前坳陷);在克拉通盆地、山前坳陷内加之自身在后期生成的油和气就是石油勘探工作者大获成功的地方。
有了以上认识,进而能够提出:1.造山带(地质历史上的海洋)中的过成熟烃源岩(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培训教材中称为“消耗了的烃源岩—The spent source rock”)或已质变了的烃源岩曾经提供油气,只是因为现今局限于盆地内寻找烃源而忽视了对造山带的认识,或者因为缺少对过成熟烃源岩的研究方法而未能认知。但这一认识确实为我们打开了资源量计算时解决含油气盆地的产储量与生烃量何以失衡的思路(例如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气、四川盆地天然气产储量与资源量不匹配的问题)。2.被巨型造山带包围的克拉通盆地应是最有远景的油气勘探区,例如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羌塘—唐古拉、四川等盆地。3.对于现今南海海域的油气勘探应集中在可燃冰富集带附近的岛、礁、滩区,因为可燃冰富集带由于稳定带的存在而掩盖其下的游离气(由生物甲烷、热解气和幔源气组成)使之在地壳变动时向温、压减小方向迁移,而那里正是岛、礁、滩所在地区。4.油气资源评估中需要着眼于菌藻类堆积的泥质岩。对于碳酸盐岩生油岩残余有机碳含量指标低至1%的认识需要商榷,因为碳酸盐失水固结成岩的速度很快,后期生成的油气难以突破微细孔喉而不能实现初次运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