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岁一寒冬,一惊一乍一番战。
说“一番战”不仅是指每年政府及行业将冬季保供作为一场战役来进行,更多的是指“气荒”情况下的口舌之战,上下游互指对方将气高价卖给非居民用户,重压之下能源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互相抱怨,学生教室挨冻,医院面临断气的风险,公交车辆无气停运等画面……这一切历历在目,以至于惊动中央高层。
如何使这些现象不再重演又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认为解决“气荒”首先要有民生工程要惠民的指导思想,其次要有正确的应对策略。
今冬是否如去冬
去年冬季“气荒”的原因主要是误判,在“煤改气”导致用气量骤增的情况下,一是能源行业虽有所预料,但没有预料增量那么大,二是虽有所料,但采取了错误的预案。例如,上海交易中心在2017年9月以解决冬季调峰为由,开始对陕蒙LNG工厂气源竞价拍卖,对部分管道气竞价拍卖。天然气冬季消费结构中,主要用量的供暖仍属刚需的民生保障品。
供暖用量陡然骤增是现实,当然有一个大的供需环境,即前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天然气消费增速由过去的两位数降至个位数。上游因投资收益等原因,放慢了气田开采、地下储气库建设以及引进管道和LNG的布局,下游几乎没有任何调峰手段。
今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供气企业要拥有不低于其合同年销售量10%的储气能力;城镇燃气企业要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至少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日均3天需求量的储气能力。
考虑到去年供暖季“气荒”的教训,下游甚至有些大用户也都积极建设LNG调峰储备站,西部资源地区的LNG工厂储罐扩容,沿海LNG接收站的储罐扩容。更重要的是各LNG接收站对海外LNG采购和船期安排,都在紧张有序的筹划之中,这是从源头上的准备。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文件,从这份文件来看,我国政府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为人民群众留住更多蓝天的宏伟目标始终如一。但在具体行动上或者说政策的力度上有所调整。
例如,在过去的“宜气则气,宜电则电”方针基础上增加“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煤改气”的原则调整为“以气定改”;以及不再支持热电联产项目。这种调整与其说是人性化的治理方式,不如说是去冬今春“气荒”现实所致。政策的调整使得供暖季出现“气荒”时部分地区的供暖将会启动燃煤锅炉,部分郊区或村村通居民也会恢复煤炉采暖,部分煤改气工业用户可能重启燃煤系统。
所以因“有所准备”加上“政策微调”,去冬今春的气荒现象不会大面积重演,LNG的天价更不复存在。
“气荒”仍会有,策略是关键
虽然去冬今春大面积“气荒”现象不可能重演,但不等于没有气荒。冬季调峰保供是能源供应的普遍规律,在中国天然气的供应上尤为突出。只要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基本国策不变,煤改气、油改气的增量还要持续,特别是冬季清洁供暖引起的巨大增量,如此供需矛盾在短期内不可能解决。
这一方面是我国的资源禀赋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供暖引起的缺口超出天然气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据保守估计,北京冬季用气量是夏季的3倍,西安是5倍,极端天气时这个数字还得再翻1倍。天然气供应的基础设施不可能扩大10倍建设,我国仅有的几条干线不能形成多重环网,基础设施的制约性严重。
发达国家也有如此现象发生,比如,供大于需且管网十分完善的美国也在冬季进口少量LNG,所以冬季调峰是永远的难题。解决这个年年重演的难题,除了物理上的生产、进口、储气外,更需要的是正确的应对策略。因此,笔者的建议是:
价格抑制还需有序中断
涨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冬季供暖是民生保障工程,上调20%的价格仍不能抑制刚需,对非居民用气的不设限交易可能使价格一涨再涨,从而引起不受管道控制的LNG价格上扬。
因为目前的“煤改气”“村村通”和工业用户大都使用LNG,预计今年供暖季LNG供应依然紧张,但LNG价格不会达到去年的高度。所以“有序中断法”是有效措施,即上、下游都要对非居用气实行有序中断。所谓“有序中断”,是指按公平对待每一个非居民用户,有计划安排轮流停气。
对中断用户实行补贴
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解决电力调峰问题的策略值得借鉴。为解决“电荒”,电力公司需要建设调峰电厂,这是一种调峰资源。但如果一些用户在“电荒”时节停产,将自己的合同用电量贡献出来,同样是一种调峰资源。
调峰电厂投资大,闲置时间多,是一种回报率不高的投资,而挪用用户合同电量更节约更直接。对于这些用户,电力公司需给予一定的补贴,称之为“需求响应规则”。
试想中国的这些可中断用户,在夏季天然气消费低谷时,为了“平谷”消费大量的天然气。在冬季时为了“消峰”直接停用,本身是一种贡献。这些用户在停产期间的职工工资、设备折旧、贷款利息等开支都要发生,不能“夏季你快来消费,解决了我气田不停产问题;冬季被晾在一边,我要交易竞拍卖高价。”
补贴给中断用户的资金可从“峰时”价格中支出,上游企业不能“谷时”赚钱,“峰时”也赚钱。这需要供应方观念转变,毕竟供需双方协同发展、均衡发展才是硬道理。此外,任何企业在市场上要长久立足,契约精神十分重要。
LNG价格需要政府监管
LNG与LPG的价格已实行市场价。如前所述,“村村通”的居民用气,冬季的供暖大都使用LNG,去冬LNG天价就是不监管的后果。发生这种现象后天怒人怨,政府采用“告诫”“提醒”方式警告LNG工厂和接收站,但毕竟无法律可依。
建议对LNG工厂气源和产品,对LNG接收站、LNG储备站价格实行政府管制价(或称指导价)。因为LNG没有用到不该用的地方,与管输天然气一样,当属民生工程。天然气价格市场化不是改革的目标,只是一种手段。
衡量这种手段是否合适,就在于是否有利于天然气大规模发展,管制LNG价格不是倒退,不能为市场化而市场化。
公正对待LNG工厂
在LNG的供应上,因运价原因,国内基本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即东南沿海接收站的LNG不可能送到北方,西北地区的LNG工厂同样不可能送到沿海一带。在目前国内天然气管道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LNG在冬季调峰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北方寒冷地区。
故建议公平对待LNG工厂,而不应采取竞拍涨价或中断供应这些措施。LNG工厂多在西北资源所在地,西北地区虽说夏季用量不大,但冬季供暖用量太大,管网建设落后,采用LNG调节十分必要。
合理规划运行网络图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在沿海一带无资源且无LNG接收站以及北方地区供暖季普遍用煤的情况下的输气战略。随着上述两条件的变化,冬季高峰时东气西输,南气北送也是一种运行图,至少不要沿用过去西气东输的思维方式。
西气东输管道在供暖季主要承担西北及陕京管道供气的用户,而东南沿海一带因供暖季用气矛盾不突出,可主要由LNG接收站气化管道供气。
近几年,由于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各自为政,西气东输管道沿伸至东南沿海一带,LNG接收站管输业务不断萎缩,例如,中国海油后建的海南洋浦、粤东接收站以及民营接收站都难以发挥管输作用,这需要管道的互联互通和国家层面上的统一协调。
清洁供暖更需政策支持
尽管有了“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的政策,但从目前的现实出发,地热资源开发尚未形成规模,煤炭供热不是长久之计,用电供暖的成本约比用气高20%~30%,所以天然气仍是当下供暖的主要燃料。
清洁供暖的价格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价格是制约清洁供暖的最大因素。巨大的缺口是巨大的商机,但这个商机应有合理的利润,上、中、下游绝对不要认为巨大缺口正是暴利机会。
尽管发改委前期在理顺价格的文件中提到给困难户补助,这只是杯水车薪。供暖季的用气量比一日三餐用量大的多,每户壁挂炉农村居民大约是每天30立方米的气量(需要说明的是有人统计农村居民供暖用气每天10多立方米,这是农民心疼金钱,大部分时间不开,宁可挨冻的情况下统计的数字)。
供暖季平均按4个月计算,天然气价格按2.5元/立方米计算,供暖支出是9000元。这对中国经济条件差的人群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采用集中供热的城市居民估计使用天然气供暖支出费用约是煤炭的1.5~2倍,对城市低收入人群同样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如何从气源、管输、配气、配热各个环节降低成本,需要政府、油企、城市管网、城市热网几方协调。现实的状况是供方的“奶酪”都动不得,唯一可动的是消费者的利益,更有企业借机捞钱。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是大的环境治理和小的居民利益都应高于一切,建议各级政府尽早协调,使清洁供暖的路子能切实可行的走下去。
本文作者为长安能源资深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