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淮北市中小河流治理对策探讨

2012-06-01 09:34:47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 崔景英  

摘要:文章分析了淮北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河流;洪涝成因;河流治理;对策

中小河流是指除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外的河道、沟渠,中小河流沿岸分部着众多的城镇和居民,通过中小河流的治理,能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洪涝成因

淮北中小河流洪涝成因分析如下:

(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中小河流的特点是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由于许多中小河流,特别是河流沿岸的县城、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设施少、标准低,甚至很多处于不设防状态,遇到常规洪水就可能造成较大洪涝灾害。

(2)河道萎缩严重。一些中小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加之违章取土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多年未实施清淤,致使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逐步降低,对所在地区城乡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3)前期工作滞后。很多中小河流缺乏系统的规划工作,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薄弱,基本情况不明,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确,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河流沿岸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大,社会财富日益聚集,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都对防洪保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已有前期工作不能满足河流治理和管理的需要,难以有效指导近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

(4)河道标准低。河道治理标准较低,河道断面狭窄,严重影响除涝及行洪能力;部分堤段堤顶高程不能满足防洪的要求;部分跨河桥梁阻水现象严重;部分沟口涵闸工程老化和毁坏严重。

通过实测分析,淮北中小河流大多数不能满足5年一遇除涝和20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中包浍河、澥河、南沱河、萧濉新河等主要河道,现状除涝能力相当于5年一遇的50%-70%,防洪能力相当于20年一遇的45%-75%,汛期外河水位高于地面,雨水不能自排,形成内涝,遇超标准洪水,易形成洪灾。

(5)河道节制闸、涵闸超期服役。淮北市主要河流上现有大中型节制闸14座,小型涵闸100多座,大多数工程为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修建,工程超期服役,毁坏严重,影响其正常运用和堤防安全。

2 解决措施

解决淮北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1)选择治理措施。抓两头、带中间,合理选择治理措施,即对解决排水出路和完善田间排水系统应常抓不懈,从而拉动骨干排水系统防洪、除涝工程配套和控制工程建设。

(2)抓好配套建设。在水利建设布局上要坚持“防洪优先、旱涝兼治”的原则,加快现有水利工程的除险保安和续建配套,使现有水利工程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发挥应有的效益。大力加强防洪工程建设,要在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沿岸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人口稠密区的河堤护岸工程建设。

(3)强化工程运行管理。加强防洪排涝工程管理、防洪排涝系统及其配套工程一经建立,必须全力保护,充分发挥其工程效益和综合作用,并提出一套合理的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办法。全面实施小型水利设施经营管理制度改革,采取租赁、拍卖和承包经营等形式,对小型水利设施经营管理全部实行业主责任制,实现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中型及其以上水利工程,引入竞争机制,在保证粮食生产用水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行政区划的联营股份公司,实现资本的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盘活水利存量资产,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水利资本经营的市场机制,使各种水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4)要建立有效的水环境监测保护体系。要在完成主要河流水功能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加强水质监测工作。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加大对市区的中小河流水质污染的监测与治理,使之尽快达标,全面开展市区河段水污染治理。要抓好以小流域综合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抢抓项目申报,抓紧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国债资金项目,确保所有工程顺利达标,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治理中小河流势在必行。只有加强中小河流的治理才能,保障防洪安全和粮食生产,促进新农村建设,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规划工作大纲[R].2008.

[2] 淮北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淮北市中小河流综合规划[R].2009.

[3] 淮北市水务局淮北市小型农田水利管护及实施办法[R].2010.

[4] 淮北市统计局淮北市统计年鉴[R].2010.

作者简介:崔景英(1963-),女,安徽淮北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以及水土保持规划工作。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淮北市 中小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