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发展核电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2011-10-01 23:42:00 中国能源网

今年3月份,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引发全球对核安全和未来发展的担忧,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核电政策,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表示放弃发展核电,法国、中国等国家下令对核安全进行严格的排查,但是将继续发展核电的目标没有变。

一、发展核电是中国必然选择

1.低碳经济的首选

中国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了实现这一减排目标,中国需要采取的关键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基本实现温室气体的零排放,对比传统火电,每度电至少可以节省945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法国之所以在西欧发达国家中人均温室其排放最低,就是因为法国核能发电比例最高的缘故。

图-1主要发电方式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kWh)

数据来源:中投证券研究所

2.技术稳定、经济合理

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核电是目前发电成本最接近火力发电上网电价的,随着核电技术的发展和中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率越来越高,核电的成本也会随之变化。同时,核电的技术相对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技术来说比较稳定。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普遍具有随机性、间歇性、低容量系数的特点,他的不稳定性和并网接入的技术性障碍等制约风电的发展,高成本的投入也是影响太阳能发电发展的重要原因。

太阳能发电每度电的成本大约是核电的三倍。

图-2 发电成本 (单位:美元/kWh)

数据来源: 美国核能经济(Nuclear Economy)

3.电力需求

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量42280亿千瓦时,核电发电量仅为768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为41923亿千瓦时 ,目前装机量为96219万千瓦。

2011-09 ENERGY REVIEW 3○ 封面文章据I E A s o l a r PV里的预测,中国在2020年用电量将达到69490亿千瓦时,到2030年用电量将达到87760亿千瓦时。在10年内,发电量需要增加27210亿千瓦时,20年内需要增加45480亿千瓦时。

根据中国未来的电力需求,中国能源富煤少油缺气的现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上以及技术稳定和可行性上,发展核电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二、福岛核事故对中国核电发展战略带来的启示

1.提高核安全标准,有效执行

福岛核事故反映出核电站的设防标准存在局限,没有考虑极端自然灾害。因此,中国必须提高忧患意识,最大可能考虑到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制定的标准,重新审视并完善中国核电安全标准,尤其是高度重视多重自然灾害或者极端自然灾害与次生灾害叠加事故的影响。

同时,在确保适用最高核安全标准的基础上,中国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要通过不断的审查来切实有效的落实和执行安全标准。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席天野之弥曾表示:“即使是最好的安全标准也是无用的,除非它们被真正的实施。”

2.改进应急响应机制

完善应急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应急工作的高效率;完善应急体系、机构间的沟通、接口机制,有利于各机构之间的协调,不会造成救援工作的不及时;应该在极低概率的应急情况出现之前亦作好应急准备,一旦出现严重事故,就可以极大地改善应急响应。

3.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

福岛核事故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应对错误叠加造成的,东电最大失误是对堆内情况估计过于乐观,失去最佳时机,做了多次“不得已而为之”的决定,在整个应急响应启动后,所有的应对措施的执行关键的在于人因,特别是指挥人员的素质,他的责任感,行为准则对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性和实施性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关键人物的核安全文化素养。

核安全文化是保证核电安全的基础和内在要求,要加强对核技术和管理人员关于国际国内相关核电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的培训,关于核安全相关规定的培训,使他们要有国际视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付诸于行为中;在决策处理事故的政策制定和日常工作中始终贯彻良好的核安全意识,不断探索有利于安全生产的体制、组织和人事等并付诸于实践。

三、中国核电发展的约束因素及建议

1.创新核电生产管理体制中国核电运行上的重行政,轻技术;重运行,轻设备资产管理的观念使中国核电生产管理机制远离国际核电业界以技术主导的组织原则。中国曾经花重金把115名核电技术人员送到国外培训,现在只有23人在技术岗位上,做一般的技术工作,80%技术能力过硬的技术人员都担任行政领导。中国现在缺少一批具有各专业技术权威、能够专心致力于技术岗位进行专研的精英团队。

由于核电产业的特殊性,根据国际核电组织和世界核电业界公认,核电的生产运行安全必须以技术应用来主导。中国需要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保障各专业的技术权威为确保核反应堆的安全运行有权处理相关工作,并且同时要保障技术工作的光荣感、解除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消除为寻求官位的浮躁情绪,安心钻研技术,提高业务能力。

2.重视公众对核能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福岛事故后中国的抢盐风波充分说明了公众对基本的核安全认知还有很大的盲区,中国在核电公众宣传方面开展的工作还不足够。中国政府或核电企业应该首先了解民众想知道哪些核电知识,然后通过多方位、多渠道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核电宣传,多与民众沟通、使公众有机会了解核能利用、核污染控制和废料处理等技术的新进展。消除公众对核电的疑惑和恐惧心理。

在不断加强核电宣传的同时,也要满足公众的参与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将公众态度与核安全、经济性、燃料循环和核扩散等并列为影响核电未来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必须建立相关的法规和机制确保公众可以获取核反应堆安全的相关信息,在核电厂批准、建设、运营的各个阶段都应接纳和鼓励公众参与。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以发现政府和监管机构的不足之处,并促使核电运营企业时刻关注核电安全。

3.市场选择技术路线、政府职能转变

国家政策选择发展百万千瓦级A P1000三代的技术路线,中国将面临很大风险,在中国应用A P1000技术为全球首例,并且美国英国等国对其安全性存在质疑。第一,中国应该针对美国英国提出的A P1000安全问题,加强与美国合作,找到解决方案,提高安全性;同时,中国不应该放弃成熟的二代加技术,对AP1000布局太多表示担忧,第二,政府转变职能,政府主要确保核电安全,其中包括对技术引进评审、核电项目审批和对核电安全进行监督管理等工作。核电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遵守核电安全标准来选择技术路线。如,内陆经济不是特别发达地区,资金不是充足的地方可以建设小核电。正如美国、日本采用的市场竞争体制发展核电工业。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