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记者来到位于文水县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封闭的厂区里,机器作业声隆隆作响,一车车臭气冲天的畜禽粪污在电力气动干化、生物酶二次发酵、气动低温水解、燃料成型工艺等一系列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摇身一变,成为了绿色、无污染的生物质燃料,市场抢手。
文水县饲草资源丰富,肉牛养殖历史悠久,是远近闻名的肉牛养殖大县,目前全县肉牛存栏量约27万头。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大量畜禽粪便污物难以处理。
文水县肉牛养殖产业主要分布在东部靠近汾河的刘胡兰镇、南安镇和南庄镇三个乡镇,肉牛占比全县80%以上,粪污问题治理,直接影响汾河水质。当地积极破解养殖粪污的收集、清运、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引进了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畜禽粪污综合治理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并将其列入“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全面治理养殖粪污问题,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
扶农生物总经理赵雪介绍,在充分结合养殖场分布与养殖习惯的前提下,项目开展有组织清运,分布多点收集、集中处理、及时消纳,目前设计投建11座畜禽粪污中转处置站及2座畜禽粪污深加工处理中心。项目建成后,全年处理固体粪污量可达150万吨,可匹配文水县肉牛养殖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整县全域处理,废弃物全部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零浪费。
“当地还配套建立清运工作市场新机制,养殖场可自行或委托专业第三方清运公司将粪污清运至规定站点,实现日清日结。同时引入线上APP,实现清粪数据实时传输,同步汇总,统一调度。”赵雪说,“每年的4月下旬至10月底,各站点和养殖户拉过来的牛粪会多一些,最高峰一天可达2000立方米。经过处理后,会根据实际需求,加工成颗粒状、粉末状和燃料棒,主要用在火电厂、化肥厂等企业,目前来看,我们生产的生物质燃料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文水县刘胡兰镇保贤村梁金柱是一名肉牛养殖户,采访中他告诉记者:“我们村好多人都养牛,以前没这个项目的时候,牛粪处理让人头疼,尤其到了夏天,气味难闻,蚊蝇乱飞,下雨的时候,雨水混着牛粪流在路上,又臭又脏污染环境。现在我们都会主动把牛粪送到站点,环境大大改善,这个措施太好了!”
文水县畜禽粪污从“污染源”到“绿色燃料”的蝶变,不仅破解了养殖业环境难题,更在汾河岸边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一泓清水入黄河”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至7月底,吕梁市36个“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已全部开工,26个完工,完工率72.2%,完工工程已全部投运,连续两年助力该市9条河流15个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