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探索到落地运作,曾被戏称“永远还有五十年”的核聚变正以更加清晰的姿态走进大众的视野。近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聚变公司”)挂牌成立,中国“人造太阳”正式迎来“国家队”。该公司获得了中核集团、中国核电(9.210, -0.05, -0.54%)、中国石油(8.790, -0.09, -1.01%)集团昆仑资本等多家机构共同投资约114.92亿元资金支持,总注册资本达到150亿元。
作为中核集团聚变能源产业的实施主体、投融资平台及抓总单位,该公司将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阶段,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的任务目标。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聚变能因其清洁、安全、资源无限的特性,被视为人类终极能源解决方案。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均将聚变技术纳入国家战略,投入巨资建设实验装置。例如,欧盟ITER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2025年实现首次等离子体放电,美国SPARC项目则瞄准2030年前实现净能量增益。
著名能源经济学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而言,全球聚变能源技术创新持续提速,但是目前仍处于实验堆工程验证阶段,与实现商业化还有很大距离。
我国高度重视核聚变技术创新,目前在技术研发水平总体上已位居国际第一方阵,与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等相比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处于总体领先水平。董秀成以“中国环流三号”为例介绍,该装置实现1.17亿摄氏度离子温度和1.6亿摄氏度电子温度,多项核心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彰显了我国在高温超导磁体、等离子体控制等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尽管进展显著,聚变能商业化仍面临三大国际公认难题:等离子体稳态燃烧控制、耐高能中子辐照材料研发、氚燃料自持循环。董秀成认为,对于中国来说,攻克这些难点,需要充分发挥我国核工业完整体系作用和丰富的核工程经验优势,加强企业、研究院所、高校协同创新,共同推进相关技术攻关;同时利用好现有大科学装置(如EAST“人造太阳”、HL-3等),打造国际先进的聚变堆芯级等离子体实验研究平台,积累高参数运行经验。
核聚变能源原理是两个轻核在超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结合形成一个重核,并释放出大量能量。与核裂变相比,核聚变具有能量密度大、原料资源丰富、低放射性污染、安全性好等优势。目前,实现聚变的技术路线主要有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条,中国聚变公司采用的是磁约束技术路线,且聚焦于近年来兴起的采用高温超导材料的紧凑型磁约束聚变。高温超导材料具有高临界温度、高临界磁场、高载流能力等特性,可将聚变堆的体积缩小到传统聚变堆的几十分之一,有望大幅加快聚变能源的商用进程。
近年来,全球核聚变创业和投资显著提速。此次中国聚变公司的成立,无疑为全球核聚变技术的工程化突破及商业化探索注入了强大动力。
根据公告,中国聚变公司由七位股东以1.0019元/注册资本的价格出资约114.92亿元,认购新增注册资本约114.69亿元。七位股东分别为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聚变”)、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浙能电力(5.190, -0.05, -0.95%)、四川重科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其中,中核集团作为控股股东(持股50.35%),在技术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依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及“中国环流三号”装置,积累了深厚的磁约束托卡马克技术。中核集团自主研发并成功应用多型国际一流的聚变研发核心装备(如:自主研制的高功率微波回旋管最高注入功率达2.5MW,建成2套单条束线最大功率达7兆瓦的高功率中性束注入加热系统等),此外,还掌握了稳定获得电子内部输运垒的控制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部分技术入选国际学术组织联合实验课题,并且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中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昆仑资本此前已投资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该公司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承担我国磁约束核聚变唯一成果转化平台角色。此次,昆仑资本通过投资布局进一步对聚变能源技术研发产生助力。
上海聚变投资方涵盖上海国资委、财政局、闵行国资委,以及能源设备企业上海电气(7.910, -0.09, -1.12%)和能源企业申能集团。上海电气能够提供聚变装置所需的真空室、偏滤器等关键部件技术支持,申能集团在能源应用场景方面拥有丰富经验,能够从应用端反馈需求,促进技术的优化与迭代,且整合上海地区的科研资源与产业力量,为聚变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区域协同技术创新环境。
中国核电作为中核集团旗下核电运营平台,拥有丰富的核电运营经验和大型能源项目管理能力。中国核电能能够在未来聚变电站运营,如电力传输、变电站运维管理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投资基金,引导资金投入到符合国家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研发项目中,促使聚变能源技术朝着绿色、可持续、符合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方向发展。
浙能电力此前参与了秦山、三门等核电项目,在核电领域有一定技术和运营经验。在聚变能源技术发展中,浙能电力能够在区域能源供应体系融合、地方能源技术配套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川重科聚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四川国资出资,在推动中国聚变能源发展中发挥着资金支持与资源整合的作用。
在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核聚变的潜力被寄予厚望。一旦实现商业化,核聚变将引发全球能源体系的革命性变革,彻底改变人类能源文明。据国际能源署预测,若2050年实现聚变能发电,全球每年可减少8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关闭2000座煤电厂。
不过,董秀成坦言,目前业内对商业化实现时间尚未达成共识,科学家还无法给出确切答案。但从世界主要经济体高度重视核聚变能技术创新来看,科学家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有信心,对商业化应用存在乐观预期。只是即便技术出现重大突破,也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示范工程,离真正意义的商业化至少还需要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