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王振铭:中国第一代热电专家

2013-08-20 09:25:34 中国能源网   作者: 冉泽  

在我国分布式能源领域,有一位老人以近80岁高龄依然奋战在行业前沿,他就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王振铭。

王振铭1934年生于天津。1954年毕业于原北京电力学校。1964年毕业于北京业余动力学院。曾任职于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原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后为顾问。系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理事、中国科协工程学会联合会节能专委会委员。中国国际咨询工程公司咨询专家、中国能源网专家委员、中国电力设备总公司咨询专家、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主任科学家之一。

为我国热电领域元老建树颇丰

王振铭是前苏联专家培养的中国第一代热电专家,是中国热电产业的历史见证人。

王振铭1954~1984年在华北电力设计院从事热力网、热电厂和火电厂的设计与科研工作30年,其后调入原水电部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研究所,任热化研究室付主任,曾在国家电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专门从事热电联产工作。

在华北电力设计院期间,王振铭从五十年代开始就从事中国各大区域性热电厂的厂外热力网设计与热力网有关的石棉水泥管供热实验和波纹管补偿器的科研实验,其后又参加热电厂与火电厂的工程设计。在此期间负责或参加过的工程有北京等地的热电厂与热力网工程设计。

王振铭参加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热电厂经济效益调查总结,搞过高压高温蒸汽管道寿命研究;参加原电力工业部管道小组,负责修订《汽水管道应力计算技术规定》等。

1984年夏季王振铭调入原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研究所,主要工作为热电厂、热力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城市热力规划的编制与可研报告审查。负责的工程有青岛、烟台、绥化等地的城市热力规划和郑州、武岗等地热电厂可研报告的编制,并一直从事节能热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共参加审查热电项目200余个,总容量估计在2000万千瓦以上。在此期间负责组织城市热力规划有关技术资料的编制,协助建设部完成《城市热力规划技术规定》与《城市热力规划内容深度》,受原国家计委、原国务院生产办和原能源部委托,为《小型节能热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及附件》主要编制者之一。完成“六五”热电建设项目调查研究总结,为负责人。

1989至1992年期间,借调原能源部节能司任小热电办公室主任。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和审查分析,确定五个试点工程负责全过程。早已全部投产。1998年受国家计委委托完成《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若干规定》以计交能(1998)220文公布,为主要起草人,并编写了“编制说明”,组织召开了宣讲研讨会。

2000年受国家计委委托主持制定的新文件又以计基础(2000)1268号文批准执行。受北京市发改委委托起草北京市发展分布式能源文件和“北京市楼宇式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技术要点”编制组组长。

2001年率团到荷兰参加第二届国际热电联产联盟大会并发表论文,会后被选为国际热电联产联盟董事会董事。在北京曾参加法国、丹麦、芬兰、瑞典、荷兰、西德等国的热电学术交流活动。曾数次被评为学会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动力研究所先进工作者。现已被选为美国自传研究院顾问研究委员会成员,入选《中国专家人才库》和《中国人才世纪献辞》第二卷。

2009年完成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委托课题《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相关问题研究》,任专家组长,并在一系列有关分布式能源会议上发表文章。参与30余项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工程审查。

2010年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能源网等单位授予“中国分布式能源十年杰出贡献人物”奖。

从热电产业到分布式能源,王振铭近半个世纪的工作历程见证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大发展以及潮流变化。近些年,为了推动分布式能源在我国的发展,王振铭依然不辞辛劳,不断发表文章、出席会议,为我国分布式能源的健康发展大声疾呼,并提出诸多重要的观点。

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应大、中、小并举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剧增,缺口不断扩大,化石能源资料缺乏的先天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王振铭认为目前最为合理的利用天然气方式是积极发展燃气分布式能源,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热、电、冷联产,提高能源利用率,还能彻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在具体的发展方向方面,王振铭认为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应当大中小并举。(1)大型工业开发区,大型联合工业企业由于项目多,用电用冷用热量大,应优先选用9F与9E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降低基建工程的单位千瓦造价,减少运行人员,节约工程占地,缓解当地的用电紧张。(2)装机容量为2万-10万千瓦的为中型工程,适用于较小的工业区、生态园或开发区。可选用FT8、6B或9E机组,组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系统。(3)装机容量为15MW及以下的工程,适用于分散的工业、医院、机场、联合公用建筑等。以选用燃气内燃机为主。该类工程目前多选用其发电自发自用、联网不上网或分时上网。该类工程机组容量小,能耗较高,单位千瓦造价高,但因自动化水平高,占地面积小,施工周期短发电成本较高也能接受,该类工程属于中央文件所称的楼宇式分布能源,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总之,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厂的建设,对电力系统对当地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有极大好处,但不能多稿。小型楼宇热、电、冷三联供工程适用于按地区情况,分散建设,但应考虑运行方式,要详细调查冷、热、电负荷的运行情况,要核算不同工况的热效率和节能量,按电价气价核算经济效益,以便获得可能达到的节能与经济效益。

此外,王振铭认为要发展分布式能源要有超前的眼光、全局的思考、统筹的安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搞好区域能源规划。他认为现有的热钱联产规划起不到指导作用。我国现在发展热电联产,国家能源局提出凡是建热点联产的项目一定要搞热电联产规划,没有规划就不受理,而且搞热电联产规划,应该由当地的综合部门来搞,综合部门又没有这笔经费,往往要求谁上热电项目,谁负责搞热电联产规划。所以当前的热电联产规划作用有限。

现在建设部系统专门逐步成立了区域能源规划的专业委员会,提倡各地要先搞区域能源规划,即用什么能源有个总的需求,这些总的能源怎么样供应要有一个论述,要有全盘考虑,王振铭认为这种做法很值得提倡。

发展分布式能源应和智能电网同步发展

王振铭认为发展分布式能源应和智能电网同步发展。他建议将天然气热冷电联供能源与城市热电能源供给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结合起来,与调峰电源建设和智能电网建设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天然气热电冷联供能源在提高能效、保护环境、错峰填谷、电力调峰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使用。同时,国家也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完善政策法规,建议国家资源环境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在审核项目节能效果基础上,对节能减排成果予以奖励,返还部分能源上网增值税,对国产设备也实行税收优惠,制定标杆上网电价。并建议国务院将《电力法》修订纳入工作日程,取消现有法规中对分布式能源发电上网的限制条款,尽快制定接入电网管理办法,明确系统应达到的效率指标和项目建设控制性指标,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王振铭还表示,要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项是要突破技术瓶颈,首先是加强低压配电网信息化控制、微网智能管理与控制系统等微网关键技术研究,尽快突破微电网自愈控制、智能互动用电与需求响应等技术;其次是加快燃气轮机关键技术研发,尽快突破燃气轮机热部件和联合循环运行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最后是加大页岩气勘探开采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工作,为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创造条件。另一项是要鼓励各方参与,他建议鼓励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央企积极参与,扶持专业能源服务公司,发展一批专业化的咨询设计机制,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王振铭教授一生不曾离开过热电。我国几乎所有关于热电产业的政策中都倾注着他的心血。他差不多跑遍了中国的热电企业,在实践和学术中跋涉。而现在他又一心扑在我国分布式能源事业上,继续贡献着光和热。当年同行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他还在默默坚守。虽然早已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却一天也没有休息,年近耄耋之年的他还背包不离肩,像年轻人一样随时准备出发。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王振铭,热电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