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双碳产业
  • 综合
  • CEMF十周年 | 共议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助力2035美丽中国建设

CEMF十周年 | 共议绿色低碳转型路径 助力2035美丽中国建设

2025-05-24 18:39:26 美国环保协会
在全球能源格局加速重构的当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中国的能源转型不仅关乎自身高质量发展,也对全球气候治理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中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并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如何构建一个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此,5月22-23日,中国能源模型论坛项目在北京举办了以“承前启后:协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携手迈向2035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十周年学术年会,以期在十周年之际,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就如何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发展展开探讨,为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研究和决策支持工具。
 
本届年会邀请了能源、环境领域专家学者200余人参与发言和讨论,各地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学生和媒体共600余人现场出席了年会,同时年会主论坛通过多个平台同步直播,近6万人次线上参与论坛。年会由中国能源模型论坛项目主办,邀请了19家合作单位共同协办,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承办。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十周年学术年会现场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CEMF 项目主任薛澜在致辞中谈到,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深度变革和重构能源系统的关键,构建“技术+制度”协同机制是重中之重。中国还需发挥桥梁作用,通过多边合作推动新能源、碳捕集等技术的公平扩散。他指出,未来能源建模需兼顾经济性、可转移性与治理绩效,并依托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平台优势,以促进气候治理知识共享,实现可持续转型。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席
主席、CEMF 项目主任薛澜致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CEMF学术委员李善同回顾了CEMF十年来在模型能力建设、多模型比较、政策响应及学术交流方面的重要成果。她表示,面对“双碳”目标与美丽中国建设,能源气候模型是政策协同与路径分析的关键工具。未来,CEMF将持续深化多维度模型比较、加强国际合作、创新组织机制,聚焦政策导向研究,为低碳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CEMF学术委员李善同致辞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十周年特别对话”环节由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CEMF项目副主任秦虎主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原所长韩文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胡秀莲,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院长)单葆国,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鲁玺,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周胜,新加坡国立大学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苏斌作为对话嘉宾。嘉宾们一致认为,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及模型工作作为支撑国家能源战略决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在能源、经济、环境与气候领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嘉宾们为能源模型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深化模型理论与技术创新、服务国家与区域转型实践、加强开放与国际合作等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模型研究实现从“跟跑”到“引领”的跨越。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十周年特别对话”环节
 
主旨报告环节亮点纷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原所长、CEMF学术委员韩文科主持,多位权威专家进行了分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原所长、CEMF学术委员韩文科主持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CEMF学术委员会主席贺克斌在发言中强调,实现2035美丽中国目标仍面临挑战,亟需通过能源系统重构推动根本性变革,其中,灵活电源与波动性电源的协调为重中之重。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建立"能量流-材料流-碳流-资金流"四维耦合模型,结合生成式AI技术应对复杂系统建模挑战。同时,中国在新能源材料精加工领域具有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推动转型,从而破解能源"不可能三角"。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CEMF学术委员会主席贺克斌作主旨演讲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十五五”是中国跨越高收入门槛、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窗口期,必须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的绿色转型道路。他介绍了中国目前的特色发展路径,并指出当前亟需重点破解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碳排放双控机制两大改革难题:在供给侧重构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体系,在需求侧通过碳排放量化管理激发内需潜力。他强调,面对发展中的挑战,唯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将绿色转型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作主旨发言

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会长、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副部长级)刘顺达回顾了电力改革发展的过程,认为能源模型发展路径需要结合实际,提出构建人机结合、定性定量结合的综合集成模型。此外,他强调,要以电能终端消费比例为关键指标,推动能源治理体系现代化,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的统一。
 
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会长、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副部长级)刘顺达作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艳芬特别就碳汇领域提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的提升将显著缓解工业减排压力,因此,实现碳中和必须重视自然碳汇系统与社会能源系统的协同耦合是完善碳中和路径的关键所在。她表明,建立包含生态监测、机理解析和系统模拟的多尺度研究框架,通过量化生态系统稳态转变阈值,将微观生态过程纳入宏观能源模型,能够为"双碳"目标提供更精准的自然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艳芬作主旨发言
 
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教授薛进军回顾了日本的环境问题和治理经验,介绍了日本气候与环境发展的战略计划,并阐述了气候变化与新质生产力的经济学理论创新。他指出,目前中日关系有所改善,是一个契机,可以在技术进步、结构调整、碳市场、电动汽车、氢能发展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也可以通过第三国合作方式建设绿色发展通道,共同携手实现减碳目标。
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教授薛进军作主旨演讲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转型路径”研究部门负责人、波茨坦大学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教授Elmar Kriegler强调了全球气候行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欧盟当前气候政策辩论的核心议题,并详细阐述了中国减碳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肯定了中国在全球气候行动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巴黎协定的实现离不开多个大国在国家和国际层面的领导力,应进一步促进国际模型和国家模型的团队合作,共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努力。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转型路径”研究部门负责人、波茨坦大学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教授Elmar Kriegler作主旨发言
 
主论坛最后,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秘书处高霁表达了对论坛十年来合作伙伴和模型团队的感谢。他表示,CEMF未来将聚焦深化低碳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转型与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等研究领域,并加强国际合作,同步推进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青年学者能力提升及气候科学大会筹备工作,助力2035美丽中国建设及“双碳”目标实现。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秘书处高霁发表结语
 
本届年会还设置了9个平行主题论坛,涵盖IAM模型与CGE模型:前沿进展与多模型比较、可再生能源驱动的新型电力系统、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森林可持续经营、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技术路径、转型金融赋能:驱动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新引擎、公正转型发展进程及地方实践、“双碳”目标下的矿山生态修复与资源再利用、中长期绿色低碳转型与区域协同发展关键问题等核心议题。与会专家围绕这些议题展开了多维度、跨学科的深入探讨,为各领域低碳转型提供了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中国能源模型论坛(CEMF)成立于2015年。十年来,中国能源模型论坛已成长为中国能源模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论坛组织,推动了中国能源模型的研究、发展和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为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责任编辑: 郎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