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2025车网互动与信息通信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江苏无锡成功召开

2025-07-31 18:59:12 中国能源网
7月25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5车网互动与信息通信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江苏无锡成功召开。会议通过现场参观、专题报告、专家研讨等形式,围绕车网互动政策支持路径、技术标准体系、商业化破局方案、数据平台建设、全要素场站协同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推动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开篇:凝聚各方智慧,绘制发展蓝图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能源研究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向荣主持会议。特邀嘉宾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三级顾问唐文升,中国能源研究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海林,国网江苏电力无锡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顾志强等专家出席会议。与会专家聚焦车网互动在能源转型中的价值及其与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针对政策环境和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研讨。重点探讨了攻克技术堵点、强化交叉领域研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以及推动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赋能等关键议题。专家们强调,车网互动的核心是以能量互动为目的、信息互动为手段的双向协同模式,通过产学研协同合作,共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学术研讨:车网互动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场景的多维探索
宏观视角--政策引领与产业协同
专家观点 |“1亿辆电动车=50亿度移动储能!中国最大的'充电宝‘不在电站,而在马路上。”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黄学良
 
黄学良教授作了题为《协同推进车网互动技术发展》的报告,系统性地提出了车网互动(V2G)的理论框架与协同演进路径,建立了包含“无序→区域自治→多类型需求响应→主动调控→智能双向充放电”五阶段的技术演进体系,重点分享了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潜力定量评估(2030年等效储能容量预测可达数十亿千瓦时级)、支撑车网互动的七项关键技术以及多层次互动技术架构。
 
黄学良强调,当前车网互动发展成效尚未达预期的根源在于多方协同不足:客观上,前期电动汽车规模总量和参与互动比例不足;收益上,各方受益有限,缺乏成本分摊与收益共享机制;技术上,存在“四个不适应”(车桩网终端、通信、信息交互、二次系统);市场上,电价机制、市场准入机制尚不成熟。他建议采取分阶段推进、场景化施策、强化政策标准引导以及营造有利生态的协同发展路径,以实现车网互动的巨大潜力。
 
专家观点 |“V2G商用很可能成为中国下一个引领全球的'Deepseek'级别的现象级事件。”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李立理
 
李立理研究员在《V2G的规模化商用破局路径与前景展望》报告中指出,V2G技术已具备生产力条件,双向模块成本趋近单向模块,电池寿命可覆盖整车使用周期。他强调当前关键在于突破商业闭环瓶颈,建议以“私人V2G为主+园区V2G协同”为短期破局路径,通过补贴、电价、质保、并网四方面政策调整激活市场。
 
李立理预测,随着国家试点推进和无人驾驶技术发展,V2G将分两阶段爆发:2027年实现百万级常态化放电车辆销售,2030年突破千万级规模。他指出,需通过“车-桩-网”智能生态构建实现技术贯通与场景落地,建议将V2G打造为中国低碳转型的国际化新王牌。
 
中观视角--关键技术与系统建设
 
专家观点 |“车网互动是电动汽车与电网的’物理'与'信息'、'商业‘与'技术’有机结合的生态系统。”
 
 
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能源服务中心总监方向亮
 
方向亮总监在《面向智能与安全的车网互动系统建设与实践思考》报告中,系统分析了车网互动的战略意义及国家政策导向,明确电动汽车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作为保供“战略预备队”、能源转型“搬运工”、调峰调频“平衡器”的三重角色。着重介绍了车网公司依托智慧车联网平台构建业务架构与技术体系,形成“一个平台 + N 类负荷 + M 类服务”的互动模式,并列举了多省市落地的应用案例及调节成效。
 
方向亮指出当前车网互动的核心瓶颈在于跨主体协同机制缺失,集中体现为数据流通壁垒和调控技术短板。通过研发分层分级智能调控体系,已实证实现百万千瓦级负荷精准调控,累计消纳新能源电量数千万千瓦时。他强调未来破局关键需攻克两大路径:一是加速制定车网互动国家标准,二是构建多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以激活全产业链协同动能。
 
专家观点 |“电动汽车如何”反哺“电网?大数据揭秘深圳车网互动新模式”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电力科学研究院博士钟隽
 
钟隽博士作了题为《多要素大数据驱动的车网融合-供需互动服务平台探索与实践》报告。报告指出,深圳地区充电桩密度虽高,但平均利用率不足8%,且高比例充电负荷与实际用电量存在不匹配,根源在于车网互动缺乏有效信息交互。为破解这一难题,提出基于南方能源行业可信数据空间的解决方案,该平台通过整合国家、行业及地方多源数据,打破传统信息壁垒,构建高效车网互动生态系统,有效缓解电网运行压力。
 
钟隽强调,平台建设吸取了过度依赖数据、隐私侵蚀、脱离需求等教训,将用户需求、数据隐私和平台性能置于核心。平台通过资源配置、供需互动、数据融合三大子系统,实现电网规划优化和运行支撑。数据安全依托可信数据空间保障,最终有望实现车网互动“可观、可控、可测”,显著提升效率,实现多方共赢。
 
专家观点 |“电动汽车超过80%的时间处于停驶状态,可作为低边际成本储能设备。”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总监袁晓冬
 
袁晓冬总监在题为《“源荷储网”全要素场站车网互动实践》的报告中,深入剖析了新型电力系统中经济-安全-环境的“矛盾三角”及“四高”特征(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化、高比例参与主体、高概率极端天气)导致的电网调节难题,提出以车网互动为突破口的分布式资源协同路径。系统构建了“技术-模式-实践”融合框架,重点阐述了车网互动设备改造方案、聚合控制核心技术、商业运营创新机制,并以无锡e-PARK实证平台为例,详述了国内最大规模V2G放电测试、多层级资源协同调控等实践成果,为车网互动提供了全要素验证范本。
 
袁晓冬强调破除当前发展瓶颈需聚焦两大关键:技术层面根源在于车桩通信标准缺位与涉网安全体系不完善,建议加快制定V2G国家标准并建立配套检测认证体系;商业模式核心在于用户行为转化困难,主张借鉴互联网“身份价值重构”逻辑,通过即时反馈循环与低摩擦场景设计提升参与意愿。
 
微观视角--场景落地与优化路径
 
专家观点 |“新能源汽车充电行为数据是挖掘车网互动潜力的金矿。”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刘鹏
 
刘鹏副教授作了题为《数据驱动的新能源汽车车网互动潜力与协同控制技术》的报告,针对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对电网安全运行带来的挑战及车网互动价值挖掘问题,提出基于车-桩-网大数据融合的理论框架与多维度柔性评估方法,建立了覆盖充电行为规律分析、用户分类画像、互动潜力量化及协同策略优化的完整技术体系。重点分享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时空分布规律、差异化互动潜力评估以及充电引导与协同控制策略三方面核心内容。
 
刘鹏强调慢充桩是车网互动的关键载体(占比近80%),认为用户充电行为模式与心理预期(如里程焦虑)是影响参与度的根源。其核心路径在于构建“无感化协同控制” :通过轨迹-功率双特征聚合实现“去哪充”的智能引导,利用延时充电、降功率充电及分时电价策略动态优化“怎么充”。他特别指出分时电价激励智能充电效果最佳(1%负荷转移仅需约5%用户参与),并倡导建立车-桩-网信息互认机制以释放高灵活性用户潜力,最终推动能源与交通融合共塑智慧绿色新未来。
 
专家观点 |“车网互动平台是连接海量充电资源与电力市场的数字桥梁。”
 
 
朗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咨询业务部高级咨询专家郭鸿福
 
郭鸿福专家在《充电负荷预测与车网互动平台建设实践》报告中,详细介绍了通过“预测-聚合-交易”技术闭环解决车网互动规模化难题的策略。他指出,公司自主研发的时序预训练大模型能够实现冷启动省份两周内快速部署,首创“省-地-站-桩”四级SAAS架构则支持换电站实现3至7秒级的精准调频响应。
 
郭鸿福表示,当充电桩利用率提升到15%时,运营商的边际收益即可覆盖V2G(车辆到电网)改造成本,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模式。这一系列措施为推动车网互动的实际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会议总结:
 
与会专家围绕车网互动的发展路径展开深入交流,达成以下共识:基础层面,电动汽车规模化普及、用户充电行为规律化及V2G技术成熟,为电网调峰调频提供了现实支撑;路径层面,需构建“源-网-荷-储”协同生态,依托多主体联动,通过数据共享、试点验证与商业模式创新,破解电能消纳与安全互动等系统性难题;目标层面,在国家“双碳”目标驱动下,政策支持与试点经验积累将加速车网互动迈向实质性突破,为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抢抓战略机遇,依托电网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加快攻克V2G关键技术瓶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进车网互动发展,确保在V2X广阔赛道中不落人后,持续引领全球产业变革,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未来。

 
“车网互动,信通行动--车网互动与信息通信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圆满落幕。与会领导、专家一致评价,本次会议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回应行业关切,对问题和趋势的研判发人深省,提供的数据分析翔实、方法实践具有实操性,体现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阶段性成果。会议成果为车网互动技术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也为行业政策制定和标准建设注入了新动能。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车网互动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引擎。

 
本次会议由IEEE PES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委员会(中国)、EPTC 电力信息通信专家工作委员会提供协办支持,国网江苏电力有限公司无锡供电分公司、中能国研(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朗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参会人员涵盖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代表。通过开展多方协作与实施资源整合,为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