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甬运河新坝二线船闸工程拟新建Ⅲ级船闸1座,设计年单向过闸货运量通过能力为2820万吨,在船闸闸室施工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而当项目部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质量检查时却遇到了难题。
在得知情况后,项目部当即成立攻坚小组。结合调查结果来看,质量问题七成出在底板上。“这就像给混凝土‘治病’,得找到病根。”项目经理杨建带着小组成员扎进现场,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维度抽丝剥茧,最终锁定两大“病灶”: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和温度监测不到位。
针对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的问题,攻坚小组一头扎进现场试验室,对着混凝土“较上了劲”。“这些大家伙就是我们模拟闸室底板的‘替身演员’”,项目总工张章龙指着摆放在空地上的3块2.5米×1.5米×1米的“巨无霸”介绍道。经过28天的测试,碎石级配为5-16毫米、16-31.5毫米、31.5-45毫米的“2号选手”以绝对领先的优势进入到了现场试验的“最终大考”——适当比例的墙身与底板模拟浇筑。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遛遛。等到拆模那天,一双双手从光滑的试块表面摸过,喜悦的笑容挂在了每个小组成员脸上。“入模温度约17.6摄氏度,最大内表温差为24摄氏度,均小于规定的温控要求。同时对试件外观整体裂缝检测,尚未发现明显裂缝,质量符合要求!”项目质量部长付硕在一旁激动地为大家介绍着检测结果。
优化好混凝土配合比后,如何将施工过程的温度监测做到位成了攻坚小组的新难题。“每个测温管内布设了上、中、下三层测温点,能够更直观地监测表层温度和内里温度”技术员郭子峰边埋设边感慨着。这样的测温管每20-30平方米便会放置一根,测温管就象是混凝土的“血管”,埋设在闸室底板下的感应片就像“神经末梢”,将一个个点的温度信息最终汇入到智能温控系统中,智能温控系统就像一个“中央神经中枢”,在瞬息间就将信息完成处理,给出一张精准的“温度心电图”。“有了这张图,我们就能‘对症下药’,及时调整养护措施,那么对应的裂缝这些‘术后并发症’也就不会找上门了”,付硕指着计算机上显示的温度图向小组成员们介绍道。
“病灶”被切除后,项目部再次对项目闸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一次合格率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合格率由原来的88.4%提高至94.54%。
质量管理永远在路上,正如张章龙常说的那句话:“我们怕的不是质量问题,而是没有和质量问题死磕到底的那股劲!”下一步,中交三航局新坝项目部将以高水平、高标准要求自身,勇于向难题亮剑,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周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