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国际气候合作:成因、进展与困境

2007-08-27 15:28:00 中国能源网

编者按: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显著上升。2004年,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比1970年增加了70%(以“全球增温潜力”计算)1;同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长了80%。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2004年,其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7%。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按当前的速度增长,2030年,由能源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0年增长45%〜110%。

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增加和强度增大,自然生态系统将进一步遭到破坏,进而殃及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饥饿和贫困,威胁全球未来的共同繁荣。然而,解决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仅仅依靠单个主权国家是无法办到的。世界各国应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哪些困境?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国际气候合作形成的原因

国际合作所积累的经验以及它在过去的成功,使其成为今天最受欢迎的选择,这在气候变化领域也不例外。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世界各国具有共同利益。如果选择对抗,其破坏性远远超出合作的成本,只有合作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更有利于实现各国的国家利益。全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共同利益就来源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

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地球环境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正是因为地球的整体性以及其间各子系统的相互依存性,才使得任何一国因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的温室气体,都会提高全球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强大气的温室效应,最终导致全球变暖。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各种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依赖。气候变化的危害性就在于此。它对一国社会经济所造成的损害,可以从发源地迅速向其他国家扩散、传导,从而也给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正是由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任何—方都难以承受气候变化的代价。比如,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就通过相互依赖、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活动链直接波及到其他国家。“卡特里娜”飓风在给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居民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其经济影响也波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由于墨西哥湾地区石油产量占美国石油总产量的1/4左

右,该地区石油生产受挫对美国乃至全球的石油供应都造成了巨大压力。受此影响,国际油价频频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全球各地的成品油价格也不断攀升。

需要注意,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具有不平衡1'生。正如并非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平等的享受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繁荣_样,也不是所有国家都平等的接受了气候变化的影响。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面前是最为脆弱的群体。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受到自身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时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因而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与破坏最为显著。

2.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已分别于1990、1995,2001,2007年完成了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它们基本代表了当今世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主流观点。

二、国际气候合作的现实与进展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国际社会于1992年在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并在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0P3)上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而后,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努力,《京都议定书》终于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目前,共有189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C欧盟)成为《公约》缔约方,共有129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总体上,世界各国对全球变暖的事实、气候变化的危害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减缓途径、速度和范围以及承诺的约束性等关键问题上尚存在较大分歧。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坚持气候政策的灵活性发展中国家强调气候行动的速度和范围取决于本国的发展目标;虽然欧盟积极推进通过京都机制减缓气候变化,但是,没有排放大国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质性参与,总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将大打折扣。事实上,迄今为止,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仍然在持续增加。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除了利用公约缔约国大会(C0P)进行谈判磋商之外,部分国家特别是主要排放大国之间,积极谋求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之外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寻求另行结盟,或双边、或多边,启动了一系列新的国际合作计划。目前,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气候合作主要包括:“G8+5”峰会(八国集团加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与墨西哥)、亚太六国合作(.中、美、日、印度、澳大利亚和韩国)、中欧气候合作等,值得说明的是,自2003年以来,美国也积极启动了各种国际合作计划,比如“碳收集领导人论坛”、“甲烷市场化”、“氢能经济国际伙伴计划”、“第四代国际论坛”、“再生能源与能源效益伙伴计划”等等。

上述国际气候合作都选择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外另辟蹊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第_,在合作方式上,均为地区性或大国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建立在全球范围基础上的。第二,在合作的内容上,主要集中在通过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合作来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没有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的强制性目标。第三,在合作的原则上,均强调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为基准,并根据各国国情开展合作。

三、国际气候合作的困境与前景

一种国际气候合作是否有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成员国之间政治、经济差异所带来的分歧的制约。国际气候合作如果忽略了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减排能力的差异,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手段的强弱差别,就可能为未来国际气候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功能的有效发挥埋下阴影。当前,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气候合作进展缓慢,而其他各种多边或双边气候合作的效果又相对有限,国际气候合作不得不面临严峻的形势。这是因为:

从根本上来说,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存在差别,因此,他们的立场难以完全_致。同时,当前的各种多边、双边合作都只是向促进技术的创新与推广而努力,并没有规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排放承诺。以“G8+5”为例,目前,“G8+5”的整体效果尚不显著。因为2005年八国峰会期间通过的《宣言》和《行动计划》并没有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设定目标,也没有出台减少此类气体排放的具体时间表。如果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八国领导人和世界舆论又有了其他新的关注焦点,八国峰会是否还能够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然而,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生物圈的整体性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性,使所有国家都不能避免气候变化对本国的影响;同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与扩展,使得世界各国都难以逃离“太空船”。3“相互依赖”的世界使得任何成员都难以承受气候变化的代价。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世界能够更和平的发展,如何让全人类一起来分担责任、分享成果,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只有促进国家利益共性的增长、积极寻求利益共同点,并能够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制度框架,才能切实推动国际气候合作向纵深发展。因为共同利益始终是国际气候合作基础。世界各国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应尊重他国获取合理的国家利益的权利,积极寻求利益共同点,并努力促进国家利益共性的增长,增强国家利益的相容性,这才是国际气候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

同时,“制度化”是国际气候合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正是由于世界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以及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当前的国际气候合作才不得不面临困境。“制度化”可以影响一国对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看法,帮助一国客观认识“相对收益”。尽管各成员国的政治意愿可以充当推动国际气候合作制度向纵深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除非合作各方能够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框架,否则这种国际气候合作就无法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总之,气候变化的影响涉及全世界,应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问题需要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伴随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政治意愿的加强,可以预见,国际社会必将携手为全人类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的生存环境,为各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国际气候合作,成因,进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