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减缓气候变化

——第四次评估报告结论的科学争议与政治解读



2007-08-27 10:39:00 中国能源网   作者: 潘家华  

经过来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252位学者1近五年2的努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减排气候变化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于2007年初完成定稿,其《决策者概要》3于2007年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三日在泰国曼谷经过IPCC180个成员国政府代表逐行审议通过,已经公诸于世。笔者作为主要作者,在学术层面参与了评估报告的撰写和定f高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一员,在政治层面经历了该报告《决策者概要》文本的政治谈判与审议。IPCC的评估报告,基于文献资料,具有科学属性,其具有政策含义的决策者概要则需要IPCC成员国全会审议通过,显然拥有政治色彩。而本应在五月三日下午六点结束的会议,因政府代表的质疑和论争,直到五月四日凌晨四点半才结束。如果除去纯政治因素,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评估焦点在于乐观与客观之争。

一、减缓气候变化的综合评估

IPCC自1988年成立5以来,分别于1990、1995、2001和2007年完成四次评估报告。按IPCC程序规则s,每次评估报告的编写大纲需要在多次专家研讨会的基础上,提交IPCC全会批准通过。IPCC评估报告的作者队伍,需要考虑地区和国际政治平衡,包含世界各主要地区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IPCC减缓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由两位共同主席一来自于发达国家的荷兰和发展中国家的塞拉利昂组织协调。一般情况下,每一章有两位写作小组组长,分别来自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含经济转轨国家),五名以上的主要作者,其中必须包含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此外,每章还有两名审查编辑,负责各章作者对专家和政府评审意见采纳情况的督查。

按IPCC规定,减缓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只对上次评估报告发表以来的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综述评估,并不进行原创性研究。要求体现不同观点,对文献结论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报告的写作需要客观准确,政策含义要“政策相关”而非“政策处方”。报告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经过三轮专家和政府审议,由作者考虑吸收。最终稿包括报告全文,以各章《执行摘要》为基础编写的《技术摘要》和十六页左右的《决策者概要》。只有后者在IPCC全会上由各国政府代表逐行审议通过。

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主题是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问题,共有四部分,十三章。其_部分含两章,涉及导言和框架问题;第二部分只有一章,专论长远减排的相关问题;第三部分讨论中短期减排的具体选择问题,共有7章,分述能源、交通与基础设施、商业与民用、工业、农业、林业和废弃物管理;第4部分含3章,综述部门整系。《决策者概要》的结构与总报告大致相仿,但略有调整。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综述温室气体的历史与未来排放趋势,未来排放主要是各种情景分析。第二部分在行业层面进行中短期(到2030年)减排分析,涉及能源供给,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废弃物等类别,多采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考察减排成本问题。第三部分评估长期即2030年到2100年的减排成本与潜力,多采用情境分析方法。第四部分分析政策、措施与手段,主要考察各种行业的成本有效性以及国际气候制度构建。第五部分主要讨论可持续发展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关系。

二、乐观的减排前景

第四次减缓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综述的各种文献数以千计。由评估报告作者所提交的评估报告全文从总体上认为,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取决于发展路径选可行的低碳和减排技术,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有效减排。在2030年以后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较低水平,成本并不高。需要国际合作一致行动,强化可持续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的互为促进的关系。《决策者概要》对这一乐观的减排前景通过提炼综合,所传递的信息进一步得到强化。

从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趋势看,《京都议定书》中所包含的六种温室气体1以全球增温潜力2计,2004年排放总量比1970年增加770%;比1990年即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减排的的基准年增加了24%,已达49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如果只是当前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措施,温室气体在未来数十年将继续增加。根据情景分析结果,2030年的排放总量将比2000年增加97亿到367亿吨C02当量。到2100年,尽管低碳技术情景可能使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到2000年水平以下,但常规发展的高碳情景可能使排放总量超出当前的二倍以上。

如果采用社会贴现率并考虑碳排放的外部成本通过理论分析而得到的减排量,即经济减排潜力。到2030年,不论是宏观经济分析还是部门技术经济分析评估报故所得出的结论表明,经济减排潜力十分可观,成本并不高。宏观计算结果3表明,低于$20/C02_eq,每年的经济减排量可达90-180亿吨C02当量,低于$50/C02_eq的潜力可达140-230亿吨,到$100/C02_eqB寸,经济减排总量可达170-260吨C02当量。部门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认为,通过节能及包括健康安全等社会收益,有50-70亿吨C02当量减排潜力的经济成本为负,即减排还带来社会收益。到2030年,使温室气体浓度走向445-535ppm4稳定水平的宏观成本只占当年GDP的3%以下,稳定在535-590ppm的成本只造成当年GDP损失0.6%,几乎微不足道。

从长远来看,到2050年,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按C02-eq计)稳定在445-535PPm水平,对国民经济的成本即每年GDP损失将低于5.5%,稳定在550ppm水平的成本约占当年GDP的1.3%,只会造成GDP年均增长率下降0.1个百分点,如果稳定在650ppm水平,每年GDP损失约为0.5%,所造成的GDP年均增长率下降幅度不到0.05个百分点。

《决策者概要》进一步表明,尽管有着不确定性,只要给碳一个大于零的价格,只有要排放大国的参与减排承诺,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完全可能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550叩m以下,而且还可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减排潜力的客观性论辨

《决策者概要》(SPM)所传递的信息是准确客观、可信的吗?IPCC全会上各成员国代表在研读文本并对比它所基于的减缓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完整内容,提出了_些质疑和建议。其中有的政府意见可能具有政治考虑,但写作组的专家团和各国政府代表团的随团专家在很大程度上会将报告结论的争辨控制在减排潜力的客观性认识层面。

首先,关于温室气体的历史与未来排放。SPM表明,2004年发达国家(即UNFCCC附件I国家,包含工业化的经济转轨国家)人口占全球总量的20%,温室气体排放以C02当量计占全球的46%,如果没有新的气候变化政策的干预,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的2/3将源自发展中国家。如果包括所有温室气体,2004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即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发达国家为0.68kgC02_e/US$GDPppp1,而发展中国家即非附件I国家则为1.06kgC02_6q/

US$GDPpppo_些发展中国家认为,这种表达似乎弱化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强调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承诺的必要性。原因在于,如果包括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累计排放,则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占累计量的80%。如果只考虑化石能源燃煤排放的C02,2004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0.48kgC02_eq/US$GDPppp,发展中国家为0.51,差别不算很大2。而且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要数倍于发展中国家。应该说,所有数据均是事实,只是表述方式不同,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差异。

第二,关于中短期减排潜力。原SPM结论认为到2030年,无论是宏观还是部门研究结果均表明,减排的经济成本低于每吨C02当量20美元,即可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低于2004年的排放水平。一些国家认为,京都议定书的执行情况似乎并不支持这一结论,从而对“经济减排的成本”的界定和2030年的排放情景选择提出质疑。因而在SPM修改中,对“经济减排的成本”加以了明确界定,非指市场可实现的成本,而是包括社会收益的成本概念,需要政策措施的引入才可能实现。由于SPM稿中的2030年排放情景并不科学一致,因而删去了与当前排放量作直接比较的图示。

第三,关于长期减排成本。原SPM文稿中多处强调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很低的445-535PPm水平,经济代价非常低。一些国家对这一结论表示质疑。经过与整体报告核对,发现支持这一结论的研究十分有限,而且中长期情景分析数据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至少不应该具有高可信度。经过论辨,全会一致同意将高可信度变为中可信度。

第四,关于许多结论的可信度表述问题。原SPM关于不确定性的表述,采用_致性和证据信度二维1表述。由于在理解中易出现歧义,因而在讨论中将一致性和证据信度的内涵给予了明确界定,从而使读者对结论信度的理解更为准确。而且对一些文字表述也作了相应修改,对未来分析结果,多用“预计”而不用肯定表述。例如第四段将“显著经济减排潜力”的表达从肯定的“有”改为“可能”,将“足以抵消”改为“可能抵消”。

第五,关于“政策处方”问题,原SPM中有许多关于政策措施的表述可能让读者认为是在开“政策处方”,如协定,技术转让,碳价等,此类表述均作了相应调整,如“协定”改为“国际合作”,隐含“排放大国参与”的表述改为“更广泛的合作努力”2。

此外,一些国家对森林、生物多样性、温度与排放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措施的障碍、核能减排的前景等提出质疑。尽管其中多有政治内涵,但多数在SPM修改中得到了体现。可见,SPM的政府通过是对科学事实的政治解读,因而表现出_定的政治干预和安协。

四、政府批准版SPM的政策含义

应该说,政府批准版的SPM更具科学客观性。政府的质疑与问题,多经各国政府专家提出,减缓气候变化写作组共有28位主要作者到场解释说明,而且会议中间还就有关不确定性表述和未来排放情景分析等问题由写作组的专家为IPCC与会的各国政府代表现场作了讲座。各国政府要求修改的建议,也都是在征求写作组专家同意后才得以进行,否则相关政府的意见就会被否决。

但从另一方面看,IPCC与会代表的政治参与也具有_定的影响。例如原SPM中涉及国别或国家集团责任或义务的表述,均得到了修改,而多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政治术语来表述,如“附件I国家”,“非附件I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减排中的潜力问题2。报告中认为未来核能要占能源总量的16%-18%。有的国家表示,核能有环境安全,核扩散国家,经济转轨国家等。又如关于核能在温室气体等问题,不宜提倡,需要鼓励可再生能源。而有的国家认为没有必要突出核安全问题。最终的妥协只能是模糊表述,为各国政府自行采取措施提供了较大的解释空间。再如减缓与适应的关系,温度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原则上不属于温室气体减排经济分析的范畴,但也随着一些政府的要求而得以体现。这就为各国政府根据自身考虑,与需要通过政治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全报告和原SPM关于温室气体减排与低成本稳定较低水平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乐观基调基本保留。尽管加了许多脚注,添了许多说明,对许多略显过度的表述进行了弱化,但政府批准版SPM所体现和传达的信息十分明确:温室气体排放在过去数十年增长很快,在未来仍将增加,而且增加的主要来源为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稳定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尽管是在较低水平,也是有可能的。对于所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当前已有许多低碳技术选择,在未来许多新的技术如可再生能源,碳捕获与埋存,热电联产,氢能,均有较大的减排潜力。需要各国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走向低碳发展之路。

排放,由于人口稳中有降,基础设施完备,尽管增量不多,但总量仍将居高不下。发展中国家减排机遇多,成本低,但人口增加,经济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尽管总量增加很快,但人均排放仍将十分有限。2001年的评估报告认为稳定550PPmC02浓度水平尚有难度,此次报告称可能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445ppmC02_eq水平,浓度水平更低,而且是C02当量1,难度无疑更大,更具有不确定性。许多技术确实是负成本,例如节能灯,建筑节能等,但有的技术如氢能、碳捕获与埋存2,日前尚在初期开发阶段,尚没有实际利用,是否可行,也存在不确定1'生。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措施尚有许多市场和制度障碍,低碳发展挑战更为严峻3。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遵守“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尊重科学事实,在曼谷IPCC全会的谈判中,对原SPM中的一些结论和表述提出了质疑,例如不确定性表述,减排潜力与发展中国家参与等,经过与SPM专家组沟通,基本上是正确的。所以,中国的政治干预在总体上是科学客观的。外电的_些有失偏颇的不实报道,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国际政治考虑。

当然,中国也需要维护自身利益,保障发展空间。因此,中国对于经IPCC全会批准的决策者概要的解读,可能更偏重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侧重于发达国家率先垂范,证实迅速大量减排是低成本的,稳定较低的温室气体浓度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国际合作中,需要强调通过发展来实施减排,而不可能简单承诺绝对量的减排。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结论,科学争议,政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