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一根钢线能承受53吨拉力,相当于吊起30辆小轿车重量;
一滴铝水刚生产出来,仅需10分钟就能到达下游企业;
一辆氢能重卡同样能拉3万多斤货物,但每年可增收1.2万元。
三个场景,可以看见六盘水产业体系的坚实根基与实践路径——有产品、有集群、有能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具有六盘水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一根钢丝,看传统产业蜕变跃升
直径5毫米,抗拉强度2400兆帕……六盘水高新区贵州水钢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套为钢丝换“锌衣”的黄色金属拉丝机引人注目。
“该拉丝机内含多项技术突破,可将直径18毫米的钢丝经12道拉拔细化至5毫米,并将其抗拉强度从1200兆帕提升至2400兆帕,属国内首创。”该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安明清介绍,产品经镀锌和热处理后,耐腐蚀性和使用年限也大幅增强。
72A帘线钢,每平方毫米承受360公斤……首钢水钢集团实验室里,一个新产品技术的攻关,填补了贵州在轮胎钢帘线领域的技术、产品和产业空白。
“帘线钢作为橡胶骨架材料中生产难度极高的金属制品,需将5.5毫米盘条拉拔成0.15毫米的钢丝,对炼钢和轧钢工艺控制要求极为严格。”首钢水钢技术中心产品研发室研究员朱贤益说,目前该产品已实现批量生产,并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从粗到细,“钢丝上的转型”折射出六盘水传统工业的蜕变路径——老树发新芽,新树扎深根。
一直以来,六盘水始终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矿”上做文章,在“精”上下功夫,让煤、电、钢、材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新树扎深根”。
从一滴铝水,看产业集群茁壮成长
一滴铝水最快多久能“变身”为终端产品?
步入水城经济开发区铝及铝加工产业园,答案震撼而清晰——当天。
在这里,装载着960摄氏度铝液的运输车从双元铝业车间径直驶向园区中游企业,实现了从原料到半成品的“无缝接力”。这一高效流程不仅每吨节约运输成本300元,更催生了汽车轮毂、铝线杆等20余种终端产品,如今铝液在园区内的就地转化率已达100%。
“双元铝业能够24小时不间断供应铝水,有力保障了我们的生产节奏。”贵州莹月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显平感慨道,铝水不再需要重熔,既节能降耗,又提升品质,真正实现了“铝不离园、料不过夜”。
聚链成群,抱团发展。园区依托“链主”双元铝业,加速铝产业链聚合,现已集聚铝及铝加工企业50余家,产品覆盖建筑型材、工业型材、智能炊具等高附加值领域,产业链条如毛细血管般延伸交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上半年,六盘水能矿装备制造和铝及铝加工两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表现尤为亮眼,产值分别增长23.4%和37.9%,铝产业正在凉都大地上绘制出一幅火热的增长图景。
从一阵“氢”风,看新兴产业“能”动未来
乌蒙山深处,一辆满载3万多斤货物的氢能重卡呼啸而过,驾驶室里却几乎听不见轰鸣声,驾驶员李介林轻握方向盘笑道:“‘氢’车上路,劲儿足又安静!”
昔日煤尘飞扬的六盘水,如今正被一抹“氢”新色彩悄然改写产业版图。
2021年,贵州首个制氢工厂、首座加氢站、首辆氢能公交车在六盘水诞生;2024年,“氢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六盘水被纳入全省氢能产业核心轴;2025年,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头在六盘水投入运行,填补了西南地区氢能铁路货运交通空白。
“一块煤能干什么?”六盘水的答案愈发清晰——以“煤—焦—氢”综合利用为支点,推动煤炭从燃料向原料、材料跃升。
锚定氢能产业赛道、积极融入成渝“氢走廊”、将氢能作为煤化工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向……这座老工业城市以“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的智慧,再一次跳出资源陷阱,跑出绿色长线。
氢能产业生态体系的成型,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发展哲学的转变,六盘水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产值”,正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发展动能。目前,六盘水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1家,其中86家获评“专精特新”企业,已形成从煤炭开采到高端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因势而谋,应势而生。从煤海到氢源,六盘水的转型之路,既是一场能源革命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曲传统工业城市“推陈致新、与日俱新”的奋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