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以绿色转型为重要方向,推动城市结构优化与动能转换,走出一条“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系统部署零碳园区建设路径,提出“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推进节能降碳、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资源循环利用、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能碳管理平台”等六项重点任务。
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经济的核心载体,也是城市绿色转型的核心载体,需要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替代土地、劳动力旧要素,导入产业、能碳、数据、算力新要素,形成绿色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提升资源效率,降低碳排放,为城市注入可持续新动能。
一、一个能碳智能体:城市综合能碳智能体,零碳园区的核心抓手
零碳园区本质上是空间、产业、绿色能碳的有机生命体,也是土地、能源、产业、算力的要素的集聚与集约发展。
其建设核心在于:打造城市综合能碳智能体,以绿色为引领,以数字为驱动,通过产业生态运营平台、零碳园区运营平台、综合能碳运营平台,整合绿色新能源,利用微电网、储能技术等,实现城市级的“源、网、荷、储” 智能协同,将城市转变为一个储能、蓄能和发电的城市综合能碳智能体,赋能零碳建筑、零碳工厂、零碳园区、零碳社区等全场景数字能碳运营,推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物理层面,能碳智能体以虚拟电厂和微电网群为“末梢神经”,把屋顶光伏、车棚 BIPV、储能电站、电动充电桩、工业余压余热等资源柔性聚合,实现新能源就地消纳率提升、园区用电成本下降。
在数字层面,通过搭建能碳运营平台助力零碳建筑、零碳工厂、零碳交通、零碳社区等项目快速落地,构建零碳园区的多场景节能减碳,赋能产业园区的产业、空间的绿色转型。
同时,打破园区“墙内墙外”的边界向上接入城市级电力现货市场和全国碳市场,向下打通企业、建筑和交通设施用能,左右衔接绿色金融、绿色供应链、绿色消费平台。最终把产业园区升级为零碳园区,推动城市从“低碳”迈向“近零碳”再到 “净零碳”。
二、一个核心动能:城市综合能碳智能体,重塑城市发展新动能
在“双碳”战略的引领下,综合能碳智能体作为零碳产业园区、零碳城市的核心抓手,通过整合产业、空间与绿色能碳全要素数据,赋能空间、产业的全过程减碳与绿色低碳转型;并提升城市能碳资产、设备资产和设施资产的运营效能,实现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城市综合能碳智能体核心价值
1、城市能源系统的“智能调度中枢”
供给侧整合:基于虚拟电厂与微电网技术,高效聚合分布式能源(光伏、风电等),形成规模化调节能力,实现精准协调控制,使其稳定参与电力市场。
需求侧响应:赋能建筑、园区、耗能大户等主体,实现负荷端让每一度电、每一吨碳“可观、可测、可调”,精准参与电/碳市场(余电上网、绿电消纳),优化供需平衡。
2、城市绿色转型的“数字底座”
城市综合能碳平台集成能源监测、规划、能碳管理、分布式资源、能碳资产运营,构建起一个动态可视化的管理平台。全面助力打造零碳建筑、零碳工厂、零碳交通、零碳污水处理厂多元项目能碳运营体系。全方位推动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城市稳步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3、地方平台公司的“造血机”
在当前从土地资金驱动的建设模式,向运营为导向的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能碳智能体可成为地方平台围绕地方资产盘活、升级,导入绿色产业,推动地方平台公司转型,实现从“土地财政”到“绿色运营”跃迁,提升地方平台公司造血能力的核心抓手。
4、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城市综合能碳智能体的打造过程将催生新的产业生态,需要从新能源材料的研发生产,到新能源设备的制造组装,再到新能源技术服务与咨询,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集群。并赋能地方产业向绿色低碳深度转型,全方位增强地方的自我造血能力,彻底摆脱对传统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依赖,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提升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城市综合能碳智能体重塑零碳产业园区新动能
城市综合能碳智能体,本质上是“空间、产业、绿色能碳”融合发展的有机生命体。
在物理空间层面。通过把传统的物理园区,围绕新城建、公共建筑、能源设施、市政交通、新基建和设备资产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打造打通“物理空间-新基建-数字产业园区”三层空间体系,释放空间建设动能,用数实融合的产业空间承载数实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
在绿色能碳方面:通过构建绿色能源体系,搭建能碳运营平台,打造零碳建筑、零碳工厂、零碳交通、零碳污水处理厂多元项目能碳运营体系。全方位推动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零碳城市,推动城市稳步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方面:围绕传统产业和综合能碳产业生态,导入数字经济设计、创新设计、产业教育、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等创新要素。通过线上线下产业生态平台的打造,实现数实融合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的绿色转型,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城市综合能碳智能体赋能零碳城市建设
通过整合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构建产业生态平台和综合能源运营平台,形成赋能价值体系:
通过产业生态运营平台,集聚新能源、新绿色材料、建筑节能技术等绿色产业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通过 “一业、一网、一平台、一中心、多基地”产业发展新格局,赋能本地、周边市场甚至是全国的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构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结算经济,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将这些市场辐射至全国,进而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竞争中。
通过综合能碳运营平台赋能零碳城市的零碳污水处理厂、零碳市政交通、零碳工厂、零碳城市、零碳公共建筑和零碳社区等多个方面。进入推动区域和城市群的新能源产业、新型产业落地和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实现区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一个平台支撑:零碳园区新质生产力平台赋能城市绿色转型
零碳园区建设,平台是关键,通过平台赋能,推动产业转型、空间重塑和绿色能碳运营。
(一)综合能碳运营平台
综合能碳运营平台,依托 “虚拟电厂+源网荷储+能碳运营+资产运营”一体化平台。构建能源托管、能碳融投带建设、绿色改造、规划建设服务体系,实现电、热、冷、气多能互补与碳排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托AI算法对分布式光伏、储能、柔性负荷进行秒级聚合调度,形成可交易的虚拟电厂资源池,降低用能,提升新能源消纳,并输出碳资产开发、绿电绿证撮合、节能减碳改造等增值服务,助力政府、园区、企业一站式达成双碳目标与能源数字化转型。最终达成整个园区碳中和目标实现和绿色、集约发展。
(二)产业生态运营平台
产业生态运营平台以“绿色转型+增量培育”双轮驱动,深度整合园区传统产业与绿色能碳产业,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要素高度集聚的创新生态系统。积极导入数字经济、创新设计、职业教育、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等高端创新要素,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一方面,针对园区传统产业,平台导入数字化诊断、碳足迹管理、绿色工艺改造三大工具包,建立传统产业绿色升级资源库,线上提供节能减排技术目录、绿色工厂评价标准、碳排放核算 SaaS 工具,线下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设“绿色工艺大师班”、“零碳车间实训营”,推动企业由“制造”向“智造+绿色制造”跃迁。
另一方面,布局绿色能碳增量赛道,重点引入光伏储能、氢能装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碳资产管理等新兴项目,搭建技术交易平台撮合绿色专利与场景需求,配套绿色供应链金融,为初创企业提供碳减排量收益权质押融资、绿色订单保理等多元产品。
通过“存量绿色化、增量绿色化”双向奔赴,平台既帮助传统产业降低能耗、提升附加值,又为新产业提供真实场景与订单,形成传统产业与绿色能碳产业的共生共荣新格局,持续释放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三)智慧园区运营平台
智慧园区运营,以打造“数实融合”的零碳园区为核心,构建“数字规划—数字建设—数字运营”全生命周期运营管理体系。在规划阶段,通过AI+BIM+GIS+IOT集成数字规划平台对产业园区及城市的老旧厂房、社区、交通节点进行碳排基线扫描,形成“更新一张图”;建设阶段,用数字孪生模拟更新改造方案的能耗、投资、收益,实现“先算后建、以算代试”;运营阶段,依托物联网+AI中台,对光伏屋顶、地源热泵、储能、充电桩、再生水厂等设施进行秒级感知与分钟级调控,并赋能建筑、工厂、社区、交通、污水厂等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动态零碳。同时,智慧园区大脑与城市能碳管理平台实时交互,多余绿电可上网交易,余量余热为周边老旧小区供暖,形成“园区—街区—城区”梯级能碳运营网络。
四、一个投资模式:创新点线面体投资项目体系,实现投建运一体化实施。
在零碳产业园区的操作路径上,应围绕 “点线面体” 项目,形成 “包装策划、金融服务、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 模式。
在 “点” 层面,聚焦公共建筑能源托管、零碳工厂建设、零碳社区建设及零碳交通建设、零碳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零碳项目样板。
在 “线” 层面,即全产业链整合上,一是构建贯通绿色能源、能源设备、数字科技、绿色节能改造、能碳管理、能碳运营的绿色能碳全产业链;二是围绕传统产业推动节能减碳,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在 “面” 层面,搭建产业生态运营平台、能碳综合运营平台、智慧园区运营平台等一系列综合服务平台,为零碳园区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和保障;能碳综合运营平台通过对园区能源和碳排放的监测、分析和管理,推动了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智慧园区运营平台提升对园区的空间承载能力、运营效率。
在 “体” 层面,形成物理园区与数字数字园区的深度融合,承载数实融合的产业生态集群,实现园区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融合,重塑“一业、一网、一平台、一中心、多基地”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平台经济、结算经济、品牌经济等为主导的创新型“新基建”应用场发展新模式将助推地区传统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智能化,支撑新型城镇化。
五、一个产业联盟:构建综合能碳产业联盟,促进协同、共生、共创
基于城市综合能碳巨系统的统一认知,构建“甲乙丙丁+政府” 的城市综合能碳产业生态。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智库+产业育城+投建运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
依托城市综合能碳运营平台,线上线下链接汇聚地方平台公司、投资机构、电力机构、能源集团、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力量,形成了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联盟共同体。紧密围绕零碳园区/零碳城市,促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形成链接共生的良性循环,共同助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综合能碳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城市向绿色、低碳、高效方向迈进。
结语
总之,零碳园区、零碳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具有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平台思维和项目思维。本质上是聚焦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和运营问题。发展端,以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重塑产业动能,实现“产业育城+综合能碳运营”;建设端,突破传统物理边界,构建数实融合的空间载体,承载绿色产业新生态;运营端,依托综合能碳平台,贯穿产业和空间全生命周期,驱动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并按照“五个一”的创新路径,从智能体建设、动能重塑、平台支撑、模式创新及生态共建等多维度进行探索与实践。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打造零碳园区,并赋能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