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侯芙生(1923.11.28~2018.10.31),江苏无锡人,炼油及石油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47年毕业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50年后历任石油工业部东北石油十厂总工程师,石油部生产技术司主任工程师、处长,石化部石油化工科学院处长,石油部炼油化工生产司副总工程师、副司长等职。1983年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正局级),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石化总公司原副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侯芙生同志,因病于2018年10月31日17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侯芙生一生致力于炼油、石油化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研究实行油、化、纤一体化综合利用,改革了润滑油生产流程,攻关了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了高桥重油催化裂化、扬子加氢裂化和巴陵己内酰胺等一批装置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参与多项重大咨询课题研究,积极为国家、地方和企业炼油、化工发展献计献策。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级科技图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暨大奠基,致力于祖国石化科技发展
有人问过侯芙生,“为什么那么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攻关拿不下,您一去就有大突破,优势在哪里?”侯老谦虚地说:“很多复杂难题解决归根到底就是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的运用。这是我当年在暨南大学最喜欢的一门功课。”
当年为了走上暨大的学堂,侯芙生可谓历经磨难。
1941年,侯芙生正在上海念高三。那年日军侵入上海,学校关闭。
“当时沦陷区也有大学,但我不愿意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受教育,那样‘不可靠’,所以做了流亡学生。”侯芙生回忆说,刚开始坐着火车,后来日本人轰炸,连行李都丢了。一路从浙西步行到福建,晚上就投宿在老百姓家、祠堂和庙宇里,连吃饭的钱都没有。
60年前,侯芙生还有一个颇有意味的外号——叫做“BOOK”。这是因为他总是埋头读书,不爱“热闹”。
尽管是一本“BOOK”,但侯芙生决非不问窗外事的文弱书生。暨大迁回上海后,侯芙生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中,我们都非常积极踊跃。”
侯老说,“我用功读书。但大事小事,还是分得很清楚。”
1943年,抱着“读书救国”的决心,侯芙生报考了从上海迁到建阳的暨南大学化学系。但那年夏天,他却不幸患上了疟疾,又买不起药,过几天就大寒大热发作一次,身体十分虚弱。大学入学考试的时候,一路发着高烧,他还咬着牙坚持考试,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拿到了暨大的录取通知书。
说起当年暨大的学习生活,侯芙生念念不忘的还是陪伴着他一生的《有机化学》课。
“前三年在建阳学了不少东西,特别是《有机化学》的基础和底子,后来搞炼油、石油化工都非常有用,到现在也离不开。”侯老感慨地说,在建阳生活艰苦,被子是学校发的,衣服是同学帮忙置办的,鞋子是自己做的,也没有教科书,但是我们学习起来废寝忘食、刻苦勤奋。虽然条件艰苦,但风气开放,不同意见可以兼收并蓄。
“就这样,我在暨大变成化学迷。”侯老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把化学学好,多学点知识,根本没想到以后会有这么大的发展。可以说,我的基础在暨大。没有暨大的学习,就没有后来取得的各种成绩。
提质增效,打出“长城”品牌润滑油
侯芙生是一个高瞻远瞩,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1982年,应壳牌公司邀请,侯芙生率团去法、英、德、荷四国参观考察炼油厂。侯芙生对这次考察很重视,从炼油厂的技术操作管理、节能、环保到所有工艺,包括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裂化、润滑油台架评定等,一项一项实地考察。
这次考察,对中国今后的润滑油品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整个润滑油工艺得到了全面改革。当时中国的润滑油是按苏联模式生产,润滑油生产水平都不太高,润滑油基础油质量较差,当时被派到石油七厂搞试点,进行技术攻关,终于生产出了高质量的基础油。
要做出好的润滑油,光有合格的基础油不成,还要有好的添加剂,好的配方,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侯芙生在参观完英国的一家润滑油调和厂后,觉得很不错。于是他们决定改变生产体系,改成生产基础油,再调和成成品油的工艺体系。并于当年把原来搞军工燃料的621厂,改造成现在长城润滑油公司,使原来只用供军用的润滑油开始走向民用市场。到了八十年代末,中国的润滑油技术和国外的差距明显缩小。中国终于可以生产出高档润滑油。后来证明,长城润滑油成长得很好。应该说,长城润滑油能有今天的成绩,侯老是功不可没的。
侯芙生在考察时发现,壳牌那么大的公司,那么多产品,只使用一个商标。他意识到公司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于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主张一个公司只树立一个品牌。基于长城润滑油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开来,他就建议把“长城”品牌在市场上树立起来,并把石化系统内的其他润滑油品牌都统一到“长城”上来。2004年,中国石化的润滑油品牌终于实现了“长城”的统一,并取得成功。
此外,壳牌公司的低能耗也引起了侯芙生的注意。当时国内能耗在105万大卡,这就意味着,每炼一吨油就要消耗十分之一的油。于是,在他的具体领导和指导下,炼油厂开始大搞节能改造。经过六年的努力,将能耗降低到71万大卡,六年节约原油930万吨。后来他还专门召开了石油系统的节能工作会议,总结出炼油厂节能的具体措施。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天,都是意义深远的事情。
贡献卓著,享誉中国石化科技发展
侯芙生这个不为一般人所熟悉的名字,深深镌刻在中国石油炼化发展的进程中。在石油炼化行业内,许多科技人员说:“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和侯院士共事,但我们都是他的学生。”
斯人已逝,但知识长存。侯芙生所主编出版的《走向21世纪的中国石化工业》、《中国炼油技术》第三版、《炼油工程师手册》等著作是石油石化行业图书馆的必备书籍,不仅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图书技术进步一等奖,更是石油炼化科技人员的教科书。
“可以说石化行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侯芙生的贡献。他的人生经历与共和国炼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密切关联。”任职于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的董亚峥博士说,他因为中国科协牵头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而与侯院士结缘。
1950年夏天,侯芙生辞去教师职务,奔赴吉林,参加祖国的工业建设。从那时起,侯芙生就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炼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从页岩油加工到参与国务院石油化工综合利用规划、全国石化工业体制改革、成立中石化总公司、润滑油行业发展、参与国家重大石化工程技术攻关……石油炼制成为侯老终身从事的事业。
“直到80多岁,侯院士仍然亲临生产装置一线,爬上反应器、蒸发塔、加热炉等关键部位,亲自查看。他提的意见建议可靠性、指导性很强,一直得到行业的公认。”董亚峥说,“侯院士的夫人袁亚英将他的照片、日记、笔记等材料捐赠给采集工程项目。在直接接触中和资料搜集的过程中,侯院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于石油炼制主要工艺、原理、基本流程,如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等专业知识信手拈来。”
在儿子侯仲白眼中,父亲对于他们三个孩子来说是小时候的不解和陌生,是成年后的自豪和敬重。“小时候,父亲老出差加班。即使回家也总是学习、看资料到很晚。”侯仲白说,自己长大后从炼化行业的工具书上看到父亲的名字,从整个行业的历史进程中读到父亲的贡献,才真正懂得父亲的人生。
“他一直都是典型的学霸,出差日记写得密密麻麻的。”说起一起走过了68年时光的侯芙生,袁亚英饱含深情,“家里的三个孩子几乎是我一个人带大的,我没有任何抱怨,一直支持他的工作。”
侯芙生的求学路很艰难,小学和中学曾因为学费问题多次失学,也曾因为战争原因肄业开始逃难,辗转多地,最终考入位于福建建阳的暨南大学。1950年,侯芙生应聘到东北石油十厂工作,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五年后即成为工厂的代总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末期,将近70岁的侯芙生,开始学着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编程等工作,是总公司技术干部中最早使用计算机工作的人之一。
1956年,侯芙生调到石油部工作,组织制定了用新疆低凝原油生产多种特低凝军用油品的生产建设方案,组织实施了润滑油生产新流程,组织参与了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制定提出了油化纤综合利用发挥最大效益的规划方案,为我国炼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7月,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侯芙生从石油部调到中国石化总公司,负责炼油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工作。在中国石化工作期间,侯芙生组织参加了渣油加氢处理等多项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针对高桥重油催化裂化、扬子加氢裂化和巴陵己内酰胺等一批装置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多次率专家组深入现场调研,攻克技术难关。
进入21世纪,侯芙生跨入资深院士行列,但他仍活跃在生产一线,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侯芙生参与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国家重大咨询课题“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我国化工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以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石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课题研究,为国家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制定发展规划及政策提供了参考;经常发表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方面的学术报告,参与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为我国石化工业的持续有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