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节能低碳
  • 环境保护
  •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5》研究提示:关注空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建立健康导向的精准防控体系

《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5》研究提示:关注空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建立健康导向的精准防控体系

2025-10-24 19:19:19 中国能源网
10月24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标准引领 健康驱动”为主题的2025中国蓝天观察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在现场作题为《以健康保护为目标的清洁空气政策及环境风险管理》的主旨报告,并代表研究团队分享最新成果报告《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5:关注空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
 
“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需求。自2013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清洁空气行动,推动空气质量得到空前改善,由此带来十分可观的健康收益。而当前,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的结构性转变,也给我们的治理政策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从以‘浓度达标’为核心,转向以‘健康效益最大化’为核心。因此,建立健康导向的精准防控体系是未来治理的必然方向。”朱彤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朱彤
 
上述报告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支持北京大学空气-气候-健康(AiR-Climate-Health, ARCH)研究团队编制,这是双方持续开展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研究并发布的第三期报告。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代理中国区总监万薇介绍,2023年和2024年发布的两期报告,更关注长期暴露的改善情况及其带来的健康收益,本期则是将研究视角拓展至短期暴露及其健康影响。科学认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对于既往政策评估和未来治理规划至关重要,系列研究持续追踪这一进程,通过定量评估为不同阶段的行动计划进展与成效分析提供科学支撑,并作为关键证据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在空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经验与成效。
 
首次扩至由短期高浓度暴露引发的急性健康风险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贯穿生命全程,空气污染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大环境风险因素。近十余年间,我国相继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健康”一直是贯穿清洁空气行动的核心议题。正在实施的第三个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此前的研究评估显示,PM2.5浓度的显著改善,大幅减少了人群的预期寿命损失。在第三阶段行动计划收官以及迈向“十五五”的关键阶段,2025年度报告首次将评估视角从长期慢性健康风险,拓展至由短期高浓度暴露引发的急性健康风险,系统量化短期高浓度暴露引发的急性负担,并与长期暴露的健康影响进行对比,以期为空气污染精准防控和健康风险精细化管理提供关键科学视角,助力清洁空气行动策略转向健康风险管理导向的新阶段。
 
对此,报告基于2013-2024年全国网格化空气污染与人口数据,采用疾病负担评估方法系统测算相关死亡人数的变化,并从时间、空间、人群等多个维度揭示了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和短期暴露改善对公共健康的影响。
 
“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浓度,也与暴露时间相关,可分为短期暴露和长期暴露。因此我们的研究同时评估了PM2.5和O3的长期和短期暴露健康风险,突显了两种污染物的结构性差异。”朱彤进一步解释称,PM2.5长期暴露被认为具有慢性健康效应,是导致全球和区域疾病负担的首要污染物之一,我国PM2.5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持续深入的清洁空气行动从根本上减轻了人群面临的普遍性慢性健康威胁。然而,在浓度整体下降的背景下,PM2.5暴露健康风险呈现出新特征--其健康影响更多地与少数极端污染事件相关,而O3短期急性风险增幅显著,也不容忽视。  
 
PM2.5健康风险结构转变,O3短期急性风险增幅显著 
 
围绕我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以及空气污染暴露的风险变化、区域差异等重点方向,报告评估测算结果显示:PM2.5健康风险结构转变,慢性负担持续下降,但短期急性风险日趋集中;O3短期急性风险增幅显著,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和城市型特征。此外,健康风险分布存在明显区域与人群差异,精准防控是提升效益的关键。
 
研究发现, PM2.5短期暴露的健康效应集中化趋势增强。2024年,全年浓度最高的前5%污染日所导致的急性死亡负担,占全年短期暴露总负担的比例已升至18.3%,较2013年的10.4%有显著提升,而且在空气质量较优的东南沿海省份尤为突出, 呈现“占比上升与人口聚集叠加”的特征。这表明,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多发的背景下,应对短期、高强度的污染事件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与PM2.5暴露相关健康负担下降形成对比的是,O3长期与短期暴露水平整体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短期急性健康风险正快速上升。且O3污染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和城市型特征,其健康负担高度集中在夏季,对公共健康构成的结构性威胁日益凸显。全国多个地区全年约90%的O3急性健康负担,仅来源于约5%的极端高浓度天数。O3的急性风险在时间分布上极度集中,该特征意味着,针对少数关键污染日实施精准干预,便可以极高的成本效益规避大部分健康风险。 
 
另据研究发现,空气污染的健康改善效益在全国范围内并非均等分布。从空间上看,山东、河南、江苏等传统人口大省和重点污染区域,尽管改善幅度显著,但当前的绝对疾病负担依然位居全国前列;O3暴露负担在华北、华东等地区相较2013年仍有上升,提示区域治理重点需动态调整。从人群分布看,短期暴露的城乡差距较为突出,老年人、已有心肺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对此更为敏感。这些差异要求,未来的治理策略需基于信息化手段实现对脆弱人群的精准防护,从而最大化健康收益的边际效应。
 
健康优先是空气质量改善健康效益最大化的关键
 
综合上述研究来看,PM2.5暴露风险正稳步下降,但其仍是我国当前空气污染相关死亡负担的主要污染物,且长期暴露的影响远大于短期暴露;O3健康风险近期有所缓解,但短期暴露在未来空气污染健康风险中潜在的重要性,应在防控与预警中予以重点关注。由此提示,未来清洁空气行动应继续以改善PM2.5为核心,并关注O3暴露的结构性风险,兼顾两类污染物的特点。同时,PM2.5与O3短期暴露在时间趋势与空间分布上呈现差异,综合健康影响所呈现的明显区域差异,进一步体现差异化治理策略的重要性。考虑到两者均凸显空气污染预警在减少短期健康损害方面的关键作用,尤其应针对东南沿海人口稠密地区的极端污染天开展精准预警,以实现健康收益最大化。
 
值得关注的是,以健康为目标与核心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从而全面实施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现已逐渐成为多方共识。这不仅有助于统筹协调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多种防治措施,实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还有助于维护健康这一人类最大的福祉,进而推动实现环境-健康-经济的多赢目标。上述研究正是以科学参考为此提供支撑,其揭示的风险集中化特征表明,建立分季节、分污染物的国家级急性健康风险预警体系刻不容缓。例如,在冷季重点防控PM2.5急性暴露,在暖季重点防控O3急性暴露,能够以最小社会成本锁定最大健康收益。
 
“未来应进一步强化精准防控、高浓度天数预警及差异化干预措施,以实现空气污染改善的全面健康效益最大化。建立季节性预警机制、推动健康效益导向的评估体系、强化PM2.5与O3协同控制,将成为下一阶段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管理的重点。”朱彤强调,从“浓度达标”转向“健康优先”,这是实现空气质量改善健康效益最大化的关键路径。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