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硅料价格直指6万,为什么组件价格涨不动?

2025-07-31 08:32:49 赶碳号

对于当下的光伏组件来说,可以用《荷塘月色》中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多晶硅价格已经涨起来了。今天硅业分会周报显示,n型复投料已经反弹到了4.71万,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来到了5.5万。硅料涨价,带动了情绪。

硅料一声吼,下游硅片、电池片价格也支棱起来了:“硅片企业本月陆续执行减产降负荷计划,成本上涨的传导效应以及企业主动减产降库存,推动硅片市场看涨后市,积极调价。”

但是,奇怪的是,光伏组件价格依然趴窝不动。要知道,光伏人辛苦打拼,最后只有通过光伏组件兑现整个行业的商业价值。组件不涨价,这不是空对空么?那么组件究竟什么时候涨价?能不能涨价呢?

若是硅料涨价不能有效传导至组件,限价限产与产能收储双重加持下的硅料价格反弹,或许就只是昙花一现了,当然更加不可能涨到行业预期的七八万了。

若是价格不能传导至组件,那么光伏这一轮轰轰烈烈地“反内卷”行动就难言胜利。硅业分会在周报中就表示,“下游电池片、组件对硅片价格接受程度以及终端市场需求也是关注重点,若下游接受较差,终端需求短时间内难有起色,可能会对硅片市场形成一定阻碍局面。”

组件价格为什么就涨不动呢?是我们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到位,还是电站客户在掣肘?如果要让终端价格上涨,我们应该怎样出招?

来源:InfoLink InfoLink

7月24日的周报显示,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个环节,前面三个环节都涨价了,只有组件价格没有变化。

说到这里,最近赶碳号还在微信群里吐槽和建议,最近围绕反内卷做了大量工作、已经很优秀的光伏行业协会,其实可以更给力一些,完全可以像乘联会、中关村储能联盟、硅业分会那样,每周定期发布光伏产品的价格信息,以其权威信源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这样,光伏人、行业观察员们就不用老是使用外部数据了。

昨天,协会第一时间通过官微辟谣:“近日,有部分自媒体发布了关于光伏行业反内卷,特别是多晶硅方面工作的新闻,相关内容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那么,“实际情况”究竟是什么呢?赶碳号上周在山西大同开了两天会,一句也没听到,真是某些人所说的“大音希声”了。

适当披露反内卷的进展,既能正确引导舆论和市场预期,也可以防止小作文满天飞,搞得股价上蹿下跳。客观说,咱们光伏行业的小作文似乎比任何行业都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是举行“闭门会”,信息披露也不够透明和及时。

01

产能收储难,产品涨价易

先说说硅料产能收储这件事。

硅料,特别是硅料产能收储这事,最近已经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一下子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唐僧肉了。根据已经删除的“传闻”,现在想要参与收储的硅料企业越来越多了。那么搞到最后,工业硅企业能不能参与?硅片企业能不能参与呢?

赶碳号在大同会议期间与多位行业人士沟通,人们普遍认为,硅料产能收储这事千头万绪,应该不会像控价格(硅料定价不得低于全成本)这事那么容易操作。

一方面,收储联盟内部本身就不团结。另外一方面,产能收储这事,还不只是硅料企业的事,除了被收购对象愿意以多少价格(传闻为6-8亿/万吨产能)、什么付款方式(传闻为分期五年)以外,还牵涉到银行(债权人)、地方政府,产业链上下游。

一家上市公司董秘以及另外一家上市公司IR均向赶碳号表示,硅料产能收储的最终方案,或许会和目前我们看到的版本有很大差异。

按目前趋势,硅料价格如果再涨一涨,估计就连那些被收购企业也会动摇了——既然自己生产都能赚钱,干嘛还要卖身呢,能开先开起来再说。所以,当产能收储这事变得有利可图时,这事的难度就会有所增加。

不过,这种担心可能是多余的。硅料控价,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被收储企业的命运。在不得低于全成本价格销售的刚性规定之下,硅料现货价格由头部企业决定,订单也大部分被头部企业瓜分。

硅料控价格这事之所以相对容易,是因为引入了我们向来擅长的一招:发动群众斗群众,让硅料企业相互监督。

有人违规低价出货,那就直接举报不用客气——毕竟群众的招子都是雪亮的。就像硅片OPEC那会儿,一家企业和赶碳号说,别家硅片企业刚签的单,数量多少价格多少十几分钟我们就能知道。这个行业彼此太熟悉了,没有秘密。

于是在前段时间,东方希望、晶诺前段时间就被“举报”了……国家有关部门反应非常迅速,接到举报后很快就进行了“现场核查”。

据一位多晶硅行业人士说,虽然东方希望的声明中称是被网络自媒体造谣、影射(这次自媒体又背锅了,不过已经习惯了),实际上则是被友商举报,且是多个友商举报。

最终,在7月18日、7月19日我们就看到了这两家企业的声明,澄清并强调自己没有低于成本价销售。这两家企业销售价格低是事实,但都是“低价有理”:他们都有“自备电厂”,电力成本更低。

“举报”的效果,让全行业都看到了“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这条法规的“威力”。估计今后再也没有企业敢顶风作案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大家都清楚,多晶硅实际上已经连续14个月“违法”、低于成本价销售了。如果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多晶硅就该涨价,至少涨到全成本以上。

当然,全成本这事,实际上是动态的、有差异的。因为折旧的影响很大,开工率高,折旧就低,开工率低,折旧成本就高得吓死人。东方希望、新特能源有自备电厂,成本就低,通威有云南和四川的水电,丰水期成本就低。

所以,控价这一招最为致命的结果就是,硅料的现货价格既不会因为个别企业不守规矩掉下去,当然也因为头部企业要出货不会涨太多。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多订单。因为,每家企业的“全成本”是不一样的,当然售价也会不一样。头部企业、有自备电厂的企业全成本低,售价就低,那些新玩家全成本高,售价就要高,自然也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硅业分会在今天的周报中写道:“本周硅料成交均价在区间内上移,但环比涨幅有所收窄。签单企业数量维持在4-5家,且大多数成交量集中在头部两家企业,其余企业少量成交。”

但不管怎样,情绪已经到这里了,已经不准低于成本销售了,硅料价格就必须涨!

在现货市场方面,今年6月9日-6月15日,P型单晶致密料部分市场最低成交价跌破3万元/吨,N型硅料价格为3.65万元/吨,N 型颗粒硅价格 3.45 万元/吨,创下这一轮硅料最低价。

而在本周,根据硅业分会今天披露的数据,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为4.71万元/吨,N 型颗粒硅成交均价为4.4-4.5万元/吨。一个多月,涨了30%!

多晶硅期货表现更为疯狂。7月30日,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再度大涨8.87%,以54705元/吨的价格收盘。

赶碳号判断,硅料现货的价格不会一直上涨,将会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头部企业的成本线以上、但在被收储企业的成本线以下,而不会一直上涨。只有这样,被收储企业才能“就范”,愿意被出清。

当然,这一轮反内卷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是,硅料企业该去库的去库,该减持的减持,经营压力都已大幅减轻。硅料去产能,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持久战!

02

重回拥硅为王?下游企业有点慌

硅料的价格刚刚涨上来,市场上就出现了另外一则利空消息:硅料企业扩产,提高开工率。

对此,有行业人士向赶碳号表示:“和限价相比,光伏行业限产,是协会倡导下的自律,没有强制约束力。对企业来说,只有提高开工率,才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否则可能就没有销售的机会。”

现在的成本和销售价格不是集团或是上市公司为测算依据,而是以单个法人主体(基地)来测算。不同基地之间的成本差异非常大的。在低开工率情况下,很多基地的综合成本可能在6万元/吨左右。

一些企业或是基地可以接受不开工、低开工率,但是难接受不销售、不出货。因为此前一年多的低价,企业严重失血,现金流已经变得非常紧张。

这可能也仅是暂时的。

从宏观来看,现在市场中有350万吨多晶硅产能,而多晶硅的需求量只有150万吨。以现有产能,只需要保持42%的开工率;能够生产的一定是综合成本最低的150万吨产能。如此推理,硅料的价格短期内也难以大幅度上涨,否则其他的产能的成本也将会低于市场价,有生产和出货的机会。

在SNEC期间,有头部硅料大厂高管推测,若是多晶硅行业并购整合完成,预期硅料价格会在7万至8万元/吨。

如果真能涨到七八万,那利润确实是可观。

7万至8万元/吨的目标价,在昨天的会议上、传闻中被再次提及。据说,这是根据此次并购整合资金成本倒退出来的目标价。

对此,中信建投在研报中表示:“光伏反内卷,可能推动行业重回拥硅为王。”

硅料“爽了”,但下游慌了!

一家下游企业负责人担忧地说:“硅料限低,也应该限高价!2021年、2022年的‘拥硅为王’对很多下游企业以及整个光伏行业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市场有传言称,至少有三家头部硅片企业或一体化企业也想参与这次硅料的并购整合。估计这些企业再也不想被制于硅料了,但目前它们被排除在外。

此外,还有市场人士认为:任何机构、企业都有权利参与收购,不应该局限在现在的硅料企业。虽然现在有硅料企业更熟悉多晶硅行业,但是他们也是这次硅料产能过剩的始作俑者,应当有外部资本参与,注入新鲜血液。

03

组件价格,为什么就是涨不动呢?

硅料的价格上涨带动了光伏板块股票上涨,但是难带动光伏组件的价格上涨。

整个行业都在期盼、等待光伏组件价格上涨。

有人测算,按现在的硅料价格倒推,硅片、电池、组件皆有利润,组件的价格应该在1元/W以上。

但是事实完全不是。市场上五毛多的低价组件比比皆是!

央国企招投标项目中,企业中标价明面上高于0.68元、0.7元,实际上真实的成交价格非常低。

之前,多是采用“阴阳合同”的方式。现在全行业都意识到了“反内卷的现实”、严格的市场监管环境,于是采用更隐蔽的方式交易——合同之外送功率。

说说现在硅片和电池的现实:硅料涨价之后,硅片也开始了涨价。硅业分会7月25日消息“截止本周,N型G10单晶硅片(182*183.75mm/130μm)成交均价在1.元/片,N型G12R单晶硅片(182*210mm/130μm)成交均价在1.25元/片,N型G12单晶硅片(210*210 mm/130μm)成交均价在1.44元/片,环比月初上涨27.91%,25.00%,21.01%。”

但是,硅片的价格仍然是低于成本价的。硅业分会的表述是“各硅片厂商亏损降低,资金压力获得缓解。”

电池的价格也被动地小幅上涨。不过,一家专业化电池企业市场部负责人说:“电池价格确实是涨了,但是仍然低于全成本。此外,这个价格下游是否可以接受,还需要进一步观望。”

另外一家一体化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组件价格几乎没有上涨。硅料涨价几乎没有影响到组件端。”热闹是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

当然,也有组件企业对后续行情比较乐观,认为肯定能传导到组件,但是不确定会“传递的程度到多少,能够持续多久”,不排除受原材料影响,组件价格上涨一些,但是仍然处于亏损之中。

从长远来看,如果组件不能涨价,硅料涨价恐怕也难以持续。在这方面,需要提醒高度注意。

对此,有人第一反应,责任在“五大六小”为代表的央国企身上,认为是他们“唯低价论”的招标策略导致组件价格不断下跌,涨不起来。现在只要五大六小“愿意”给组件涨价,组件就能涨起来。

但是这样无疑也是片面的。我们可以关注的一个事实是:“五大六小”的招标正在减少,终端需求疲软。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光伏电站也要测算收益率。组件涨价,电站收益率不达标,就不如不做。”这才是根本!

对于央国企业来说,已经提前完成了十四五的光伏装机总目标,政治上没什么压力了;而光伏电站收益率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影响到企业经营业绩的事,谁还愿意多干呢。

在上周举行的光伏行业中期会议期间,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向赶碳号表示:“需求还要怎么努力?我们政府在拉动光伏装机方面已经做得够多了,现在不应该再指望用政府力量拉动市场需求了。”

除了大型地面电站的需求减少外,分布式光伏的市场也在萎缩。

不管是央国企的大型地面电站,还是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受限的共同原因,都是光伏电站收益这个问题。

而影响光伏电站收益最大的政策就是136号文。根据136号文规定:2025年6月1日起,新增新能源项目(增量项目)需全部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通过竞价形成电价;而2025年5月31日前并网的项目(存量项目)仍可享受一定程度的保障性收购机制,但需逐步参与市场。

采用市场化交易或机制电价注定会降低新能源电站的收益率。因此,在今年上半年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抢装潮。

一位一体化企业研究人员称:“现在在很多做分布式光伏的企业都退出了。136号文后,平均电价低了,光伏电站的收益不行。”赶碳号以前用极端的语言表达过,光伏电站,已经沦为不受欢迎的垃圾资产了。

甚至已经立项的一些光伏电站在看到光伏组件价格上涨、财务核算不达标,也会选择放弃。

136号文,是指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在今年2月9日发布。可以说,这个文件刚落地执行。

挤出“中间商”、挤水“水分”,或者光伏电站的收益率会再提升,但是这需要时间。总之:现在的光伏电价,光伏电站收益率,已经很难支撑“高价”组件,一块钱一瓦的组件。而全产业链要都有合理利润,组件价格必须涨到一块。

04

怎样才能涨价?

现在还有哪些政策可以推动光伏组件价格上涨,助力光伏反内卷呢?

国内光伏装机疲软,很多人把政策方向转移到了国外。

欧洲本来是高溢价市场,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内卷外化,才把欧洲的组件价格拉低了。欧洲的经销商一方面反对中国组件价格的快速变化,另外一方面又紧盯国内价格市场变化。

现在的事实是,中东、巴西等地组件价格畸低,甚至比国内价格更低。当然,其中也混进去一些劣质组件。这将极大影响中国光伏组件在全球的市场形象。

针对这种现象,行业大佬一直在建言献策。赶碳号总结如下:

第一,取消出口退税。去年组件的出口退税由原来的13%降到9%。现在有人建议直接取消出口退税,从而刺激光伏组件出口价格涨价。据说,印度等地的客户也判断中国有可能会取消出口退税,对硅片、电池、组件的涨价接受度较高。

今天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优化出口退税政策”。

第二,限制光伏产品出口。这个限制包括限制光伏组件的效率、限制价格、限定额度。限效率为隆基绿能(16.380, -0.18, -1.09%)钟宝申的倡议,限制最低出口价则来自阿特斯瞿晓铧的倡议,执行出口配额制度或许是来自晶科的倡议。

赶碳号认为,对光伏组件执行“出口限价”更容易、效果更好。用中国便宜的电力,生产出来再亏损卖给全世界,实在太傻了。

最近还有一个现象也值得一提——弃标。

今年4月底,广东双兴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发布9.5MWp分布式光伏发电节能改造项目光伏组件物资采购。6月12日公布的结果显示:山东润马光能、南通道旺光伏、湖南一伏新能源三家中标候选人入围。7月21日消息称:由于原第一、第二中标候选人均放弃中标,递补第三候选人湖南一伏新能源中标。值得关注的是第一、第二候选人报价是0.7元/W;第三候选人报价是0.768元/W。

弃标一事也说明了组件企业不敢再报低价了,或是因为来自法律法规的震慑,更是因为硅料价格上涨后,再以0.7元/W的价格投标将会亏钱。

现在很多光伏人对光伏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的价格走势已经不再笃定了,倾向于采用“边走边看”、“灵活机动”的市场策略。

当然也有少数准确把握市场走势的企业。有市场传言称:今年6月上旬,隆基绿能向多家企业大量采购了硅料,成功抄底。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硅料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