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通胀危机是石油危机
近期,石油价格再次冲上90美元一桶。更重要的是,这次攻过90美元恐怕很难回头。如果石油价格当真刚性上涨,第二次“全球通胀危机”必将变成现实。第一次“全球通胀危机”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东战争”导致所谓的“石油供应短缺”,引发石油价格暴涨,导致“全球通胀危机”。
严格地讲,第一次“全球通胀危机”不是“通胀危机”,而是“石油危机”;是由于购买石油必须使用美元,而石油价格的暴涨,使得全世界对美元的需要相应加大,近而使美元被动性超发。正如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处、经济学家王建先生所说:由供给不足导致的价格上涨,“货币超发”只是价格上涨的结果,而非价格上涨的原因。
这是我们必须澄清的一个历史事实。因为,“新自由主义学派”经济学教科书、货币主义学派的教科书,一般都把“石油危机”后期“紧缩货币抑制通胀”当作货币主义成功的经典案例。其实,这是严重地“歪曲事实”。
第一,石油和粮食是人类生活最基本必需品,它们的价格上涨会引发全社会所有商品价格的上涨,这是必须清晰认知的事实。所以,当时的物价普遍上涨的根源是石油价格暴涨,抑制价格上涨也应当从解决“石油危机”这个根源入手。而事实证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物价之所以回落,不是“加息”到20%的功劳,而是中东战争结束的必然结果。
第二,无视“因果关系”、放肆地紧缩货币,其结果是让全球经济付出了“连续多年滞胀”巨大代价。随之,实体经济几乎全部迁往东方的发展中国家。
正是我们懂得如此严酷的历史事实,所以我们才对中国政府大声疾呼,抑制输入型通胀、供给不足造成的价格上涨,绝不能使用货币手段,否则经济代价巨大不说,搞不好就会引发难以想象的社会动乱。因为,经济政策的失误会引发实体经济大范围破产、国民失业、收入骤减,而这恰恰会给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它们不会把中国经济政策的失误归咎于西方经济教科书的误导,反而会煽动群众,把政策失误归咎于腐败、归咎于政府无能、归咎于不民主等等等等,进而搞垮中国经济。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东欧“颜色革命”告诉我们的事实与教训。
现在看,中央的决策已经修正了过去的错误,大体已经走向正确的方向。不过,这时候我们可能不得不面对另一场灾难;全球性通胀危机。注意,今天的情况和上世纪70年代完全不同,今天是“真正的全球性通胀”。
2009年4月14日,我第一次提出“全球性通缩”会突然转向“全球性通胀”,而且希望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关注这一态势,未来会有一大轮所谓“通胀行情”。从那时起,我们一再表达一个观点:未来不管美元的贬值还是升值,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都会刚性上涨。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很简单,世界各国都在大量发行货币,这使得美元升值或贬值都将失真,国与国之间的货币强弱难以通过汇率表达,但最终会通过商品价格获得表达。这个表达就是:商品价格刚性上涨。
这件事或许已经被我们说中了。非常简单,把美元指数与商品指数历史与现实的走势图摆在一起,结论很快就出来了。这件事对中国当然不是好事。因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失效;不管紧缩到什么程度,都无法阻止价格的上涨。所以,医治一触即发的“全球性通胀危机”,必须世界各国一起紧缩货币,而不是个别国家。但现实恰恰相反,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全都在执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巴西等前期已经开始收紧货币的国家最近已经停止了进一步地紧缩。
其实,傻子都知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国际储备货币极度宽松之时,弱势货币国家谁紧缩、谁“作死”。因为“热钱”流入不仅会对冲紧缩政策,而且会使这个国家的流动性泛滥成灾。中国在10月份以前已经尝试过了,根本不行,这才有了此后的政策转向。
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全球性通胀”是不是好事?这全凭中国政府政策选择是否正确。有两种情况:第一,中国“非要抑制”这样的通胀,无所不用其极地紧缩货币。这样股市将立即下跌,不要指望实体经济还有什么希望,因为所有需求都将化为乌有。第二,中国政府采用“扛”的方式,用“释放价格传导、提高居民收入”的办法保住实体经济,维护就业和社会稳定,那中国股市将“虚牛化实”,经济将良性运行。
现在中国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值得管理层高度关注,这个现象是:银行系统内部流动性十分紧张,但银行系统外部的流动性却十分宽松。如果这是体系“股进银退”的战术手段,那没问题。但要是因为错误地紧缩货币而引发的现象,而且好要继续紧缩,那就大错。但愿不是后者。
二、资源的国际货币属性
一个迹象越来越明显:资源的股权在全球范围内被疯抢。除了各国的主权基金以外,对冲基金已经大规模加入了抢购行列。这预示什么?我的判断是:资源类股权的议价能力被大大提升,资源类股权的变现能力被大大提升。也正因如此,资源类股权的国际货币属性凸显,这种态势或许在未来一段时间变得更加明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等都出现了大问题,这些纸币的可信度已经被大打折扣。尤其是美元,当美联储在8月份的议息会议上单方面宣布继续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美元大有重回贬值通道之势,相应的,美元债券的价格下跌。
美元债务过去一直是各国外汇储备和主权基金的主要持有对象,但现在到底还有多少国家愿意继续大规模持有?更不用说进一步增加持有量了。日本当然是个例外,它在亚洲的军事地位和政治地位还必须仰仗美国的撑腰,所以增持美国国债也必然变成交换条件,这是现实需求决定的。
另一个美国国债的大买主是英国,这是历史渊源决定的,英国为了不在欧洲被边缘化,它也必须倚仗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但是,英国比较滑头,当美国宣布继续量化宽松的时候,它也紧随其后,实施量化宽松。为什么?实际上,这意味着你贬值、我也贬值,咱俩对着贬,并借以保持新增美国国债不亏。
世界各国对美国国债失去兴趣,这对美国人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他们的如意算盘是:无论美元如何贬值,世界各国都要保持对美元债券的兴致。这无异于一条打劫的逻辑,可能吗?不可能怎么办?威胁。比如,当中国连续数月减持、至少不增持或尽量少增持美国国债之后,美国人一直十分着急,而他们能动用的武器几乎都用上了。不断地制造谣言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轮换与印度、越南、韩国和日本举行军演,并把武器出售给它们。这是武的方面,文的方面就是逼迫人民币升值。
美国国内在人民币迅速升值问题一浪高过一浪地施压,与美国在中国家门口频频军演,实际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迫使中国回到“美元核心”的轨道上来。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的多元化、中国主权基金更多地投向资源类商品,这些动作都是美国恨之入骨的事情。
美国前国务卿,现在依然在美国政坛极具影响力的重量级人亨利·基辛格曾经就说过:有人想撼动美元的地位吗?那就宁可打一仗。意思十分明确,美国不惜动用武力去捍卫美元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美元地位是美国经济利益的核心,是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换回来的权利,没有什么比这个问题更加敏感。但无奈的是,金融危机确实使美国经济损失惨重,确实无法短期内复活。而现在的欧元,尽管已经遭受了所谓“主权债务危机”的严厉打压,但欧元区坚持削减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更加坚定地大幅削减财政开出。这势必会是欧元在未来凸显强势,而更大程度上替代美元。这同样是美国人的担心。
更重要的是,当世界各国的游资既不相信美元,也不相信欧元,而把更多的美元、欧元投向资源了股权的时候,美元的地位将更加感到威胁深重。这不是美国人可以忍受的痛苦。注意:正因为美国人不愿意看到资源了股权变成硬通货,所以对资源股的投资风险巨大。我认为,为了阻止这种事态的扩大,美国恐怕会无所不用其极。现在它们会把中国、尤其会把人民币当成靶子,因为这件事对所有中国的贸易对手都有好处,最具号召力。中国应当有软硬两手准备。软的一手是,允许人民币缓慢升值,但不惜代价,用手中的美元换回中国需要的一切可以换回的资源;硬的一手是,中国人拿出当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势与精神,正告美国人:美国人你敢破罐破摔,我们敢陪你它同归于尽。
这没办法,“割一城之地只能换一寝之安”,美国人的胃口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纵观世界历史的每一次转折,无不是在激烈的冲突中获得新的平衡的,这次也一样。除非美国人放弃霸权主义的思维逻辑,现在看,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