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朱显谟(1915.12.4~2017.10.11)。1940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现南京大学),中共党员。先后在江西地质调查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1949年全国解放后,朱显谟在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任职。1959年,为支援大西北建设,他来到杨凌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原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院士) 。1998年,朱显谟转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陕西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2017年10月11日,朱显谟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102岁。
朱显谟,我国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地学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朱显谟曾先后获得5项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并获得首届中科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
朱显谟倾尽毕生智慧和力量,先后从事了华南红壤成因、黄土区土壤、黄土中古土壤、土壤侵蚀、黄土和黄土高原形成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研究,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理论,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
误为“离经叛道”,实为创新发展
朱显谟1915年12月4日生于江苏省崇明三光镇,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同时又考入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后择定在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就读。1940年重庆大学毕业后,考入江西省地质调查所,后转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随指导老师侯光炯先生赴四川铜梁县调查,后至贵州、广西、湖南,抵江西泰和地区调查,先后在江西坚持工作六、七年之久,对江西的土壤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和分析,并做了红壤改良试验。在工作中除了完成土壤调查制图报告外,还撰写了多篇专题试验研究论文。
侯光炯的指导对朱显谟后来严谨学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侯先生告诉学生,在野外调查工作中必须从土壤剖面的形态入手,深入了解它们形成的环境条件、具体发生过程及其演变规律。这是研究土壤发生分类的基本功,一定要细心体会牢牢掌握。同时提醒,做土壤调查工作必须做到“四到一问”,即:走到、摸到、看到、访问到和最后问一个为什么。这也养成了朱显谟不迷信书本、凡事都要探个究竟的习惯。他在土壤发生和地理分布、土壤侵蚀及其防治方面不断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既不符合传统,也不适应潮流,曾被称之为“离经叛道”或被斥之为“标新立异”。经过实践检验,他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比如,前苏联著名土壤学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过程与风化过程同时同地进行的理论,曾经是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发生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朱显谟对它不迷信,而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发现了威廉斯理论的局限性,即该理论仅适于块状岩体上进行的与陆生生物进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阶段。朱显谟一些关于原始成土过程的研究,发展和丰富了威廉斯关于土壤形成过程的理论,被称为“朱氏成土学说”。
确定研究方向,获丰硕研究成果
从50年代初开始,朱显谟到东北三省考察,对改良土壤提出了重要建议。他深入长江流域、新疆托木尔峰、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进行了土壤考察和研究,又先后参加了水利部黄委会组织的水土保持勘探队、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勘探队,带领青年科技工作者踏勘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各种类型区。多年来他以治理黄土高原为科研主攻目标,曾广泛地实地调查,不断探索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的研究。
通过大量的研究,朱显谟先后撰写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塿土》《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等专著,还参加编写和审定了我国土壤科学界的重要著作《中国土壤》及其他一些著作,发表论文150余篇。培养从事土壤发生、土壤地理、土壤侵蚀、土壤资源评价等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生6人。
他对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的研究,获陕西省1978年科学大会奖;对陕西省土地类型及其发生演变的研究,获陕西省1987年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他为主的对新疆托木尔峰综合考察研究,获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参与编写的《中国土壤》,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陕西省1978年科技成果奖;参与《中国土壤图集》的编著,被评为中国科学院1988年十大成果之一;《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图片集》,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曾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优秀导师,陕西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工作奖获得者,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等殊荣。
朱显谟院士的科研成果与学术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研究了我国黄土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及其演变规律,拟定了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并根据沟蚀严重的特点,将土壤抗侵蚀性分为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两部分研究,为本区土壤侵蚀研究奠定了基础;
对土壤发生、分类以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更正了国内外一些学者以往将黄土高原黑垆土、土娄土、褐土划为栗钙土的观点。根据对群众经验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将黑垆土、土娄土应该建立独立土类的意见,并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
他最早提出:我国南方红壤主要是古土壤和古代红色风化壳的残留,以及冲积、洪积物的堆积,而不是现代生物气候的地带性土壤;东北有棕壤而无灰壤,并认为灰化层不是淋溶层,而来源于生物反馈的硅质淀积物,还认为尽管岩体风化和土壤发生两个过程同时同地发生,但它们是二相矛盾的,即前者为富铝化而后者富硅化,土壤一切性征就是这二相矛盾过程在时空上相对稳定的出现;
对黄土中古土壤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地提出了黄土中古土壤的存在及在黄土堆积期间一些生态环境的交替变化;在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研究中,他以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原始成土过程的四个时期。
科学论断全新,提出黄土高原治理方略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朱显谟的研究工作注入了活力。那时,朱显谟在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工作,他服从组织安排,来到黄土高原工作。
1959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毅然告别了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地处西北农村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即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前身。对此,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曾动情地说:“朱老为了国家的需要,举家西迁杨凌小镇,献身于黄土高原土壤科学研究,深深感动了当时年轻的我,使我坚定了扎根杨凌同样可以做出世界性科研成果的信念。帮朱显谟先生搬家的经历,影响着我一生的科学事业。”
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显谟实地考察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20多遍,三次跨越昆仑,两度入疆。在研究中,朱显谟通过对黄土——古土壤性征的对比及其形成机理以及植被繁生与土壤渗透性和抗冲性的巩固提高等作用的研究,根据孢粉、石器、历史地理以及水土流失的定位观测资料,提出了全新看法。他认为,黄土高原本是黄土物质由西部给源地被季风携带至黄河流域上空,通过黄土粉末自重降落、凝聚降落和雨淋降落三种方式沉降堆积而成,是250万年以来高空泥拦水、水截泥而形成的黄土沉积,即西来尘暴和东来湿气相遇交锋的结果。
在其著作《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图片集》中,他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没有季风就没有黄尘的降落;没有植被的及时繁生也就没有黄土高原”的科学论断,对黄土和黄土高原的形成提出了风成沉积的新理论。
多年来,朱显谟心中一直有个梦叫“黄河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但因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每年13亿多吨的水土流失而使之成为颜色鲜明的“黄河”,特别是公元8世纪以后,黄河下游泛滥、决口、迁徙次数增加,灾害频繁,成为一条害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治黄建设成就斐然,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患未根本消除。
朱显谟一贯认为治黄问题实质上是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造成了长期以来‘广种薄收,薄收更广种’,下游河堤‘越加越高,越高越险,越险越加’‘河床愈高,断流上溯愈快,历时更长’的恶性循环。”为此,朱显谟积40余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与水土保持、国土整治等科学研究成果并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其内容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下简称“28字方略”)。其重大科学意义在于:它以黄土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为基础,反映了用科技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思想,是黄土高原脱贫致富的科学依据;同时,这一理论从原始土壤演变过程的形成机制上形成了“土壤水库”学说。 “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的思想,既能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潜力,又能从根本上消除地面超渗径流而防止水土流失的危害。
朱显谟曾先后“六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逐步发展与完善了其内涵。“虽然大家都有各自的成就,但现在看来,只有朱先生一人把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大家的心愿和希望,通过‘28字方略’表达出来了。其原因,一个是他50多年来对水土保持研究锲而不舍的科学的专注精神,另一个是看起来似乎和科学专注相矛盾的群众智慧的吸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如此评价。
朱显谟心中“黄河清”这个梦,实现路径是黄土高原整治“28字方略”,其核心是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重建黄土高原土壤水库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为了这个梦,已是耄耋之年的朱显谟从未停止过对黄土的研究。
朱显谟的学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吴普特说:“经过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工程,黄土高原基本变绿,黄河流失土壤泥沙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依据国内外研究黄河流量与泥沙运送量的平衡值为8亿吨来讲,黄河已经变清,先生的梦已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