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能源思考编辑出版,正值国内外热点新闻密集,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30日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呼吁来自超过50个国家领导人在气候变化方面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团结应对这个共同挑战。希望协议既要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又要建立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推动各国走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有媒体用“巴黎用12天讨论拯救世界”标题报导这一大会,大会目标是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以确保全球气温升幅到本世纪末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摄氏度水平。目前已有183个国家递交了减排承诺,这些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问题的近95%,但目前方案仍不足以完成控制全球升温不超过2摄氏度目标。全球共进行了200多场气候大游行,示威横幅上书“地球没有第二方案”、“世界团结起来拯救地球”。当天北京及华北、黄淮海平原高达55万平方公里的严重灰霾夺取了众多欧美媒体头条位置,北京PM2.5值连续5天超过246微克,部分监测站点接近1000微克,12月1日18时,京西南区域点PM2.5小时浓度达到945微克/立方米,17时该站小时浓度更是达到976微克/立方米。另外,京南区域点18时也达到了897微克/立方米。此外11月初,东北三省多城市出现弥漫半月之久的严重雾霾。辽宁省沈阳市11月8日PM2.5均值当时一度达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地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这表明中国必须通过能源革命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能源环境安全挑战。
本期重点推荐《专题讨论》专栏《聚焦“十三五”规划:分布式能源与煤炭》,《分布式能源关键词:解绑与激活》和《煤炭问题控制的问题与建议》这两篇文章,还可与分析点评专栏中陈卫东《中国能源结构落后世界100年》、胡森林《能效昌一场看不见的革命》与费楠茉《关于中国煤炭消费量你应该知道的7件事》参照阅读。煤炭占中国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比重过高,是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的“软肋”。特别是近日传出消息,中国煤炭消费量比之公布的要高出14%,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表明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乃至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严峻程度要高得多,此次京津冀地区十月十个城市严重灰霾和东北严重灰霾证明了这一点。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认为,雾霾事件表明,煤控需要全覆盖,不然就会按下葫芦漂起瓢,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杨富强参与制定的《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报告认为,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煤炭使用对PM2.5浓度贡献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及成渝区域。回顾历史,1994年中国当时的能源部长黄毅诚为之作序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中,曾有8个对中国煤炭需求预测,2015年最低为18.5亿吨,最高也不过24.7亿吨,而无情的事实是2013年中国煤炭消费量高达40亿吨(煤产量37亿吨、净进口3.2亿吨),近期有数据表明中国煤炭消费量比之公布的要高出14%。黄毅诚部长当年曾为中国消费煤炭超过20亿吨发愁,认为中国环境容量与世界舆论均不允许。中国2014年煤炭消费量下降2.9%,今年消费量预计下降5%对环境安全是好事,但还远远不够。中国长期以来煤炭占能源消耗总量超过70%,近年来稍有下降仍然超过60%,煤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能源,中国发展清洁煤技术应是重中之重,中国应当加速体制机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推进能源革命,才能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才能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