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石油依赖到多元能源格局,无疑令欧洲、中国和印度等为能源供给担忧的石油进口国充满期待。但对于正处在油价断崖下的中东石油生产商而言,面对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的世界石油市场,至今仍没有拿出挽救油价的有效办法。
目前,国际油价跌破了28美元/桶,已经达到2003年以后的最低水平。从2014年年中油价下跌开始,OPEC内部出于国际原油市场需求放缓和北美页岩油增量对供应的冲击等因素考虑,放弃了通过惯常手段“限产保价”来掌控国际油价,转而通过保持甚至增加产量来保护其在市场份额。
截至2015年12月,OPEC为了“缓解过剩的供应”,已经每天削减产量21万桶,但对于3218万桶的日产量而言仍旧显得杯水车薪。占全球原油产量三分之一的OPEC在沙特的主导下采取捍卫油价的战略,让拉住油价的最重要一根安全绳崩断,从而加速了国际油价的下跌趋势。
从短期石油生产对国家经济的支撑上和原油生产成本的双重因素考虑,与美国页岩油生产上和俄罗斯石油大亨们相比,沙特和阿联酋等坚持不减产的国家的确拥有赢得这场消耗战的底气,但这也是OPEC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国际能源供应消费趋势下的无奈之举。
“鲶鱼”归来
2016年1月,世界原油市场迎来了强势回归的伊朗,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伊朗根据去年7月协议销毁了核材料和产能,协议执行让伊朗石油公司的出口限制取消,解除制裁的领域包括石油、天然气、石化和金融等领域。
受到制裁后的伊朗政治上的强硬和对石油财政的渴望都没有丝毫改变。该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伊朗会继续升级导弹性能;石油副部长则表示,伊朗会力争将日出口量立即增加50万桶。这些背后的原因是,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1月向伊朗议会提交新一年度政府预算案中,石油出口量的预计是每天225万桶,比制裁解除前翻番。
由于先前制裁不断加码,伊朗国内经济遭受冲击。据统计,伊朗石油出口收入占其全部外汇收入的85%,占政府收入的70%,在伊朗原油出口下降50%以及国际油价暴跌至“2”时代,伊朗财政已经不堪重负。
制裁与转机都出现在美国。为了扼杀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美国页岩油生产商,沙特等OPEC主要成员国意欲通过不断提高原油产量来打压国际油价。而此时美国缓和对伊朗的制裁,颇有“围魏救赵”的味道,美国希望通过释放伊朗的原油生产稀释低油价对本土页岩油的冲击,这条欲望十足的“鲶鱼”也会令本就争吵不断的OPEC内部更加难以协调。这样目的,在已经处于财政崩溃边缘的伊朗已经不需要任何推力就能够实现。
此外,由于在制裁期间,俄罗斯和沙特获得了伊朗在欧洲和亚洲的原油市场份额,即便仅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讨回自己的市场顺理成章。可惜的是,波斯湾沿岸的伙伴们,没人愿意退出。
伊朗搅动中东原油生产市场,事态是否能够按照美国乐意看到的方向发展还有待观察,沙特精明的政治家们不但在密切观察局势的发展。随着美国在页岩气革命之后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发生变化,自伊朗伊斯兰革命开始美伊紧张关系也随着制裁的结束告一段落;同样是页岩气革命,美国解除了实施40年之久的原油出口禁令,与沙特之间这对“亲密的盟友”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016年1月2日,沙特阿拉伯内政部发布声明说,该国司法机关当天处决了47名犯有恐怖主义罪行的囚犯。1月3日,沙特外交大臣朱拜尔宣布沙特与伊朗断交,并勒令伊朗外交使团及相关机构于48小时内离开沙特国境;而后,同属海湾国家的巴林宣布与伊朗断交,阿联酋宣布降低与伊朗的外交级别,仅保留经济上的联系;非洲的苏丹也几乎同一时间宣布与伊朗断交,并宣布驱逐伊朗驻苏丹大使。
沙特采取行动选择了一个不错的时间点。美国在中东实行战略收缩,虽然沙特还无法独自面对中东的乱局,但却不喜欢美国与伊朗走的过近。有分析认为,伊朗在地区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因此正在逐步提升,而国际社会正在形成的合力反恐及促进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的共识也使地区形势朝着对伊朗有利的方向发展。沙特处死尼米尔,某种程度上是在给美国施压。
伊朗重返国际原油市场后将成为沙特最大的竞争对手,媒体报道中称伊朗生产一桶原油只需花1美元,沙特原油生产成本大约在10到20美元一桶,从生产成本上来讲,沙特是无法与伊朗进行竞争的,这或许是沙特宣布与伊朗断交的原因之一。
沙特与伊朗摊牌,地缘政治角度是美国在中东影响力下降和权力真空出现。对于中东地区石油生产者们的处境而言,虽然经历过三次石油危机后的油价飙升和正处在第四次油价暴跌,但是这一次面对多种因素造成的油价低迷,对手又是如此强劲的美俄,波斯湾沿岸产油国对外需要小心拿捏策略和行动的力道,内部却依旧延续纷争不断。
需求难振
从2014年油价下行开始,原油生产国竞相提高产量且拉动市场需求的因素始终未能出现,国际原油市场一直处于供需失衡状态,充斥着供大于求的声音。供需关系作为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油价借此一路走跌。据报道,国际能源署于2015年发布的展望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将维持在120万桶/天,增速较此前日增130万桶的预测有所放缓。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表示,明年国际油价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
BP集团首席执行官戴德利表示:“能源市场在2014年之前所呈现的一反常态且持续数年的波澜不惊于去年突然终结。不过,我们对此不必感到惊讶或焦虑。去年以来的一系列变化可被解读为能源世界发生了更加显著的‘地壳运动’——即供应和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我们行业的任务是迎接当今的挑战,同时继续为安全、可持续地保障未来能源需求进行投资。”
戴德利口中的安全和可持续或许不会令OPEC成员国们兴奋起来。
2015年入冬以来,欧洲遭遇的暖冬不仅导致阿尔卑斯山严重缺雪受伤事件增多,天然气消费的大幅减少也令全球天然气增长很受伤。此外,据彭博新闻网报道,创纪录的低煤价和风能太阳能发电量增加推动欧洲的能源价格出现十年以来最低,而且2016年还可能继续走低。其中,欧洲最大市场德国的平均每日电价下跌3.3%,至每兆瓦特每小时31.68欧元。西北欧煤价下跌33%,而可再生能源满足德国能源需求的比重上升4个百分点,达到30%。随着燃油价格和碳排放保持低位,2016年欧洲能源价格有望继续降低。
在中国,最新发布的2015年GDP统计数据显示,6.9%的增速已经创下25年的新低,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仅增长6.0%。有中国的专家表示,最近的一次国际油价上涨正是凭借中国之前近十年飞速发展的拉动才得以实现,但目前中国煤炭消费增长已经停滞不前,原油进口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原油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3.34亿吨,每天进口量约为670万桶。对于油价走势更有利好的预期却不乐观。
当前,中国能源需求结构正处在加速转型时期,从能源结构转变上看,中国正着力加大非化石能源占比,目的正是希望在将来能够打破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实现一直以来对能源安全追求,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石油进口。自2013年四季度开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就已经临近60%,如不加控制2030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70%。据中国国内发布的报告预测,2020年以前中国能源供需增长依然强劲,随后增长将逐步放缓,2020-2030年中国石油供需基本以1-2%的速度增长,石油需求占比稳降,对外依存度稳定在60%左右。
国际能源署在其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中预测,在未来25年内印度贡献的能源站总量将会超过任何其他国家,并且在亚洲以及世界的舞台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其中,到2040年印度对石油的需求量也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每天接近1000万桶。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不得不增加特别是从中东的石油进口,使其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90%。
从世界各个油气进口区域和国家的现状和趋势中可以发现,虽然有未来石油需求的增长因素存在,需求不振仍是当前油价走势利空因素。
好伙伴、新动力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2016年新年贺词在其中东之旅成行后被各大媒体引述。
习近平在会见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长扎耶尼时表示,中国愿意成为海合会国家长期、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市场,同海方构建上下游全方位能源合作格局,要深化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电力、投资、金融、航天、核能、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合作。中国也欢迎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谈判重启,要提高安全合作水平,密切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协调。
习近平本次出访的国家是沙特、埃及和伊朗。有国内学者表示,当前油价低迷,沙特迫切需要推动能源经济外的多元化发展;埃及此前经历了中东乱局,经济亟待恢复重建,其国内新苏伊士运河项目也将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欧美刚刚解除对伊朗的长期制裁,伊朗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发展潜力巨大。
习近平表示,“面对身陷苦难和战火的人们,我们要有悲悯和同情,更要有责任和行动。”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直是中东和平与对话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中国有责任也有意愿为中东和平稳定作出贡献。习式外交辐射到中东,既显示了中国领导人在外交上审时度势的战略定力,也展现了中国外交奋发有为的战略自信。
评论认为习近平出访中东为中东发展注入动力,同时也将为纷繁复杂的中东能源困局注入政治和经济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