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延续了近一个世纪的从西到东、由北向南的煤炭及其它能源输送供应格局,“十二五”期间正式启动新方案。中国能源物流变革的时刻即将到来! 能源的大变革形势已经可以基本确定了。无论是能源消耗种类,能源运输方式,还是在消耗过程中的管理,都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能源运输已成为中国经济中一个脆弱的环节,构建现代综合能源运输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所谓的现代综合能源运输体系即在基本输送功能之外还要肩负能源、环境、资源、经济结构优化配置的多维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降低能源强度和排放,并有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通过构建现代化综合能源运输体系,运营一定比例下最合理的能源输送体系,从而改变现有工业结构、能源结构乃至国民经济布局原则,提高区域间能源运输统一规划。
水利部原部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汪恕诚近期指出,目前出现了一种情况:以能源运能源。佐证这句话的是相关研究表明,中国能源运输的效率系数为1.64,这意味着每消费1吨能源要运输1.64吨的能源。在世界能源大国中,只有我国的能源运输量要远远大于能源消费量。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量是29亿吨,能源运输量却达到了53亿吨,其中,煤炭消费量不到23亿吨标准煤,而运输量却是37亿吨,差了大约1.5倍多。油气也是一样,油气的消费量是6.15亿吨标准煤,运输量是13亿吨。
特别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主体能源煤炭的运输环节中公路竟然占了运量的54%,相比较而言,铁路只占了36%,水路占了10%,实际上,我国的能源效率系数决定了运输过程中的消耗。其中铁路的能效系数是0.6,水路是0.2,公路是0.9,公路的系数最大,最不节能。而且煤炭运输通道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运输能力不足、市场导向性弱、抗灾害能力差等问题。这在2008年冰雪自然灾害面前尤为突出,当时整个华东地区的煤炭几乎中断了,这是煤炭运输通道自身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决煤炭通道的诸多问题,我国应统筹规划煤炭、电力产运问题,目前的体制下,运输部门规划运输部门的,电力部门规划电力部门的,两者相对孤立,将来国家发改委应该考虑电力输送问题,把电力输送纳入运输的范围之内,除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之外,将来还加上输电。
能源运输是现代能源产业链条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除了传统的铁路、公路、水路、管道、海洋油轮等运输方式外,输电也已经在运输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除了能源消费安全和供应安全之外,中国还面临着能源运输安全问题。我国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地区差别、工业布局和能源分布不均,形成了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北油南运、外源内进的格局。能源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全国运输的发展布局,而运输又是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必要条件。我国能源运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运量大。中国能源运量占总运量的50%以上;②运距长。工业布局较多地密集于东北和华东沿海诸省,因此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和北油南运的格局,导致长距离的运输。有的运距长达数千公里。③占用运能多。由于能源运量大,运距长,能源运输占用了大量的运输能力。大体上说,中国铁路运输能力的五分之二,水路运输能力的二分之一,公路运输能力的四分之一,都是用于能源运输。目前管道几乎是全部运输能源。
解决中国能源运输瓶颈问题,已纳入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纲要中。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建设综合运输体系与建设现代能源产业被并列提出,提出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在我们看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率先在能源领域获得突破将会积攒下较为丰富的经验,这将为加快整合社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供有利条件,因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将有望更快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能源从生产、存储、消费是一个链条,而能源运输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点,尤其是石油的运输。能源供应链的安全,应该是与“控制资源”和“建立储备”同等重要的内容。供应链的安全,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应该把能源运输归入国家能源战略体系之中,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出发,支持中国的能源运输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