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资源分布广泛,使用清洁,是世界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合理、高效地大规模利用太阳能一直为各国所高度重视。为全面了解当今国际太阳能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有针对性地支持国内太阳能产业发展,我们于2012年7月8日至12日,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了北美国际太阳能展览会(以下简称“北美太阳能展会”)。现将有关情况以及我们的意见和建议简要介绍如下:
一、由展会盛况谈产业发展
北美太阳能展会融研讨和展览于一体,每年举办一次,与欧洲国际太阳能展览会、印度国际太阳能展览会并称全球三大太阳能产业展会,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太阳能技术和产品交流平台。自2008年开展以来,北美太阳能展会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3,500余家厂商参展,累计参观人数超过12万。
即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年仍有来自76个国家的757家企业参展,莅临的专业人士在18,000名以上。主办方声称:2013年北美太阳能展会的展位已有66%以上被预订。
经与到会的机构和专家广泛交谈,我们了解到,业内对太阳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普遍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理由是:
(一)整体仍处于快速扩张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等考虑,世界许多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太阳能产业快速发展。以光伏发电(PV)为例,据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统计,全球在2011年的新增装机达27.7吉瓦(GW)1 ,较上年增长约70%,创历史新高。在年度装机超过1GW的国家中,不仅有中、德、法等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国家,而且还包括债务缠身的美、意。同期,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世界光伏发电装机将增长到900GW,对应的年发电能力为45,000亿千瓦时,约占同期总发电量的11%。而欧洲联合研究中心(JRC)及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则更为乐观,预测2030年的光伏发电量将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0%以上,2040年上升到20%,约占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50%。
(二)发展前景诱人。伴随着光伏发电的快速增长,太阳能利用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光热发电(CSP)在经历短暂沉寂后,又在2006年重新发展起来。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今后的光热发电能力将在2011年底的1.5GW基础上迅速增长,到2020年实现147GW,2050年超过光伏发电,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1.3%。有专家在会上进一步表示,太阳能的应用空间巨大,有望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能源供应形式,将在2020年至2030年具备与化石能源竞争的能力,2050年后成为主导能源。
(三)当前面临的只是短期性过剩问题。针对太阳能发电设备价格大幅下降、企业盈利空间明显收窄的现状,我们利用参会良机进行了广泛了解。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技术相对成熟的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生产上。成因有二:一是因近年全球晶硅发电设备的产能激增,受金融危机所导致的欧盟诸国财政显著收紧、光伏产品需求大幅下滑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冲击,光伏产品难免出现“供过于求”;二是太阳能发电技术正面临第三次变革,随着光热发电的崛起、聚光光伏发电对传统晶硅技术和薄膜发电技术的替代,未来太阳能应用技术的发展路径变得模糊,致使一些企业在太阳能的应用上采取谨慎、观望态度。但同时,专家们也表示,这种短期性的“产能过剩”问题将会随市场竞争和技术发展逐步得到解决。
二、从技术现状看发展方向
当前,全球太阳能应用技术大致可分为光电转换和光热转换两大类。其中,光电转换又称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特定技术,具有较少受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无噪声、低污染、无需消耗燃料、可就地供电以及建设周期短等优点。而光热转换则是通过反射、吸收或其他方式把太阳辐射能集中起来,使有关介质的温度上升到足够高,以有效满足不同负载的要求。从本次展会看,由于电力使用广泛,各国都将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作为太阳能的主要应用方向。
(一)技术发展现状
1、光伏发电。作为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特定技术,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晶硅发电技术,主要是利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进行的。由于发展较早,目前已较为成熟,主流产品的太阳能转换效率约为14%~18%,市场占有率约为80%。第二代薄膜发电技术,是以玻璃、塑料、陶瓷、石墨、金属板等价格低廉材料为基板,制成微米级厚度的薄膜太阳能电池进行发电。
目前已形成产业化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有薄膜硅电池、铜铟镓硒(CIGS)电池和碲化镉(CdTe)电池等。尽管这一技术的太阳能转换效率仅为7%~9%,但由于相关设备的生产成本较低,预计到2015年,市场占有率能够超过20%。第三代聚光光伏发电技术,是通过光学系统将太阳能汇集到小型光伏表面,然后利用光伏效应把光能转化为电能。由于应用过程中便于采用双轴跟踪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峰值时候的太阳光利用率,转换效率可达27%~30%,约是传统光伏发电技术的两倍,有利于节省土地资源。但组件成本昂贵,维护成本高,增加了商业推广难度,目前的市场占有率仅在1%左右。
2、光热发电。这一技术是利用太阳光的热能加热导热油、熔盐或水等介质,然后交换成为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因此较光伏发电而言,可避免昂贵的硅晶光电转换工艺,大大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同时可以将烧热的介质储存在巨大的容器中,能够满足大型电站24小时连续供电或调峰需要。目前,太阳能光热发电的转换效率约为13%~19%,主要形式有三。其中,叠式系统出现最早,原理是利用多组旋转抛物反射镜,将射入的太阳光聚焦到位于抛物面焦点的斯特林发电机的集热器上,将传热介质加热到750℃左右,驱动斯特林循环发电机发电。槽式系统则是利用多个由槽型抛物面或菲涅尔结构(Fresnel)的聚光镜,将太阳光反射到位于镜面焦点处的集热器,经过串并联排列对其内部的传热介质加热,产生高温蒸汽,进而驱动汽轮机发电机组进行发电。
而塔式系统是利用一系列的日光反射装置,将太阳能聚焦到中心接收塔上,对传热介质加热进而发电。从此次展会所推出的众多最新研发和推广成果看,目前只有槽式系统实现了商业化,其它两种仍处在示范阶段。
(二)发电系统构成
按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划分,目前全球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大致可分为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两大类。
由于光热发电主要通过换热装置,利用所收集的太阳热能制造蒸汽,然后结合传统汽轮发电机的工艺实现发电,因此光热发电系统组成较为简单,主要有太阳能接收装置、太阳能加热收集装置(含传热介质)和传统的汽轮发电机等。而光伏发电系统则相对复杂,至少需由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等共同构成。
按照与电网的关系划分,太阳能发电系统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离网发电系统,是指太阳能发电装置与充电器或蓄电池连接,将利用太阳能所获得的电量直接使用或蓄存备用,而不进入电网。独立的离网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发电装置、控制器、蓄电池组叠式槽式塔式成。若需交流负载供电,还需配置交流逆变器。这一系统的优势在于既可直接为边远地区的民用设施提供电力,又能单独应用于电讯、卫星广播电视和太阳能水泵等工业领域,在具备风力发电和小水电的地区还可以组成混合发电系统等。二是并网发电系统,就是太阳能组件产生的直流电经过并网逆变器转换成符合特定要求的交流电后直接接入公共电网。按照规模划分,并网发电系统又可被细分为集中式大型并网系统和小型并网发电系统两种。尽管集中式大型并网系统能够将所发电能直接输送到电网,由电网统一调配向用户供电,但因投资大、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长等而不被广泛采用;而分布式小型并网发电系统,特别是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系统,由于具有投资小、建设快、占地面积小、政策支持力度大等优点,目前被应用得较多。
在各类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储能与并网整合技术是降低系统成本、改进效率、增强可靠性和提高投资回报率的关键。在今年展会期间,不仅美国艾思玛太阳能技术股份公司( S M AAmerica, LLC)、意大利邦飞利减速电机有限公司(Bonfiglioli Riduttori SpA)等企业开发和生产的相关产品受到了与会各界的格外关注,而且加利福尼亚蓄能联盟(CESA)和弗劳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ISE)联合设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特殊展台周围也人头涌动,其组织的有关储能技术与电网整合研讨会也场面热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发展前景预判
为直观描述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路径,我们绘制了主要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分类图。通过本次展会,我们对太阳能发电技术路径的预判是:
第一,晶硅发电的主流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经过多年发展,这一技术已性能稳定、发展成熟,成为光伏发电的主流。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多晶硅寡头垄断格局被打破,电池成本大幅下降,竞争力加强。按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20年,晶体硅电池在太阳能光伏电池市场的占有率仍将在50%以上,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尽管这一预测有乐观之嫌,但正如多数与会专家认为的那样,只要能进一步压缩晶硅成本、提升电池效率,晶硅发电的主流地位在短期内将难以撼动。
第二,薄膜发电技术将逐渐进入成熟期。自2007年起,全球在薄膜电池研发上大量的投资开始显现成效,尤其是晶体硅、碲化镉、铜铟镓硒和砷化镓等薄膜电池的技术进步明显,度电成本已能控制在1元人民币以内;加之,薄膜电池更适合自动化生产,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仅在晶体硅的1/25左右,大规模应用前景较好。
第三,光热发电技术或将成为重点发展方向。随着各国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强和关键技术瓶颈的不断突破,聚光光热发电由于适合高强光照荒漠地区的大规模并网发电,能够在有效降低发电成本的同时,在传统能源的协助下实现持续稳定供电,因此在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受到许多电网的欢迎。在与有关国家的专家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现有的聚光光热项目主要集中于西班牙和美国,已建成的项目规模较小,但在建和拟建项目的规模很大,发展前景较好,如美国就有8.5GW的聚光光热项目建设计划。
第四,未来的技术格局难以预测。本次展会留给我们的最大感觉是技术的日新月异。如提高太阳能光电转换效率的新技术不仅有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板表面由传统的光滑面转变为凹凸面的细小变化,而且包括尚处试验阶段的高效聚光光伏技术成果。在会议交流中,有关技术专家表示,虽然有研究结果表明,以高效化合物为原料的聚光光伏电池在转化效率上能够超过30%,但在光学元件的散热和加工精度、电池的成本和经受恶劣自然条件的能力、以及辅助的对日跟踪装置在精度和成本等方面要求很高,很难说清在未来5年以后,能否真正成为应用技术的主流……或许正是基于这类判断,太阳能行业的新技术厂商往往只能吸引到风险基金的投资。
三、由参展企业困境谈国内产业问题
本次展会尽管有52家中国的太阳能设备生产企业参展,广东深圳的10余家太阳能企业甚至在展会期间共同租用了一个大规模的联合展台,以扩大影响;但我们在深入了解之后,仍深感我国太阳能产业的近期发展态势不容乐观。理由主要是:
(一)设备生产与技术配套仍较为落后。从此次展会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参展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较成熟产品的生产领域,在新产品研发和关键配套材料上往往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例如,晶硅电池、薄膜电池、新型电池等的研发力度不够,甚至处于空白状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晶硅生产工艺及制造装备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银浆、银铝浆等太阳能电池关键配套材料的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光伏微网等大规模利用的设计集成仍与国际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标准电池计量、电池组件测试与系统模拟等也刚刚起步。
(二)产业的对外依存度高。2009年,尽管全球有超过55%的光伏产品为中国制造,但国内的光伏产业格局却“两头在外”:一方面,国内晶硅生产所普遍存在的能耗高、污染大、规模小、成本高、闭环性差等问题,导致大量晶硅原料由海外进口,国内晶硅原料供应市场被海外所控制;另一方面,我国生产的光伏产品(主要是光伏组件)90%以上销往国外,在一些欧洲国家更改相关鼓励政策、美国和欧盟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重的环境下,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必然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在我们于此次展会期间所收集的多家业内杂志中,太阳能商业聚焦(Solar BusinessFocus)、光量子期刊(Photon)等均在公开呼吁欧美等国家不要再接受中国便宜的光伏发电设备。近日,又有报道称,在美国之后,欧盟正式对我国光伏组件、硅片、电池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成为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
(三)国内太阳能利用仍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通过“送电到乡工程”、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光伏发电特许权招标、“金太阳示范工程”和上网标杆电价等激励政策,促进太阳能利用,并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0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500MW,累计装机达800MW;2011年末中国光伏市场规模已超过2GW,较2010年增长300%以上;预计2012年可新增发光伏电能力5GW以上。但从整体看,我国在成为光伏制造大国的同时,国内的光伏产品市场消纳量却很低。以2010年为例,国内生产太阳能电池8.7GW,占世界总产量的50%,但同期的光伏发电累计装机仅占全球总装机量的2%,90%以上产品被用于出口。
鉴此,我们在同与会专家广泛、深入交流的基础上,多方查找资料,对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除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太阳能行业技术发展路径不明朗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在于国内政策体系的不完善。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太阳能产业化、规模化利用需要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而要确保这种投入能够成规模地加以持续,政府科学地制定激励政策将是关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曾在分别设定“温和情况”2 和“政策驱动情况”3 下,以光伏市场为例,对太阳能产业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制定的政策框架,有关支持计划的引入、修改或淡出将对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实践也证明,1993年日本政府制定的“新阳光计划”、1997年美国宣布的太阳能“百万屋顶计划”(Million SolarRoofs Initiative)以及1999年西班牙政府推出的太阳能“国家推广计划”(Plan deFomento)等由于明确了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及其规划,因而有力地促进了本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在2006年以前,我国的太阳能科技和产业政策基本上是空白。尽管国家在2006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7年后又相继推出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工程”等政策,但距全面推动我太阳能产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正如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所指出的那样,目前在我国,太阳能等大多数可再生能源产业还处于成长阶段,开发利用的成本仍然较高,加上资源分布不均、市场规模小、不能连续生产等因素,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尚缺乏竞争力,必须依靠政策支持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在技术和经济上与常规能源的市场竞争。以太阳能的应用研发为例,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双边和多边援助的贷款和赠款,国家经费投入有限,导致国内的研发水平整体相对较低,自主创新不强,人才培养滞后,无法有效满足产业快速增长的需要。
同时,受政绩考核等影响,少数地方为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快速增长,通过提供超市场信贷支持和过度税收、用地优惠,盲目鼓励太阳能设备生产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和过度扩张,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且容易引发行业的“价格战”。如此必然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的大幅下降,甚至落到一个极不合理的区间,致使全行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匮乏,严重影响行业的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面对政策尚难有效拓展国内太阳能应用市场的现状,国内很多太阳能组件生产企业为求生存,不得不顶着“海外倾销”之嫌,以超低价格大量出口多晶硅电池板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毋庸讳言,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经济环境下,这样做极易遭遇一些国家的反倾销调查与关税惩罚。
目前,受全球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与太阳能密切相关企业的经营难度很大,部分甚至已停产,面临人才大量流失和重新洗牌的风险。同时,着眼于行业的未来发展,德国西门子公司、荷兰壳牌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等国际大型跨国企业乘机在我国加紧布局,太阳能应用的产业化进程有进一步加速的可能。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有效解决相关的政策性问题,我国从事太阳能产业的民族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势必越拉越大。
四、由基本国情谈政策建议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万亿吨标准煤。其中,2/3以上地区的年辐射总量大于5.02×10 6 kJ/m2、年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特别是西部地区,年日照时间达到3,000小时以上。即便仅利用西北地区100余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安装并网太阳能发电系统,所获得的电量仍将十分可观。此外,考虑到我国仍有较多至今尚未通电的边远地区,一旦利用当地民宅的屋顶和墙面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则将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居民的用电难题,而且无需架设输电线路,建设周期短、成本低、供电经济。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2006年2月,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把“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作为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并且专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和促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2007年,国家又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逐步提高包括太阳能在内的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毋庸讳言,在我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结构不尽合理的当下,大规模发展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成为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努力。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国家政策导向,增强产业造血功能
正确的政策导向是我国太阳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加强政策的针对性是促进产业和谐、有序发展关键。各级政府应注重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变“输血”为“造血”,将人才、资金更多地吸引到真正拥有市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和企业中去。
第一,坚持市场配置资源,通过启动内需应对当前困难:一是通过落实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管理政策,打破电网公司垄断,简化并网审批程序,降低太阳能发电产品进入用户市场门槛,允许并鼓励各种终端电力用户自由安装分布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并网供电;二是将太阳能发电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直接挂钩,直接折算减排量,并适当折量优惠,调动用户使用该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对电网公司网内太阳能发电量进行考核,与企业绩效直接挂钩。
第二,加强政策综合集成,抓好政策落实:一是完善政策体系。要以激励创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要旨,从技术研发、规模生产、国内市场开发和产品国际推广等环节全面梳理现有政策,有针对性地系统整合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夯实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快速发展基础;二是做好统筹实施。要在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太阳能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当前形势,狠抓配套和落实,形成政策合力,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探索考核体系。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确立的基本制度和总体要求,结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具体要求和各地太阳能资源的特点,探索建立涵盖太阳能关键技术开发、新产品制造、规模化应用以及国际市场开拓等内容的考核体系,作为评价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和企业获得政策支持的必要条件,确保国内太阳能产业的规范、可持续发展。
第三,完善财税补贴政策,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一是要构建反映资源稀缺及外部环境成本的能源产品价格体系,按照经济合理和有利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金太阳示范工程”等扶持政策,细化太阳能产品的国家补贴标准,鼓励市场竞争,促进国内太阳能产业的能力建设;二是要健全太阳能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扩大研究开发费超额扣除政策的适用范围,并综合运用延期纳税、低税率、抵免、加速折旧等多样化优惠方式,确保有关政策能够在遵循平等原则的同时,向提高能效的高新技术倾斜、向研究开发环节倾斜,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提高国内太阳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要将财税优惠政策与“下乡、富民、支边、治荒”相协调,通过支持小型光伏系统、离网应用系统、与建筑相结合等的应用,鼓励太阳能应用产品的多样化开发和规模化应用,推动国内太阳能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四是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化竞争,降低价格,完善服务,提高质量,各级都政府不宜继续采取资金直接补贴或减免税来鼓励制造企业的政策,避免继续盲目追求产能扩张,同时避免暗箱操纵破坏市场规则,即:政府资金只补贴终端用户太阳能电量,只补贴企业技术创新,不补贴企业制造。
(二)发挥金融机构的引导,支持产业市场化发展
作为国内太阳能产业的一只生力军,我国的金融机构有义务以国家政策为指针,充分依托自身的资金优势,创新机制,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太阳能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第一,要强化引导和协调力度:一是从自身特点和能力出发,快制定针对性强的“十二五”太阳能产业促进计划,确保有关投资工作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加强行业的跟踪研究。要密切与国内外太阳能研究机构的联系,紧盯国际技术前沿,夯实自身有关业务工作的科技基础;三是要密切与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联系,适量利用赠款等方式推动与产业配套的标准、专利、检测和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加强与国家有关单位的政策协调力度。要利用多种渠道促进有关财政、税收、会计、产业等政策的进一步整合和相关价格机制的不断完善,推进我国太阳能产业的更大发展。
第二,要加大扶持和橇动力度:一是大力促进太阳能产业的优化布局。要根据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地域分布特点,发挥自身资金优势,有侧重地分类支持太阳能应用项目建设。如在甘肃、内蒙、新疆等太阳能利用条件好、土地利用率低的西部地区,集中支持大型并网太阳能电站建设;在太阳能资源较好的大中城市大力支持光伏屋顶、阳光照明等应用项目;在偏远地区有针对性地支持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小型光伏电站建设,发挥太阳能光伏发电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促进无电人口供电问题的尽快解决。二是努力推动太阳能产业的技术创新。要从技术节能潜力和新技术的市场渗透率等角度,合理规划自身的投资布局,加大对国家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项目的资金支持,通过挑选社会责任心强、管理水平高、从业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建设国内示范项目,支持国内太阳能技术研发、集成以及装备制造能力建设,为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三是着力引导太阳能产业的国内外交流。要在具体业务开展中,不断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项目合作,争取国际高新技术和优惠资金支持,撬动和引导国内更多的社会资金,以进一步完善对产业发展的技术和资金配套,消除当前太阳能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缺乏技术积累和投资成本较高等障碍,催生更多的具备自主研发、生产和产品检测能力的大型民族企业。四是全力防范太阳能产业的投资风险。要在确保自身资金安全的同时,引导社会资金认清太阳能产业当前面临的各种风险,综合政策、市场、技术、资金安全等因素优选项目,并加强机制创新,采用诸如股权加贷款的形式合理投资,以最大限度地规避自身运营风险,促进太阳能行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Photovolatic Industry Assciation, GlobalMarket Outlook For Photovoltaics Until 2015.
[2] European Photovolatic Industry Assciation,Market Report 2011.
[3] Intersolar North America Highlights EnergyStorage, New Solar Technologies During Fifth Eventin San Francisco, http://www.intersolar.us/en/newsnorth-america/intersolar-news/intersolar-news.html?tx_ttnews[tt_news]=477&cHash=eef223410c6530f56f8c69c4513ebb2d.
[4]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Energy TechnologyPerspectives 2010
[5] Inter national Energy Agency, TechnologyRoadmap 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
[6] 光伏发电,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01.htm.
[7] 光热发电, http://baike.baidu.com/view/2894304.htm.
[8] 太阳能发电系统, h t t p : / / b a i k e . b a i d u . c o m /view/1686432.htm.
[9] 科学技术部,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10]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4473431.html.
[11] 国家能源局, 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 http://www.gov.cn/zwgk/2012-09/13/content_2223540.htm.
[12] 国家能源局,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http://www.abd.cn/news/dongtai/20120816/news31644.shtml.
[13] 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1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07tongzhi/t20070904_157352.htm.
注释:
1 吉瓦(GW)=1000兆瓦(MW)=109瓦(W)
2 假设政府现有支持机制不存在任何重大改变,即“一切照旧”。
3 假设许多国家实施后续行动和支持性机制,即“政策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