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水电
  •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2012-09-03 13:32:59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作者: 胡春宏 阮本清  

摘要:本文针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后将发挥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影响,采用现场调研、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等研究手段,从鄱阳湖流域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开发利用状况,三峡水库运用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及江湖关系的影响,枢纽工程对水资源、防洪、湖区水环境和鱼类的影响,枢纽工程合适的下闸蓄水时期和蓄水位,工程闸门型式及鱼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试图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立项和规划设计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江湖关系;运行方式;工程的作用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TV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031(2011)04-0243-06

1 鄱阳湖概况与工程背景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等五大水系及博阳河等支流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型、吞吐型和季节性的湖泊。湖泊水面面积为4 497km2,湖体容积为355亿m3(相应于星子站水位22.5m,吴淞高程,下同)。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长江水系及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洪水重要的调蓄场所,在长江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鄱阳湖水位受注入的五河和长江干流来水双重影响,每年4—6月份湖区水位随五河来水增多而抬升,7—9月份因长江干流洪水顶托或倒灌而壅高,10月后稳定退水,逐渐进入枯水期,丰枯期各约持续半年,年内水位变幅通常高达10m以上。湖区“高水似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特征明显。鄱阳湖水资源总量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 513亿m3。但由于湖区年内、年际水位变幅较大,给湖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兴利除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推动湖区又好又快发展,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关于在鄱阳湖建设控制工程问题的提出由来已久,但各个时期提出的建设目标不尽相同。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湖口建闸,以联通赣粤水路航运交通;1972年,卫生部门从根治血吸虫病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出口建闸,蓄水灭螺;1979—1984年,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对湖控工程开展研究,着眼于抵御1954年型洪水,并于1995—2001年期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2003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的《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中,从长江中下游防洪总体布局的角度,对湖控工程做了专题研究;2008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要把鄱阳湖区建设成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区;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该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1月,长江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鄱阳湖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以下简称《项目建议书》),改变了以往控制工程以防洪为主要目标的建设思路,形成了以水资源的综合保护与开发为主要目标,工程按“调枯不调洪”控制的新建设理念[1]。

“调枯不调洪”的建设理念与过去的“湖控”方案相比有很大的突破,但枢纽工程建成后,每年仍有约一半时间江湖阻隔,改变了江湖自然连通之态势,引起江湖水情新的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和防洪安全等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将对鄱阳湖地区的环境、生态、社会等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用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层面,在新的水沙情势下,论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目前工作的重点。江湖关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协调好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与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枢纽工程如何优化调度运用等都需要开展深入研究[2]。

为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和江西省水利厅共同立项并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开展了专题研究工作,采用现场调研、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等研究手段,从鄱阳湖流域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开发利用状况,三峡水库运用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及江湖关系的影响,枢纽工程对水资源、防洪、水环境和鱼类的影响,枢纽工程合适的下闸蓄水时期和蓄水位,工程闸门型式及鱼道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试图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立项和规划设计提供科技支撑。

2 主要研究成果

(1)鄱阳湖流域天然水资源情势未发生趋势性变化,湖区“高水湖相,低水河相”特征明显,制约了湖区水资源有效利用。

①鄱阳湖流域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 400~1 700mm,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 513亿m3,但具有地区分布不均和降雨年内、年际变化较大等特点,入湖径流主要集中在夏季的4个月(4—7月),约占全年降雨的60.7%。2003—2008年期间,鄱阳湖出现连续枯水年,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1 281亿m3,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少232亿m3,减少幅度达15%。从长系列(1956—2008年)实测资料分析来看,鄱阳湖天然径流没有发生显著性趋势变化,历史上曾出现2段类似连续枯水年,分别是1962—1968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 222亿m3)和1984—1991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 340亿m3),分析认为2003—2008年鄱阳湖连续枯水年属于长系列水文丰枯交替现象中的枯水段,今后仍有可能出现。

②鄱阳湖内各水位站水面涨落过程是基本一致的,水位在12m以下时,从下至上的星子、都昌、棠阴和康山站水位依次抬高,水位差较大,说明低水位时鄱阳湖具有河道的特点,鄱阳湖水位在12~15m之间时,是由河道特性转为湖泊特性的过渡区,水位在15m以上时完全为湖泊特性。湖口水文站历年最高水位为22.59m(1998年7月31日)时,相应湖区面积为4 500km2,容积为340亿m3,而历年湖口站最低水位为5.90m(1963年2月6日)时,湖区面积仅146km2,容积仅4.5亿m3,面积最大与最小相差31倍,容积最大与最小相差76倍,星子站附近湖面最大宽度近5km,最小仅0.5km。鄱阳湖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特点,较大的水位变幅导致枯水期滨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紧张。

(2)鄱阳湖上游用水增加,五河入湖流量减少,枯水季节湖区用水困难,存在工程型缺水问题。

据实测资料分析,2008年与2004年相比,鄱阳湖上游用水量增加了30亿m3,导致五河入湖径流减少,而鄱阳湖湖区水位变幅较大,枯水期10、11月分别有38.5%和83.6%的时段水位低于14m,分别有20.7%和66.4%的时段水位低于13m,造成滨湖区农业灌溉保证率普遍较低,农田灌溉保证率一般只有50%~75%。根据湖区水位与取水口高程关系,星子站水位高于14m,生产生活取水不受水位影响,水资源基本都能满足需求,若水位低于14m,取引水口空悬,五河尾闾及鄱阳湖环湖地区提、引水工程取水困难,农业取水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水位低于13m时,工业和生活取水将受到影响,现有供水工程调蓄能力不足,导致滨湖区存在季节性和区域性缺水,缺水类型属于工程型缺水。现状水平年在目前供水设施条件下,滨湖区枯水年缺水5.4亿m3,2020年水平年缺水约9.5亿m3。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后,维持枯水期湖区水位在14.0m以上,可基本解决滨湖区枯水期缺水问题。

(3)三峡水库运用后,造成长江中下游河道冲刷、水位下降,鄱阳湖蓄水量减少。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出湖流量增加,加剧了枯水期湖区用水困难。枯水期三峡水库加大泄量对抬高湖区水位作用不明显。

①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分析表明,宜昌至湖口河段总体表现为“滩槽均冲”,2002年10月—2008年10月宜昌至湖口河段冲刷泥沙6.41亿m3,以河槽冲刷为主,不同河段冲深0.15~0.70m。冲刷引起中小流量时水位普遍有所下降,同流量水位下降0.1~0.2m,大流量时变化不大。据计算分析预测,三峡水库运用30年后,汛期九江站水位降低约0.6m(大同流量40 000m3/s),枯水期(大同流量8 500m3/s)九江水位降低约1m。

②三峡水库蓄水期及消落期对九江站水位影响较大,蓄水期九江站水位降低较多,消落期九江站水位有所抬高。若不考虑河道冲刷,三峡水库175m蓄水期九江站水位平均降低1.27m(与水库运用前同期比较,下同),最大下降2.54m;消落期九江站水位平均抬高1.02m,最大抬升1.92m。水库运用30年后(考虑河道冲刷),蓄水期九江站水位平均降低1.72m,最大下降2.80m;消落期九江站水位平均抬升0.38m,最大抬高1.25m;汛期九江站水位平均降低0.52m,最大下降0.63m;其它水库运用时期,九江站水位下降值低于0.80m。

③长江干流来流对湖口出流的顶托作用很强,当湖口站发生倒流时,九江与湖口水位差基本都在0.6m以上,但两者相差0.6m以上时,湖口水流也有为顺流的,且为顺流的情况远多于倒流情况,因此,九江与湖口水位差在0.6m以上,仅为湖口发生倒流的必要条件,分析表明,当九江来流日涨幅超过了湖口前一日的流量时,湖口就会出现倒流,可将这一条件作为湖口发生倒流的充分条件。鄱阳湖对洪水的调节能力较大,湖区水位在17m左右时调洪能力最大。

④据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三峡水库蓄水期,鄱阳湖出流增加,水库运用初期,平水年将多流出湖水量约23亿m3。三峡水库运用30年后,由于干流河道冲刷,水位下降,汛后鄱阳湖蓄水量平均减少35m3。在干流河道冲刷、三峡蓄水和鄱阳湖可补水量减小的共同作用下,长江大通站水位下降2m多,鄱阳湖水位将下降较大。对于平水年,相当于鄱阳湖枯水季节提前了1个月,加剧了枯水期湖区用水困难。此外,如遇枯水年,三峡水库对下游进行适当的补水,能在一定程度上抬高大通和湖口水位。但此时湖区属于河道特性,湖口水位的抬高对鄱阳湖的影响范围只到星子站,说明枯水期三峡水库对下游的补水对抬高鄱阳湖内的水位作用不明显。

(4)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可基本解决湖区枯水期缺水问题。采用合理的运行调度方式,对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没有明显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偿三峡及以上水库蓄水期对长江下游的影响。

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后,可抬高枯水期湖区水位,增大湖体容积,维持湖区枯水期星子站水位在14m以上,并配合其他提、引等水利设施建设,可基本解决滨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在三峡水库蓄水期暨鄱阳湖补水期,枢纽工程可为长江干流补水10.77亿m3,约合流量270m3/s,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三峡及以上水库汛后蓄水对长江下游水资源的影响。在鄱阳湖枯水期,水利枢纽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的作用和影响与湖区调控高水位(10月31日)和湖区调控低水位(3月31日)密切相关,各方案对长江中下游增(减)泄流量范围为0~300m3/s,表明枯水期枢纽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没有明显的影响。

(5)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基于“调枯不调洪”运行方式,对长江下游及湖区防洪影响较小。

①数学模型计算表明,当下泄设计标准洪水流量为32 760m3/s时,枢纽工程方案星子站水位较现状壅高1.7cm;当最大江水倒灌流量13 600m3/s时,枢纽工程方案湖口水位较现状壅高13.6cm;对应无闸最大倒灌流量湖口水位的倒灌入湖流量减少1.76%。

②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闸门全开,江湖连通,当发生实测最大倒灌流量时,工程的修建将使湖口水位壅高14cm,最大倒灌流量减少240m3/s,减小幅度为1.8%;兴建枢纽工程后,汛前3月份湖区星子站水位较天然情况抬高3.61m,但此时湖内水位仍远低于湖内圩区防洪标准;汛前3月31日湖区水位的抬高,对4月上旬湖区水位影响持续时间较短,对主汛期湖区防洪影响很小;主汛期闸门打开敞泄,若遇1954年型洪水,枢纽工程的兴建,将使湖区星子站水位最大壅高13cm;主汛后期,枢纽工程下闸蓄水,当湖区蓄水至最高控制水位17.5m时,若湖侧发生实测最大15日来水过程(9月1—15日日最大),不同年份湖区星子水位平均抬高0.30~2.12m,但湖内水位仍低于湖区警戒水位。从湖区各防护对象防御标准相应水位来看,枢纽工程的兴建,不会对湖区防洪产生太大不利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湖区堤防岸坡稳定和圩区的排涝产生不利影响。

(6)鄱阳湖区现状水质较好,但随着污染负荷增加,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枢纽工程将改变湖区水动力和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枯水期部分尾闾河段污染物浓度较现状升高、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增加,对湖区水环境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①随着鄱阳湖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污水排放量、氨氮(NH3-N)、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00—2008年江西省废污水、氨氮(NH3-N)、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平均每年分别以5.60%、3.63%和1.78%的比例增加。鄱阳湖主要入湖河流控制断面以上流域是污染负荷输入主要区域,氨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和总磷(TP)输入量分别占入湖污染负荷的74.0%、75.3%、80.6%和78.4%。汛期(4—8月)是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总氮(TN)的主要输入时期,输入量分别占入湖污染物负荷的63.8%和61.7%。

在现有点源、非点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环湖区的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近期内有可能进一步加大污染物排放量,威胁鄱阳湖水质安全。另外,水利枢纽工程运用后,工程向农业和城镇供水而新增的氨氮(NH3-N)、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负荷分别占2008年相应污染负荷的7.3%、14.9%、9.1%和8.2%。

②鄱阳湖湖区水质总体较好,全年Ⅰ—Ⅲ类水的面积比例为63.9%,湖区汛期水质好于全年水质及非汛期水质,汛期Ⅰ—Ⅲ类水的面积比例达99.3%,非汛期为40.8%;水体处于中营养-轻度富营养化状态;赣江、抚河和修河等入湖河流控制断面现状水质状况较好。随着流域污染负荷增加,湖区部分水质监测断面污染物浓度增加,鄱阳湖Ⅰ—Ⅱ类水面积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水体富营养化状态无明显变化趋势。鄱阳湖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因子众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过程。

③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枯水期湖区水面面积和水体体积相对现状有大幅的增加,将改变湖区水流流态。12月—次年3月枯水期主湖区流速急剧降低,由现状的0.4~0.6m/s降低到0.05~0.20m/s;4—6月湖区流速呈现由小变大;6—8月主湖区流速与现状相比变化较小;9—11月湖区流速相对现状有所降低。12月—次年3月的枯水期主湖区污染物浓度低于现状,尤其是氨氮(NH3-N)、总氮(TN)和总磷(TP)的浓度低于现状,但尾闾区域在湖水顶托作用下,污染物浓度升高,4—6月中旬湖流增大,主湖区污染物浓度升高,总磷浓度大于现状,都昌和星子站饮用水源区水质超标天数增加,6月中旬—8月湖区水质和现状基本相同,9—11月湖区流速较现状有所降低,水体增加,污染物浓度较现状有所降低。在考虑新增污染负荷情境下,主湖区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总氮(TN)及总磷(TP)年内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枢纽工程修建后对湖区敏感点(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水质没有改善。

④水利枢纽工程运用后,湖区部分时段水动力学和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发生改变,部分区域(如尾闾)在枯水期内流速降低、氮磷等污染物浓度增加,水域发生富营养化的风险增加。

(7)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导致鱼类江湖交流减少,珍稀水生生物资源可能进一步衰退,但湖区经济鱼类总产量增加。修建过鱼设施、实施鱼类增殖放流等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程对鱼类的不利影响。

①鄱阳湖水系鱼类资源丰富。鄱阳湖水系鱼类资源极为丰富,有记录鱼类136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的鱼类30种,被收录在《中国动物红皮书名录》中的珍稀水生生物19种。

②枢纽工程的修建将改变鄱阳湖与长江连通状况,导致鱼类江湖交流减少。在自然状况下,鱼类的江湖交流是十分频繁的,枢纽工程的建设将季节性阻隔江湖洄游性鱼类在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的洄游行为;河海洄游性鱼类进、出鄱阳湖也将季节性受阻。控湖后珍稀水生生物资源可能日趋衰退。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生物活动通道季节性受阻,生存空间将缩小,珍稀水生生物种群自然恢复的难度加大。

③枢纽工程修建后湖区鱼类产量将增加,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景广阔。枢纽工程运行后,在敞水区域或湖湾产卵的鱼类产卵场选择范围扩大;饵料生物增多,加强了定居性鱼类的饵料基础;利于定居性经济鱼类数量增加。水位稳定,为湖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港道、风浪特大区域及鱼类的天然产卵场等处之外,其他区域可以通过生物资源的恢复,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养殖和种植业,并以此推动湖区农副产品加工等其他行业的发展。

④采取修建过鱼设施和鱼类增殖放流站等保护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枢纽工程的不利影响,有利于维护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物种多样性。国外的成功案例表明,过鱼设施为鱼类提供上溯或降河迁徙的过坝通道,是保护或重塑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措施。只要明确保护对象,认真了解鱼类洄游习性和开展鱼道的设计研究,在枢纽布置中协调好鱼道与其它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应的生态调度方案并付诸实施,是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过鱼效果。

坝址湖床地形条件、枢纽布置和运行方式分析结果表明,枢纽下游左右岸均具备了鱼类上溯移动的地形和水流条件。在文献[1]中提出的右岸鱼道布置方案基本合理,左岸过鱼设施建议将Ⅰ区泄洪闸两端的泄洪闸设计为闸门与鱼道相结合的锁式鱼道形式。船闸具备了过鱼的条件,可作为解决鱼类溯河问题的辅助设施考虑,但需要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操作规程。相当大部分的鱼类能够成功通过轴流式水轮机和转桨式水轮机,但鱼类无法通过冲击式水轮机,其死亡率是100%。泄洪闸上下游水位差在10m以内,闸室段水流的突然加速和消力池水流的减速等过程时间较短,因此,对鱼类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有限的。

(8)综合考虑生态、水资源利用、防洪和水质等因素,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宜采用17.5-14.5-13.0m运行调度方式。为满足工程双向过流需求,可采用鼓型弧门的闸门型式,建议不设水电站。

本文初步推荐的鄱阳湖水利枢纽运行方案为17.5-14.5-13.0m,即:9月1日或8月25日下闸蓄水,具体下闸时间依三峡水库蓄水方式而定,最高蓄水位控制在17.5m、10月31日湖区调控高水位控制在14.5m、汛前3月31日湖区调控低水位不超过13.0m,枢纽工程运行调度可将每年分为4个阶段,具体运行调度方式为:主汛期,4月1日—8月下旬,泄水闸全部敞开,江湖连通;鄱阳湖蓄水期,若三峡水库汛后9月15日开始蓄水,则枢纽工程在9月1日开始下闸蓄水;若三峡水库9月1—10日实行最高水位不超过150m的汛限动态控制水位,9月10日开始蓄水,则枢纽工程应在8月25日开始下闸蓄水;蓄水期内当星子站水位高于17.5m时,闸门全部打开敞泄,当星子站水位在17.5m附近时,下闸蓄水并控制闸门开度使湖内水位维持在17.5m,当星子站水位低于17.5m时,在满足航运、水生态与水环境用水需求前提下,控制闸门开度,尽快充蓄,并控制湖区水位不超过17.5m;三峡水库蓄水期(鄱阳湖补水期),加大枢纽工程泄量,至10月31日将湖水位降至调控高水位14.5m,以补偿长江下游因三峡及以上水库蓄水造成的长江干流流量减少;鄱阳湖枯水期,11月—次年2月通过闸门控制使出湖流量等于入湖流量,星子站水位维持在11月1日水位左右。次年3月闸门实行动态控制,通常情况下,通过闸门控制出湖流量稍大于五河入湖流量,并使3月末湖内水位消落至13.0m;遇到下述两种情况,一是当湖侧五河入湖控制站合成流量大于10 000m3/s时;二是当湖口站水位与湖区内水位相差不大时,全部打开闸门,提前实现江湖连通。

鼓型弧门综合了正、反向弧形闸门特点,有封闭的外廓,主要有以下特点:能够满足鄱阳湖水工结构的双向过流、门顶溢流和双向控制泄洪等各种要求;水流流态好,与弧形闸门一样,没有影响水流的门槽,流态优于平板闸门;双向过流、控制泄洪及门顶溢流时水流流态明显优于常用的弧形闸门;运行调度灵活,可形成不同的水流流态;闸门结构刚度大,抵抗水流诱发振动的能力大大提高,闸门结构更能适应非常复杂的上下游水力条件;闸门既具有调枯,又有控洪的能力,能够满足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工程运行情况。经投入产出比分析,建议枢纽工程不设水电站。

3 建议

(1)加强长江流域统一管理,优化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运行调度方式。鄱阳湖是江湖关系最为复杂的湖泊之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修建后对江湖水流、泥沙、水质和水生生物等的交换将产生重要影响,将对鄱阳湖区和长江中下游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行应站在长江流域整体布局的角度,必须会同长江三峡及以上干支流梯级水利枢纽工程群进行统一规划和运行管理,在高层次上进行优化协调和综合决策,以实现全流域整体利益最优。

建议下一步着重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①加强江湖关系及其变化研究,在枢纽工程长期作用的条件下,研究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的江湖关系变化趋势,对长江干流河道、鄱阳湖区及主要尾闾河道的冲淤影响;②加强枢纽工程优化运行方式研究,从长江流域的角度,考虑促进江湖交换、保护湿地和鱼类资源、维系长江中下游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因素,研究与三峡及以上梯级水库群调度相适应的综合优化调度方式和统一管理机制;③加强枢纽工程布置方案和闸门运行方式研究,在系统调查鄱阳湖的江湖交流鱼种及其生态习性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鄱阳湖鱼类的鱼道型式,优化工程布置方案和闸门运行方式,满足鱼类过闸的水流条件,尽量降低枢纽建设对行洪和鱼类的影响。

(2)加强鄱阳湖流域污染防治,确保“一湖清水”。随着江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五大水系及鄱阳湖水污染增加,湖区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使枯水期部分尾闾河段水动力特性弱化,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增加。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鄱阳湖上游及湖区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入湖污染物,维护湖泊水生态环境,这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关系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

建议下一步着重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①加强与需水管理相适应的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快形成清洁生产机制和循环经济体系;②加强鄱阳湖富营养化机制研究,分析流域水污染控制实施下的湖区水质响应过程,全面评价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水动力学和水质的影响,研究工程影响下的湖泊富营养化长期变化态势,为流域水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③加强鄱阳湖流域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加快建设湖区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湖区城镇的管网收集系统和雨污分流系统,积极实施生态农业,提高污水处理力度和排放标准。

参考文献:

[1] 长江委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R]. 2009 .

[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研究[R]. 2010 .

作者简介:胡春宏(1962-),男,浙江慈溪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鄱阳湖 水利枢纽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