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核电
  • “未来能源”离我们还有多远?徐国盛:“可控核聚变”预计在2045年—2050年实现商业化

“未来能源”离我们还有多远?徐国盛:“可控核聚变”预计在2045年—2050年实现商业化

2025-10-15 16:37:58 四川在线   作者: 记者 高杲 摄影 李强  
10月14日,“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2次部长级会议暨第30届聚变能国际大会开幕式在四川成都举行。会议间隙,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国盛就核聚变装置进展、未来应用前景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终极能源”,其原理是模拟太阳内部反应,通过氘、氚等轻元素聚变稳定释放能量。与核裂变相比,核聚变不仅可以稳定地提供大规模的能源,其生成物也安全清洁。
 
这一未来能源离我们还有多远?徐国盛说,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可控核聚变,目前正处于从物理研究逐渐走向工程化的阶段,预计2045年到2050年实现核聚变的商业化。
 
托卡马克装置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重要方向之一。徐国盛介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设计建造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简称“EAST”),已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定运行上千秒,标志着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简称BEST)计划在2028年左右运行,将推动核聚变从实验室研究向工程应用跨越。此外,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简称CFEDR)正在开展工程设计,将于2030年开始建造,将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
 
“可控核聚变应用前景广泛。”徐国盛说,除了和风电、太阳能等结合,形成稳定的电力输送体系,实现人类清洁能源梦想,可控核聚变中的超导、电源、材料、低温制冷等技术,也将应用在交通、医疗、航天等领域。
 
四川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有着新一代人造太阳之称的“中国环流三号”正是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制。徐国盛说,未来,将和四川等地携手合作,共同推进聚变能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核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