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走中国特色电力市场建设道路

2020-07-01 10:49:17 能源思考   作者: 朱文毅 罗体英  

电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电力市场建设,初心在于降本增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为此要找准突破口,选准着力点,牵好“牛鼻子”,探索见效管用的改革举措。

自2015年中发九号文部署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至今,对于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电力市场的探讨和实践一直在推进进程中。

电力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但市场化是基本方向,电力市场建设是中心,是“牛鼻子”。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抓住电力市场建设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头要冷、心要热,调要准、步要稳,手要敏、拳要狠,找准突破口,选准着力点,牵好“牛鼻子”,探索见效管用的改革举措。通过坚持原则性、灵活性相结合的方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电力市场建设道路。

勇于坚持原则性

首先,必须敢于发扬革命精神。这是将改革进行到底坚定性的体现,是保持战略定力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动力来源。中国特色电力市场建设要取得成功,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零敲碎打就能完成的。

一要在能源革命、新型能源安全观的总体框架下,舍得自我革命。刀刃向内,壮士断腕,坚决破除阻碍电力市场化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坚决向僵化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加快推进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进行行业、企业重组,增加民营经济等的话语权,平衡各个阶层间的利益和权力分配,解决不同市场主体博弈力量失衡问题;电力企业要冲锋陷阵,做合格的市场主体和改革的主动参与者,真正使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都成为改革的主体力量和根本动力。

二要在确保电力市场建设不改向不变色不走偏跑调的同时,禁止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用市场的新瓶装传统行政管理的老酒,用“混改”的新瓶装固化强化传统国有体制劣习的老酒。要研究探索“混改”的统一面、矛盾面在哪里,从中寻找结合面在哪里,如何结合和如何解决结合中出现的疑点、难点、堵点,决不能把“混改”变成“改混”。

三要坚决克服“不改、难改、等改、慢改、虚改和改他不改己”的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思想和行为。

其次,必须勇于坚守底线。底线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必备的前提,是务必达到的最低界限。目前,电力市场建设过程中在不少方面还没有守住底线,比如用户没有参与现货市场、竞争不充分、省间壁垒依然存在、政府干预太多等,违背了电力市场建设的初心和初衷。电力市场建设要守初心、担使命,必须坚守以下底线:

一是确保电力安全可靠稳定运行的底线不能丢。遵循电力电量统一平衡及安全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满足调度、交易和系统安全的需要,满足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电力可靠供应的需要,同步构建多层次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和市场风险防范机制,配套开发提升技术支撑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

二是用户参与的底线不能丢。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是供需双方竞争的市场,电力用户不参与的单边市场既不公平也无效率可言。只有用户参与市场,才能将改革红利传导到用户,才可解决地方政府关切又可避免其直接干预市场的问题,形成供需互动、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衔接的市场体系与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动力和市场活力,还原市场本原属性。

三是发电多元竞争的底线不能丢。电力市场化改革、电力市场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手段来提高电力工业生产效率,降低电力生产和供应成本,推进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发电侧而言,不仅传统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也要参与市场,而且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清洁优先、低碳优先、高效优先,在“三优先”中体现“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

四是破除区域省间壁垒的底线不能丢。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是市场建设的目标,当务之急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的“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要求,深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区域交易平台和制度,推进电力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打破消除区域省间市场,让省级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都动起来、流起来、活起来,既各得其所发挥比较优势,又相得益彰联接补充,更好地进行区域省际间的余缺调剂,满足不同省区的发展需要,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五是打破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的底线不能丢。市场的本质是竞争,没有竞争就动摇了市场的根基,一旦形成寡头市场,就容易致使市场失灵。因此,要按照“社会培育市场、政府监管市场”的要求,自上而下打破垄断,自下而上建立市场,以有效率的市场竞争,解决目前垄断环节带来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

六是避免有形之手不必要行政干预、过多参与企业微观事务和狭隘地方保护的底线不能丢。防止和制止政府部门有形之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宽、干预太深,大小事务全部包揽,甚至搞层层审批,借市场之名行计划之实,使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政府有关部门应主要发挥宏观调控和规则监管作用,并充分发挥调度交易机构和市场管理委员会的独立中立公立作用,市场的事由市场主体做主、行业协会自律、政府调控监管。

七是发挥派驻监管作用的底线不能丢。“监管电力市场运行,规范电力市场秩序”是国家赋予能源监管机构的法定职责。国家能源局派驻监管机构要大力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不断创新监管,提升监管实效,在有位中更有为,体现派驻监管价值。

善于发挥灵活性

电力市场建设必须在坚持原则、坚守底线的前提下形式灵活、方法灵活、策略灵活地推进。

首先,必须严于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以省为基本单元,是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其他领域改革一样,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要从这一基本特征出发,进行设计、谋划和推进,把地方政府的责任压实。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建设出现不少不落实、不落地的问题,群众获得感未达到预期,主要表现在“五重五轻”:重发展轻改革,重设计轻落地,重单项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别人改革轻自身改革。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从政府层面看,缺乏抓改革的考核指标体系和政绩衡量体系,地方政府往往把改革变成软任务、软约束;二是从部门层面看,改革部门化,部门利益化,部门职能交叉与纷争消耗了改革的动力,改革面临着政府部门“自我革命”的难题;三是从微观主体层面看,部分企业凭借地位优势和各种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造成改革功利化,对自己有利的就改,对自己不利的就不改,推而不动,动而无果。

政府要自我革命,在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的同时,把改革重点转到职能转变,把更多职能移交到市场,从纵向权力移交向横向职能移交转变,从找市长向找市场转变,从政府说了算向让市场说了算转变。为压实地方政府改革的责任,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革要责任压实、要求提实、考核抓实”的“三实”要求,建立六个机制:与发展并重的改革考核机制,防风险纠风险和容错纠错机制,改革评估和面向社会报告机制,改革事项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机制,有利于改革的用人导向机制和依法激励、依规约束机制等。

其次,必须善于因地制宜。我国各省经济发展、资源分布不平衡,各省电源结构、网架结构、经济总量等情况差异很大,东西部省区的经济结构和能源分布之间、用电需求和发电装机之间、用电负荷季节特性和一次能源供应自然特性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电力市场建设中面临的环境、需要解决的重点和突出问题不同,电力市场建设模式选择也不尽相同,比如,福建、四川现货市场起步阶段采用分散式,而广东、甘肃、浙江等省采用集中式,就是因为福建、四川的水电等清洁能源占比大、消纳任务重,水火各类电源之间需要统筹平衡基本生存矛盾;自身已有发展多年相对成熟的电力中长期交易市场基础,各方思想和行为接受度高,能够汇聚共识平稳起步;省内具有一定负荷平衡能力,通过中长期交易作为基本盘能够很好稳定市场价格和企业生产经营形势。

因此,电力市场建设必须从省情、网情出发,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给予各地一定的灵活性,不搞一刀切,上下一样粗。比如,当前福建发电企业对建立备用市场期待较高,为进一步规范和调动发电企业提供备用的主动性,福建应结合当地实际,把建立备用市场作为辅助服务市场建设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同时,研究借鉴国外战略备用市场机制建立应急调峰备用市场,适应当前煤电机组应急调峰备用机制需要。对于有些不需要中央统筹和协调一致、地方遵照国家政策与基本规则能落实解决的改革事项,如现货市场试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等,不要层层报批,实行备案制,把改革试点的决策权下放给地方,由地方因地制宜自主推进。

(作者分别系国家能源局福建监管办公室副专员、副处长)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