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俄罗斯:能源合作开启复兴之路

2011-01-30 00:25:00 中国能源网   作者: 谢璇  

中俄管线的贯通为俄罗斯推进其“开拓东方”战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最终的妥协路线,“泰舍特——纳霍德卡”线不仅让俄罗斯得到了中国200亿的贷款支持,更是为俄罗斯未来通过纳霍德卡港口向世界第三和第四大石油进口国——日本和韩国出口石油布下了棋局。

自此,得益于地理优势,俄罗斯的一条管线已经把除美国以外的世界石油进口大国纳入了其势力范围。

一直以来都心怀复兴梦的俄罗斯,正在通过石油和天然气这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获得可使其富国强兵的重要资金来源和技术支持;石油和天然气更是其用来打造新时代俄罗斯的重要王牌。

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和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俄罗斯在定价权这一问题上却始终被排除在外。没有石油定价权,俄罗斯将永远只能是一个世界石油供应商。通过一系列的能源外交政策,俄罗斯正在向石油定价权一步步逼近。

俄罗斯:原料附庸?

当年的中日俄石油管线争端虽然早已告一段落,但俄罗斯同东亚各国的油气“联谊”才刚刚开始。虽然日本在中俄油气管线问题上的干扰并未阻止俄罗斯的原油流进中国境内,但是最终的折中方案泰纳线,也不过是日本当年提出的安纳线的翻版。虽然俄罗斯此前对于亚洲,特别是东亚几个石油进口大国的出口份额严重偏低,但是利用此次中日两国的石油争夺,俄罗斯最终“拿下”了中国,“觊觎”了日韩,将三大油气进口国尽收囊中。

但是,这个新大陆的拓展还需要俄罗斯做更多的功课。特别是面对着近邻中国的崛起,内心的矛盾和在政治方面的诉求让“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有了广泛的市场。而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虽然持续上升,但是商品结构单一,相互之间投资规模较小,使得两国之间的贸易层次始终低迷。虽然俄当局一直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附带的巨额能源需求将大举拉动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促进其开拓亚太市场的能源战略,但事实上这种低附加值的贸易形式对俄远东和西伯利亚的经济带动能力却相当有限。对此,俄《独立报》曾经撰文表示,中国通过吸纳俄罗斯的大量资源以保证其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却未能有效的为俄罗斯带来多元化的经济带动作用。不论扩张是通过政治、金融、经济还是移民手段,都将使俄罗斯成为中国的能源附庸。(《独立报》2004年1月20日《为了避免中国扩张,俄罗斯需要变成中国的原料附庸吗?》)

欧洲能源战略:躲不开的俄罗斯

作为俄罗斯油气的主要传统出口市场,欧洲有三分之一的油气来自俄罗斯,可以说,欧洲国家的油气命脉基本掌握在了俄罗斯的手中。这种来源的过度单一让欧洲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之间的斗气中受尽了夹板气。最终促使欧洲将寻求能源供应多元化的议题提上了日程,并积极与中东、中亚建立起油气合作。

但是,问题同样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特别是在与中亚各国的合作中,并未真正的绕开俄罗斯的控制。

中亚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及其沿岸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三国。虽然里海的石油储量达到了2000亿桶,仅次于位居世界首位的沙特。但是,没有出海口成为了制约该地区油气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该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全部依靠俄罗斯的油气管线向外运输。

此外,欧盟与俄罗斯的合作仍在深入,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北欧天然气管道,“蓝流”天然气管道这三条天然气管线将俄罗斯最重要的油气生产的与欧洲连成一体,届时俄罗斯对欧洲地区的天然气管线输送量将达到927亿立方米。更有相关人士认为,届时欧洲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和公共安全将取决于其能源供应者——俄罗斯。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性太高,管道走向过于单一,存在着极大的政治风险。

能源外交政治经济双丰收

由于依附于布伦特原油,俄罗斯无法决定本国石油出口的市场价格,也就不能对全球能源价格的形成产生影响。这种局面与俄罗斯碳氢原料在国际市场上日趋重要的地位不相称。

而欧佩克成员国遭到美国的打击却为俄罗斯的兴起带来机遇。欧佩克成员国除委内瑞拉外全部为伊斯兰国家,其剩余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68.7%。但颇具戏剧性的是,伊斯兰石油输出国几乎全部集中在中东敏感地区,局势动荡。也正是基于此,全球围绕油气资源进行的争夺激烈异常。而俄罗斯则凭借着其稳定的政治局势,以及良好的技术管理基础,挑战着欧佩克的主导地位,使其有机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能源战场上脱颖而出。

而普京上台以来便开始推行的能源外交政策,让俄罗斯得以在世界舞台上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制定了俄罗斯长期能源战略;扩大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参与独联体国家油气企业的私有化;与美国建立长期的石油关系以图代替沙特,占领美国市场;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并于中日韩三大油气进口国建立合作关系。

能源外交政策,不仅为俄罗斯取得油气定价权的垄断地位添砖加瓦,更是为其经济和政治的全面复兴打开了大门。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