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生物质发电路在何方?

2018-04-11 14:24:29 中国能源网

自从国家十部委编制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发改能源[2017]2100号),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生物质能供热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2123号)和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开展“百个城镇”生物质热电联产县域清洁供热示范项目建设的通知》(国能发新能[2018]8号)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后,近期接到不少媒体、企业界和金融投资机构的朋友打来的电话,都是在询问生物质发电还能不能干,怎么干,生物质电价补贴会不会取消,原有生物质发电项目如何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等等。面对业界的诸多问题、疑虑和困惑,其实从以下四个方面谈透了,大家对生物质发电产业未来发展模式也就基本“有底了”。

一、生物质发电产业结构为什么必须转型升级

截至2017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274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488万千瓦,同比增长22.6%。全年生物质发电量7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7%,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2017年生物质发电量约占三峡全年发电量(976.05亿千瓦时)的81.35%,占整个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4.67%,占全国年总发电量的1.23%。我国生物质能发电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无论是农林生物质发电,还是垃圾焚烧发电,规模均居世界首位。目前在运项目除个别项目外,绝大多数都是单纯发电,这种业务单一、低效、低附加值和完全依靠国家补贴的供能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一)政治和社会发展需要

1、十九大之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生物质能源产业不仅仅是供给电能,我们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2、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和精准脱贫均与生物质能源产业紧密相关。生物质发电不仅要在消费侧直接替代县域和农村散煤燃烧,为大气污染防治担当历史重任,而且要为农民的创收和就业做出时代贡献。

3、新时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被国家列为优先发展目标和任务。农林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的处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能源结构调整和清洁低碳用能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刚性需求。生物质发电不仅是一项能源工程,更是一项环保工程和民生工程,这也是国家补齐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短板”的一项重要举措。

4、保障能源安全。众所周知,2017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气荒”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一个天然气和石油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中,我们不能把“身家性命”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宝”全都压在天然气上。

发展生物质能源就是对天然气,特别是对县域和广大村镇廉价使用绿色低碳、清洁环保能源的重要补充。

(二)经济发展需要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电力市场供大于求,特别是煤电严重过剩,在全国缺热不缺电的大背景下,生物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生物质能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消费体系的变化。

(三)产业自身发展需要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质能的二次能源利用方式较为单一,生物质能转变为热能后,绝大部分用于发电。

2、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目前在运机组中,中温中压纯凝机组的热效率仅为25%左右,高温高压机组热效率为30%左右,超高温超高压纯凝机组热效率为35%左右。

3、生物质发电产生的附加值较低,盈利能力弱。目前农林生物质发电标杆电价0.75元/度电,生活垃圾发电0.65元/度电,即使这样的电价,相比较风电、光伏等其它可再生能源,竞争力还是偏弱,更别说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了。

4、当前阶段生物质发电的盈利模式过度依赖于电价补贴,而电价补贴的拖欠问题更使生物质电厂盈利水平雪上加霜。从长远来看,这种主要靠补贴的盈利模式不利于产业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要想彻底解决以上问题,只能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完成。

二、生物质发电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前段时间国家密集发布的一系列产业政策文件,已经为生物质发电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也就是引导行业由单纯生物质发电向生物质热电联产方向转变,特别是走生物质能分布式利用和县域热电联产发展之路。

笔者建议,生物质发电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契机,思路要适度超前一点,可分为两步走。第一步由单纯发电向热电联产方向转变。第二步由热电联产向区域能源综合服务商转型。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生物质发电项目,也可以探索由单纯发电直接向能源综合服务模式转型。在此先谈下第一步如何实施:

(一)热负荷

无论是已投运项目还是新建项目,热负荷的选取是热电联产项目成功转型的关键。热负荷包括工业蒸汽、居民商业采暖、生活或商业用热水。项目在选取热负荷时最好是以相对稳定的工业热负荷为主,兼顾居民采暖和商业用热。

(二)热源点

在布局热源点时,除了要考虑建设生物质发电厂必备条件外,为减少热能损失,要尽可能在主要热负荷所在地就近建设和布局热源点。对于工业热负荷,供热距离最大不要超过10公里,对于民用供暖和生活热水,供热距离最大不要超过20公里。不同的热负荷、热网管径、供热距离、保温材料、保温工艺等因素均会对管网热损产生较大影响,建议一定要将热网的综合热损率控制在10%之内。

(三)热力管网

热力管网是生物质发电转向供热的基础配套设施。由于热网建设牵涉面广、投资大、具有先天垄断性,地方政府多采用PPP或特许经营模式进行建设和运营。

对于已有热网,生物质发电企业可采用批发热能、资产租赁、支付过网费、参股或收购等方式与原有热网运营商进行合作。对于新建热网,在特许经营模式基础上,建议控股运营热网资产,以便为将来转型综合能源服务打好市场基础。

(四)经济性

由于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投资较大,在项目前期,热电联产的经济性一定要进行充分论证。以30MW高温高压抽凝机组(不含热网投资,厂用电率按8%计)为例,吨蒸汽发电产生的附加值为180元左右。若以此为发电和供热的盈利平衡点,折合为标准工业蒸汽的附加值为145元/蒸吨;折合为低温循环水供暖,附加值为7元/平米/月;折合为生活或生产用热水(按90℃水温计),附加值为18元/吨热水。


河北部分地区供暖参考价格(元/平米)

从以上分析数据来看,生物质供热成本虽然高于燃煤,但却远低于天然气和电采暖(按居民常规售电电价计)成本。在雾霾肆虐,大气污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现阶段,生物质热电联产在替代县域燃煤,特别是在替代村镇散煤燃烧方面,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

(五)政策支持

业界之前不断抱怨“生物质能供热就是小媳妇”,不能享受与“煤改电、煤改气”同样的政策,在前述的几个文件中都得到进一步明确。《关于促进生物质能供热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中,特别强调“生物质能供热在锅炉置换、终端取暖补贴、供热管网补贴等方面享受与“煤改气”、“煤改电”相同的支持政策,电价按《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价格政策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17〕1684号)中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资金优先支持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生物质热电联产以及成型燃料生产和供热等均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原料收集加工机械纳入国家农机具补贴范围。”这将使生物质热电联产与“煤改电、煤改气”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竞争。有了国家产业政策的保驾护航,生物质发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将会走的更稳更快。

三、分布式综合能源服务是生物质发电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分布式综合能源服务对于生物质发电产业来讲是一个新鲜事物,这也是生物质发电产业摆脱国家补贴,提升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商业模式。

何谓综合能源服务?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向用户提供综合能源,涵盖热、电、冷、燃气等多种能源;二是综合服务,为用户提供多种增值服务,包括工程服务、技术服务、投资服务和运营服务等。

“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和“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1901号)”为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转向综合能源服务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发展空间。

生物质热电联产是典型的区域分布式能源,在消费侧就近生产,就近消纳,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在某个用能负荷(热电冷)区域具备了热网、售配电资质,甚至是微型配电网,它能向用户提供哪些服务呢?一、可向用户提供冷热电等多种能源;二、在热网和微电网覆盖区域内可整合多种能源(如: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余热、地热和燃气等),实行多能互补;三、可为工商业用户提供节能服务、用能优化、用能设施投资运维等多种增值服务。这种综合能源服务就是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未来主要业务形式和商业盈利模式。

四、唯有不断创新才是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生物质热电联产和分布式综合能源服务在国内处于刚起步阶段和探索期。产业的转型和发展要求我们的企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在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上不断的实践、创新、再实践、再创新。创新驱动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是行业前进的引擎,让生物质热电产业上下游企业共同携起手来,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在新时期国家能源战略和能源革命的要求下,共同开创生物质热电联产行业的美好明天。

(本文作者为: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联盟副秘书长 张大勇)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