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电改"9号文"正式下发后,相关配套细则陆续出台。发改委、财政部适时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电力应急机制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称《通知》),业内将其视为第二个配套文件。
在以能源消费革命和环境天花板的背景下,需求侧管理中的节能增效是一个重要命题。当前,需求侧管理中推广中存在两个突出难点:企业用能思维落后和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成本负担。在传统管理模式和生产习惯的影响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和企业节能工作靠推行推进,在新电改、互联网思维的牵引渗透之下,节能服务需要思路上寻求转变。
售电侧放开酝酿机遇
《通知》可以理解为"9号文"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涉及了促进节能减排和提高供用电效率的电改核心问题。挖掘利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亮点,并就电力体制改革下的能源服务模式创新进行探索成为未来需求侧管理的新生动力。
《通知》要求,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而需求侧管理是节能减排、提高用电效率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中国解决能源电力有效供应问题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手段。此外,《通知》中重点强调了电网企业在加强需求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电网企业的重点任务。
在未来,售电侧放开应选择有能力促进用户提高其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模式的售电企业或者机构,并且这些企业或机构能够在市场中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来提高用户用电效率或者优化用户用电模式,在此基础上获取合理收益。政府的配套监管的重点是供电可靠性、用电效率改善的情况等。
开放售电侧将有助于节能减排,工业企业必须进行电力需求侧管理,而电力需求侧管理将逐步兼顾节能服务,创新用户能源托管和能效托管将成为新的盈利模式,促进发展分布式能源将成为能效托管的重要技术手段,形成能效托管将促进能源互联网建设,配套通过互联网+完善竞争服务。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改革目标,需提炼出售电侧电力市场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促进用户不断提高其用电效率,自觉优化用电模式;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来促进售电机构为用户提高用电效率,而不是激励售电机构通过其他不利于节能减排、和提高用电效率的促销方式来增加售电量。
售电侧开放最终实现靴子落地,与组成售电公司相比,电力体制改革下的能源服务模式探索更为关键。有企业提出,规范市场竞争机制对于参与新增配售电市场的主体意义重大,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准入标准和审批机制,根据各地区的特性、市场容量等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发放供电营业许可证;电能服务公司在售电侧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就需要国家在市场准入、示范试点建设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此外,要完善行业信用体系,将电力用户纳入建设范畴,保证信用状况透明、可追溯、可核查,降低电能服务公司的经营风险。
"当前,互联网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真正的基础设施之一,就像电力和道路一样,互联网不仅仅是可以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它是构建未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应该成为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信息技术领域的论断,为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发展节能服务提了一个醒。
从推广思维到互联网思维
强化机制创新、积极扩大需求侧推广试点和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十分必要。作为全国首批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试点的北京市,2013年度搬迁调整工业企业100余家,淘汰、退出高耗能企业734家,同年年工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55.3%,但用电量同比仅增长7.9%。工业用电管理水平稳步提升,2013年单位电耗创工业增加值为11.37元/千瓦时,同比增加2.9%。
在宁夏,2013年工业用电量741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比重91.4%,企业年用电成本支出约980亿元。2013年引导社会投资3亿元,实施技改项目17项、电网整改89项措施,节约电量2.29亿千瓦时。帮助企业安装电能信息监测终端2214个,建成区级电能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工业用电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管理。
但经常被忽略的前提是:需求侧管理中一直延续着的"推广"思维。在全国工业领域用电范围内,实现节能增效的主力是节能服务公司,帮助用能企业合理用能,"服务"的价值是重中之重。
节能服务是指由专业的能源管理机构帮助自身机构解决节能运营改造的技术和执行问题的服务,服务对象是一般是企业机构。如果拿便捷、参与、免费、数据思维和用户体验等互联网思维中的关键词来衡量,除了试点方案和淘汰搬迁等规划性政策外,企业节能技术手段创新和围绕节能需求涉及能源管理方案的发展更符合企业需求。
电力需求侧管理之下用能企业的"需求"却没能很好的释放,电力系统物理结构性垄断是一个原因,根据当初5号文件把国家电网拆分为五大区域电网,将形成新的垄断格局,反而更加难以打破垄断利益格局。
对电改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表示,本轮电改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建立一个绿色低碳、节能减排和更加安全可靠、实现综合资源优化配置的新型电力治理体系,这将推动我国电力生产、消费及技术结构的整体转型。
但是现实情况是,虽然需求侧管理工作一直在向下推,但过程中却面临诸多挑战。当前,我国电力供应总体供大于求,这令工业企业需求侧响应积极性不强。另外,随着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发电比例增加,伴随着电力用户要求也逐渐变高,这些都对需求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化切入需求侧管理成为共识。有来自政府的专家就曾表示,在电力体制改革中,政府要做到两个定位:一是顶层设计,二是监管到位。在计划向市场转化过程中,需求侧管理和节能管理结合起来,坚持市场化导向,根据市场培育情况,市场能接多少,计划就放多少,让计划为市场服务。例如售电侧放开带来的分布式能源发展机遇,这即符合互联网思维,它将从用户端"逆袭",从根本上改变供需利益格局。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节能服务供需双方,抓住当前发展的机遇,在运用互联网思维时可以考虑:
第一,用能企业至上:在互联网经济中,只要用你的产品或服务,那就是上帝。节能服务公司可以充分考虑扁平化发展,促进行业内横向合作,从节能服务向"综合能源管理"发展,从用能企业角度考虑制定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第二,用能体验为王:只有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超出预期才叫体验。借助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推动需求侧管理的契机,节能服务企业要主动融入,把先进技术、理念接上"地气"。
第三,创新商业模式:互联网经济下,硬件步入免费的时代成为趋势。虽然能源行业还未及如此,但依靠增值服务去赚钱的趋势需要节能企业密切关注。
第四,技术颠覆式创新:互联网+引领下,将激发中小创新个体、群体的发展活力,智慧用能的需求更将调动电力、油气、新能源等能源行业内,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参与到创新的大潮中,他们将与互联网和IT人才一起,借助节能服务企业提供平台,孕育出富有颠覆性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