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低品位余热的网络化利用》

2022-01-31 08:31:00 能源思考1月刊

作者:王如竹,何雅玲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1-01

纸张:胶板纸

装帧:精装

ISBN:9787030703927

主编推荐:

适读人群 :低品位工业余热利用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

通过余能网络化利用对系统进行高质化集成,最终实现工业余能的高效利用。

内容简介:

低品位余热的有效利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低品位余热的网络化利用》对低品位工业余热提出了网络化利用的概念,主要针对余热利用网络的节点技术和构建方法展开介绍与讨论:从余热条件和能量需求匹配出发,总结了低品位工业余热利用的电、热、冷、储、运技术,并且对热泵这种热能品位提升技术提出了广谱化利用的概念和方法;介绍了余热利用网络的构建方法,包括热力学优化和数学规划,以及基于负荷预测的余热利用网络柔性调节方法,并对低品位工业余热网络化利用的部分实际案例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作者简介: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工业大国,2018年工业能源消费达到了31.1亿t标准煤。与此同时,工业生产了大量的低品位余热,如果能将这部分余热回收利用,则可以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我国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在该背景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立项,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牵头单位,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和西安交通大学作为合作单位,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低品位余能回收技术及热泵装备研发与示范”,开发了高效、大容量的压缩式热泵、吸收式热泵和化学热泵,并成功进行了示范,考核指标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也系统地研究了高效的热能品位提升的热泵技术、余热制冷、余热发电及能量储运技术,热泵的广谱化利用方案,以及能量系统高质化集成的余热网络化利用方法,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和示范不仅实现了工业余热的有效利用,也推动了工业热泵和余热利用装备产业的发展。在该项目研究中,除了成功进行大型工业热泵的研制及工程示范,我们也希望能提供一个共性的技术文献,为工业余热利用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期对提升我国工业余热利用水平和先进余热利用装备制造技术有所助益。

本书共包括8章内容,以余热利用网络的节点技术、构建方法和调节方法为主线,介绍低品位工业余热的网络化利用方法。第1章介绍低品位工业余热的定义、来源、分类、特点、利用方式和利用现状等,提出通过工业余热网络化利用实现余热有效利用的基本思想:第2-4章详细介绍低品位余热利用的发电、热泵热能品位提升、余热制冷、余热储存和输运技术,通过匹配不同的余热条件和能量需求,实现能量的品位匹配转换:第5章介绍余热热泵技术的广谱化利用,能够通过温区匹配和经济性核算确定实际应用的热泵方案;第6章和第7章介绍余热利用网络的构建方法和调节方法,并附加示例以便研究人员学习和应用;第8章介绍低品位工业余热网络化利用的部分实际案例,以期读者对余热利用方案有具体的认识。

感谢陶文栓院士为本书作序,以及对本书编著的大力支持。本书得到了“低品位余能回收技术及热泵装备研发与示范”项目组成员的大力支持,王如竹作为首席专家确定了书稿的总思路,规划了各章节布局,何雅玲院士对书稿内容做了总体把关。席奂、杜帅、李明佳、王紫璇参与摸写了余热发电技术的相关内容,徐震原撰相关内容,胡斌损写了压缩式热泵技术的相关内容,张艳楠、仵斯和赵炳晨参与撰写了热储存与输运技术的相关内容,许闽参与撰写了化学热泵技术的相关内容,杜帅、徐圣知、张川、陈东文参与撰写了余热利用网络的构建方法和调节方法,杜帅负责了整本书的编写协调及修改,王如竹教授和何雅玲院士做了最后审定。王丽伟教授和李廷贤研究员参与了本书部分内容的初期构思,示范合作企业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和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合作企业上海汉钟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苏昂彼特堡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此谨向以上老师、项目组及合作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低品位余能回收技术及热泵装备研发与示范”(2016YFB0601200)的资助,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领导和专家组成员及我们项目聘用的课题责任专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实现了很好的过程管理和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如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低品位余能回收技术及热泵装备研发与示范”项目团队

2021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低品位余热,网络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