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光伏行业不仅是气候治理的重要抓手,也逐渐成为新一轮绿色产业竞争的核心领域。
围绕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2025年光伏绿色供应链研讨会于7月28日在苏州召开,吸引了来自政府、科研、企业、金融、NGO等重要嘉宾的参与,围绕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此次研讨会由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以下简称“绿色江南”)、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IPE”)、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主办(YIST),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苏州市光伏产业协会等单位协办。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快,光伏产业已从单纯的技术竞争升级为涵盖绿色供应链、碳足迹管理、ESG体系等维度的全方位竞争。特别是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下,构建自主可控、绿色低碳的光伏供应链体系,已成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研讨会现场
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YIST)主任、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主任沈辉博士在致辞中呼吁构建政府引导、产业协同的创新生态,各级政府和产业环节联合共同破解光伏产业发展瓶颈。他强调,中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以技术突破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升级。面对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他指出,光伏企业需把握"双碳" 战略机遇,在高效电池技术、智能运维、绿电替代等领域持续突破。
会上,绿色江南方应君主任与IPE马军主任共同发布了《2025光伏企业绿色低碳评价报告》。本次评价基于绿色供应链CITI和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开展,其中CITI指数从管理机制、合规与改善、资源消耗与减少污染物排放、能源使用与应对气候变化、利益方绿色选择五个维度开展量化评价。CATI指数评价则从治理机制、测算披露、碳目标设定、碳目标绩效、减排行动五个维度评价。
并对2025光伏企业绿色供应链行动及气候行动TOP10企业进行了表彰。
2025光伏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TOP10颁奖现场
2025光伏企业气候行动TOP10颁奖现场
方应君主任表示,中国光伏产业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碳排放强度高、组件回收体系滞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足等问题仍亟待解决。他呼吁企业聚焦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加快产业链绿色低碳升级,增强自身绿色竞争力。
马军主任指出,中国光伏装机容量突破十亿千瓦,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能。IPE与绿色江南将继续联合发布《2025光伏建设进展报告》,并推动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提升环境信息透明度。他倡议更多企业迈向零碳供应链,共同守护生态家园。
本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行业绿色转型的实践成果,也凸显了绿色江南与IPE作为第三方机构在推动企业绿色责任、引导公众参与、提升行业透明度方面的重要作用。未来,绿色江南与IPE将继续致力于光伏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推动光伏行业迈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