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全国总工会迎来百年华诞的历史坐标下,这座深植鲁西南的智能矿山,以一场场“沾泥土、带煤香、冒热气”的思政实践,探索出新时代产业工人思想引领的“矿山样本”。其创新探索的背后,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生动践行,更是工会组织服务职工、凝聚人心的鲜活注脚。
扎根矿山的移动思政课堂
“压力值波动超0.5兆帕,得查油箱、溢流阀!设备如人,细处功夫不能省。”运搬工区班前会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张矿军说着“咱手里的技术要过硬,肩上的责任更得扛牢,就像当年安源路矿工人为了工友们的权益敢拼敢闯那样。”这场仅10分钟的班前小课堂上,他在传授技术要点时巧妙融入思政教育,让百年前的担当精神与如今智慧矿山的机器轰鸣,在不足40平方米的空间里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不同于传统思政课的“固定剧本”,鲍店煤矿的思政课堂是“移动的”。它可能在井口候罐大厅变身“安全舞台”,职工演唱的《平安的日子阳光灿烂》混着酸梅汤的甜香飘进耳朵;可能在兖矿能源最大的职工书屋——泰和书院化作“故事分享会”,劳模工匠与工友们围坐探讨“怎么干、为谁干”;也可能跟着“惠工服务小分队”的脚步,把防暑药品、安全顺口溜和即兴编排的三句半,送到区队、班组和岗点。
这种“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是课堂”的理念,让思政教育真正“活”了起来。今年上半年,这样的“移动课堂”已开展72场,覆盖3000余名职工。机电工区职工冯超感慨:“以前觉得思政课像‘隔层皮’,现在才明白,它就藏在我们的安全帽里、饭盒旁、班前会的小课堂里。”
劳模工匠双轨育人
“今天我与通防工区‘签约’了!”山东能源劳动模范辛程手里攥着一本《高技能人才攻关服务手册》,这本既是技术服务清单、更是“思政任务书”的手册,记录着他从瓦斯检查技术传承到职工情绪疏导、从带徒传技到工运历史解读的多重职责。
作为曾获第十六届“陕煤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瓦斯检查工比武一等奖的技术大拿,辛程将岗位“望闻问切”工作法编成教材融入课堂,“查隐患就像中医把脉,望的是瓦斯浓度曲线,闻的是巷道空气变化,问的是工友操作细节,切的是数据背后的风险。”在智能化通风系统调试现场,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抽象的理论化作触手可及的实操体验。
为破解“谁来讲、讲什么”的核心命题,鲍店煤矿工会创新构建“名师名家名匠”师资库,既有全国劳模、技术状元,也有扎根一线30年的老工人;既涵盖党的创新理论专家,也纳入能讲清“智能开采怎么改变生活”的技术骨干。他们共同打磨出系列精品课程——从“百年工运里的矿工身影”到“新时代矿山的安全哲学”,从“爷爷的矿灯与我的VR眼镜”到“工会维权那些事儿”,用职工的语言讲职工的事,推动理论从“文件纸”转化为“身边事”。
更具突破性的是“按需配餐”机制。基层区队可以“点单”。综掘一区需要“最前沿的智能设备操作技巧”,机电工区提出“劳模精神与技术创新”需求,工会便精准派单对应领域导师“上菜”。这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让思政课参与率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教育供给”与“职工需求”的同频共振。
“艺术+AI”激活思政流量密码
“皮带跑偏伤腿脚,及时调整最重要!”井口候罐大厅的长凳上,职工自编的安全顺口溜逗得众人捧腹,歌曲《安全第一》的旋律刚落,防暑药品已递到下井职工手中。这不是普通的送清凉活动,而是鲍店煤矿“文艺大思政课”的日常——用职工最熟悉的艺术形式,把安全规程、劳模故事、工会职能转化为“听得懂、传得开、忘不掉”的文化符号。
当传统曲艺遇上时代命题,更碰撞出惊艳火花。而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则为思政课插上了“翅膀”。AI数字人“小惠”用年轻的声音在各区队讲述百年工运史,2分钟短视频附带的“锦囊”二维码直通工会各类服务内容。“码上办”“数智鲍店”等平台开课36期,从线下“面对面”到线上“屏对屏”,从“独角戏”到“大合唱”,思政课实现了“高频次、大容量、广覆盖”的传播裂变。
与此同时,鲍店煤矿工会不断拓展线下教育半径,立足职工书屋、儒家学堂、双创基地等工会“大学校”阵地,开发特色课程,开展情景化、沉浸式实践活动。近日,这份育人答卷正延伸出更丰盈的维度——泰和书院的樱花树下,“阅读经典好书 争当时代工匠”主题活动即将开启,同步启动主题讲书人大赛,并发起“职工阅读赋能计划”,通过云端共读、匠师领航、破壁沙龙三维阅读生态,引领全矿职工“共赴书香之约,阅见劳动之美”。
从千米井下到职工书屋,从传统课堂到数字空间,鲍店煤矿的“爆款大思政课”,本质上是新时代工会组织坚持“以职工为中心”工作导向的生动实践。它用“沾泥土”的温度厚植思想根基,用“带煤香”的深度回应现实关切,用“冒热气”的效度凝聚奋进力量,为新时代产业工人思想引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矿山经验”。正如矿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所言:“思政课只有扎根矿山沃土、融入职工生活,才能真正入脑入心,激发起产业工人建功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文/图:鲍店煤矿工会 张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