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青城论道 低碳能源共生发展”大会在四川成都开幕。本次大会由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四川数智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中心主办,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承办。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新型能源企业等300余位代表围绕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路径、储能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四川是全国清洁能源大省,水电装机总量达到1亿千瓦,全国排名第一。作为西电东送的起点和供给来源,四川每年向沿海地区输送600亿度优质电力。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副主任、四川省政府原秘书长唐利民在致辞中表示,“青城论道”从储能产业为切入口,在“风光储氢充”领域搭建新平台,推动低碳新能源再上新赛道。通过交流,为投资者找到新目标,为科技成果找到新应用,为储能产业找到使用场景,为县域经济载体找到新动能,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副主任、四川省政府原秘书长唐利民致辞
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党委书记凌国维表示,储能技术作为新兴产业,既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支撑,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力量。平台现已汇聚以四名院士领衔、20余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40余名国家级青年人才为核心的跨学科师资团队,全面覆盖电化学储能、氢能、储能系统应用以及智库咨询等储能技术全链条,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体系。
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党委书记凌国维致辞
四川省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经济合作处处长田京晏表示,新能源行业从前几年的蓬勃发展,经过两到三年蓝海目前已经变成红海,从开始的很多企业赚钱不辛苦到慢慢的企业赚辛苦钱,再到现在可以说辛苦也不赚钱。在当前行业处于困苦的时候,我们停下来思考,共谋出路、修炼内功是应对变化最重要的策略。他强调,提供更便宜的能源解决方案是新能源行业发展最重要的要素。
四川省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经济合作处处长田京晏致辞
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云在大会致辞中表示,中自科技秉承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发展理念,一是在储能与“储能+”多能互补等新领域,以核心技术为依托,以提高系统性能、降低成本、提升安全性为目标,持续开展储能及储能+产品的技术创新,打造“中自科技储能、储能+”品牌,除了为海内外的客户提供家用储能、工商业储能、独立储能产品外,还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储能、储能+整体解决方案和安全可靠的运维服务,为工厂、园区提供绿色低碳解决方案,为高耗能企业降本增效,为社会减污降碳。
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云致辞
四川省清洁能源产业联盟秘书长杨扬指出,为鼓励用户侧新型储能项目的落地建设,四川出台很多优惠政策。预计2025年年底装机将会达到2GW的规模。未来四川省储能、虚拟电场、智能微电网、车网互动等新型经营主体将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储能成本的输套机制也将进一步完善。
四川省清洁能源产业联盟秘书长杨扬致辞
在主题演讲环节,国家能源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玉清在做《关于“十五五”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主题演讲时表示,在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环境约束偏紧的背景下,中国计划用10年的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经过30年时间实现“碳中和”,全球用时间最短、任务非常艰巨,将会面临诸多挑战。
他强调,“十五五”期间,要推动新能源产业迈上新台阶,需要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夯实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基础;二是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坚持节约优先提高能源效率;四是坚持需求导向攻克关键技术;五是加快建设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六是提升能源产业的数智化水平;七是推动分布式能源的开发利用;八是因地制宜推动乡村能源革命;九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十是持续深化行业改革并加强能源行业监管。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新型能源系统与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志轩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碳排放核算能力,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他强调,在碳达峰后要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要求,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推动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
在本次大会签约环节,能源企业与顶尖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也实现了重要突破。为深化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天津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中国工程院王成山院士团队正式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就智能电网及虚拟电厂领域核心技术转化达成深度合作。
签约仪式后,国合能源研究院院长王进也行了主题演讲,他指出,二氧化碳排放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不仅仅是道德问题,已经上升到能源经济民生的问题,也是国际国内政治博弈的重大焦点。他认为,当前风光储产业压力非常巨大,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带动美欧等国风光储需求减弱。储能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风光电投资也陷入不确定性,大国制造业回流,大批企业倒闭,都使得世界碳中和之路注定是曲折、崎岖、倒退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则强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应该兼顾下游产业能源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新能源产业在成本上面一定要能够具备与传统能源同台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在大会的青城论道圆桌对话环节,中国海上风电协会会长、原三峡集团总经理助理蔡绍宽、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云、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锦功、四川兴欣碳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金峰四位能源领域领军者也就低碳能源产业投资的机遇和挑战展开思想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