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光伏双反(反倾销反补贴)案已尘埃落定,给中国光伏企业造成一定打击,欧盟对中国光伏反倾销案正在进行之中,这对目前陷入困境的中国光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对欧盟出口量高达210亿欧元,大约相当于1700亿人民币,中国光伏企业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中国光伏企业超过90%的市场依赖国外。
在目前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深化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打响贸易战无疑是中美、中欧双输局面,而对外销市场依赖超过90%的中国光伏产业更是严峻,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国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组织申报金太阳和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通知》,决定在今年上半年金太阳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作基础上,在今年年底前再启动一批示范项目。鼓励与新能源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县等相结合申报项目,但要求示范项目选用的晶体硅光伏组件全光照面积的光电转换效率不低于15%,非晶硅薄膜组件转换效率不低于8%,且必须由该品牌拥有企业自有工厂生产。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光伏项目审批明显加速,截至11月,已有近60个光伏发电项目获批,涉及装机容量超100万千瓦。而去年国家发改委全年批复的光伏项目为36个,装机容量为33.5万千瓦,约为今年的1/3。据悉,近期国家层面的扶持政策将更进一步。11月9日国家电网公司召开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服务管理规范宣贯会议,要求全面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保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内顺利运转,确保不发生因并网问题影响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竣工投产,确保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量全额收购、足额付费。
这些国家、国企扶持支持行为对于危机中的中国光伏企业,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国家行为只能解决短期问题,长期问题是调整结构和发展方式。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大的弱点暴露无疑: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结构特点不调整改变,中国对美国欧洲市场依赖不改变,这一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必须改革、调整结构,通过减税免税,降低投资、出口比例,增加国内消费在GDP的占比、发展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才能最终走出当今经济困境并可持续发展,否则国外市场或国际地缘政治任何风吹草动,都是会给中国经济和就业造成巨大冲击。相对其他产业,中国光伏产业这方面更为严重,90%乃至98%的市场依赖出口,而相当多的原料和关键高技术乃至设备也依赖国外,而国内市场消纳产能极其有限。面对美国欧盟双反,中国光伏企业如果再次依赖政府投资、补贴等
等,将有可能更加使部分企业依赖国家投资、补贴和非市场行为,光伏企业应当认识到目前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必须调整,国家资助只能一时而不可长久,企业应在国家资助下短期内及时调整结构、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以开拓国内外市场。市场竞争是不可能允许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长久存在的,国家只能一定时间内保护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而决不可能保护所有竞争力低下的企业。
据媒体报道,中国光伏制造业的繁荣兴起并非来自于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而是出于对国外市场的商机捕捉。2000年和2003年,德国先后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促进法》,通过银行贷款和各种补贴方式大大激增了光伏企业发电的积极性。由此开始,意大利、捷克、美国纷纷步其后尘,大手笔地补贴光伏发电,国内装机容量顿时激增。几年前,中国光伏“投资光伏3年回本,投资多晶硅3个月回本”,这是中国老光伏人都知道的行话,即使是在2010年,英利等许多老牌的光伏企业靠出口光伏组件获得的纯毛利几乎都超过了30%。如此高的利润摆在眼前,国内无远见卓识的企业岂能不蜂拥而上。中国到底有多少光伏企业?这很难统计,因为在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在这6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有100多个建立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而身处其中的光伏企业则数不胜数。以至于2011年中国光伏的产能竟高达40GW,而全世界的装机容量才28GW。同时中国光伏企业多数是“三头在外(设备、原材料、市场)”,中国大型多晶硅企业的成本每千克高达35至50美元,有些中小企业甚至成本超过了60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德国大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几乎每千克都在在15至20美元。众多中国企业竞争力低下,只能靠低人力成本竞争,而伴随着中国人力人才成本近年来急剧上升和国内外补贴下降的,产能过剩危机终于爆发。
尽管中美欧多方领导人都知晓贸易战是多输或损人不利已,2011年底曾有专家估计中美发生贸易战,中国将损失1200万就业岗位而美国将损失约220万就业机会,但这引起贸易战为何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屡屡发生?关键在于就业问题在危机期间困扰了太多国家。
美国建国200多年来,经济与法律发展,对补贴费传统上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扭曲了市场公平公正竞争。同时对市场上垄断保持高度警惕,并制订了一系列反垄断反托拉斯法。中国强调企业做大做强时,国内流传很广的一句名言:对通用公司有利,就是对美国有利。但殊不知美国流传最多的名言恰恰相反:对通用有利的,就对美国人民不利。
潜台词就是:补贴、垄断天生对美国人不利。往往一个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30%就会受到关注。
而中国企业发展光伏又如有专家所说“太疯狂”,据报道,2011年太阳能电池组件按产量全球排名,前五位中三位是中国的企业,十位中六位是中国的企业。所谓树大招风。2011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358亿元左右,其中亚洲市场约占21%,美国市场还不到15%,欧洲市场则接近57%。这无疑使美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对中国光伏企业提出双反调查,而尽管各国对光伏等等新兴能源都有补贴,但为了保障本国企业和就业机会,往往从一国私利出发启动贸易保护措施,这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已屡见不鲜。而部分中国企业对此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又对国外法律、文化缺乏透彻理解,自身又缺乏核心技术、缺乏竞争能力和预测、对抗市场、政治风险能力,从而在面临市场风险特别是在面临对方贸易保护措施和双反调查时,措手不及,损失、教训均极其严重。试想,有独门竞争技术的企业会遭遇这一劫吗?
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竞争中,有市场就有效益、利润、就业,但一旦无市场则坠入深渊,前期投资、利润、就业会化为乌有。而企业有市场又与就业关联,经济危机下各国政要都要保护本国就业机会,各国包括中国都有就业优先战略。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就业机会的竞争面临国际化之时,资本在全球重新配置,同时也意味着有限就业岗位在全球重新配置。中国正参与世界范围的稀缺的就业岗位竞争,而争取把全球有限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配置到中国,就成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战略目标之一。就业优先战略,各国基本都有,中国企业发展应有风险防范意识,应开发并拥有自己独到甚至独有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国内市场并以市场多元化来分散各类风险、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发展。一句话,做好自己的事,“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同时还要有合作双赢以至多赢意识,才能保障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特别是中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
光伏产业和风电产业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前途光明,根据权威机构提供的预计数据,全球光伏市场将持续增长12%左右,而这不断增长的市场份额自然不会落入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手中,中国企业关键还是要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定坐钓鱼船”。 做不到这些要求的企业,只能被淘汰出局。国家不可能永远补贴亏损而又无竞争能力的企业,有抱负的企业家需要有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