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2025能源绿色低碳与电碳耦合技术创新大会在广州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专委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电碳耦合技术专委会、中国能源研究会氢能专委会、南方电网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综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南沙区新能源产业联合会承办,南方电网新能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电网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广东宏业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顺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珠海市同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广东省能源协会、广东省电机工程学会、广东省电力行业协会、中国能源研究会标准工作委员会电碳耦合与低碳绿色工作组、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广东艾博电力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网、北极星电力网、新能源网支持。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国家能源局电力司行业处处长孙鹤,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一级巡视员潘军,广东省能源局省管干部、一级调研员赖勇,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陈允鹏,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郭智,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总经济师陈晔,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欧盟科学院院士孙金华,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国家能源局湖南监管办原专员银车来,国家能源局贵州监管办一级调研员处长罗江丽,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勉荣,南方电网产业发展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良栋,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宝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张大勇,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副总经理张怀晟,南方电网综合能源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黄兴仓,大唐集团广东分公司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姚健,中国华电集团广东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郑修国,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院长唐文虎等领导出席会议。
大会分为一个主会场和三个分会场,主会场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郭智、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陈允鹏主持,下午三个分会场分别由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勉荣,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专委会副秘书长、原广州供电局氢能源研究中心负责人杨波,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专委会、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王进主持。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国家能源局电力司行业处处长孙鹤、广东省能源局省管干部、一级调研员赖勇、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总经济师陈晔分别对大会进行开幕致辞。
史玉波在致辞中指出,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百年变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我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正加快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安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主题。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及系列政策支撑下,我国在绿电交易、储能优化、氢能利用等关键领域持续突破,新能源装机与清洁化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能源安全与碳减排双重压力、核心技术卡脖子等挑战。围绕大会“聚焦双碳目标,助力绿色发展”主题,他提出四点建议:坚持创新驱动突破核心技术、加快标准建设打通能碳数据壁垒、深化产学研用促进成果落地、拓宽国际视野深化全球能源合作。他呼吁各界以大会为契机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推动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孙鹤表示,近年来,我国深入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出台多项举措提升电力系统清洁能源接纳配置能力,已取得初步成效。他分享三点思考:一是坚持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能源及电力规划,通过重大任务与项目支撑碳达峰目标;二是坚持系统推进,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核心载体,提升对高比例新能源的适配性,支撑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以电碳协同、煤电清洁转型等技术攻关为抓手,强化能源转型技术保障。他强调,能源是“双碳”主力军、电力是主战场,期待与行业各界凝聚共识、共谋发展,为能源电力绿色转型贡献更大力量。
赖勇表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锚定 “双碳” 目标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装机已突破 1.2 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核电、海上风电等多项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一,新能源产业集群营收连续三年领跑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展望未来,广东将聚焦三大方向持续发力:一是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攻关海上风电、新型储能等关键技术;二是布局能源产业新赛道,培育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圈;三是强化数字赋能,推进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建设,完善碳管理数字体系。
陈晔表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南方电网公司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全局,坚持数字引领,完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清洁能源利用率持续提升;坚持绿色引领,推动南方区域非化石能源装机与发电量占比再创新高,新能源成为第一大电源;坚持电碳协同,建立电碳统一数据库,研发首套电碳协同系统,创新内部碳交易机制,筹建电碳服务公司,拓展电碳资源配置平台功能。他期待与会嘉宾深入交流、建言献策,共同为绿色低碳与电碳耦合技术创新、“双碳” 目标实现贡献智慧力量。
在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陈允鹏主持,中国工程院饶宏、彭苏萍院士、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孙金华等院士和专家围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氢能及泛氢技术产业应用、储能技术创新与安全防控、长时储能路径探索等议题开展交流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与挑战”展开深度分享。他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共同挑战,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净零排放成为国际共识,中国积极践行“双碳”目标,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成效显著,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与自主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已逐步成长为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力量。饶宏强调,新型电力系统正经历历史性变革:一方面,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推动系统从传统“同步机主导”向“同步机与变流器协同”转变,电力电子化特征日益凸显,储能、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成为关键调节支撑;另一方面,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也带来系统稳定性、传统理论适配性等新挑战,亟需构建适配的新型电力系统理论体系,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强化在线分析与实时决策能力,充分发挥电力电子设备的主动支撑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围绕“氢能破局之路:泛氢技术与产业实践”展开深度阐述。他指出,当前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入关键阶段,氢能及绿氨、绿色甲醇等“泛氢”能源已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核心方向,既是破解传统能源高碳困境的重要路径,也是保障能源安全、重塑国际能源格局的关键抓手。彭苏萍强调,我国氢能产业已从试点探索迈向有序破局阶段,在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及政策体系构建上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了覆盖“制、储、输、用”的全产业链初步布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孙金华聚焦“守住安全底线、促进能源绿色发展”,深入剖析电化学储能安全技术的创新方向与未来路径。他指出,在“双碳”目标推动下,电化学储能作为平抑新能源波动性、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但火灾事故仍是制约产业高质量推进的核心瓶颈,国内外多起储能电站安全事件,凸显建立全链条安全保障体系的迫切性。孙金华建议,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将人工智能融入电池设计与安全防控,研发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高安全储能技术,并加快极早期故障诊断技术的工程落地;同时完善安全标准体系,构建基于物联网与云数据的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防控”的转变,为电化学储能产业筑牢安全屏障,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稳致远。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能源转型:低碳甲醇与绿氨——长时储能技术”展开深度分享,提出适配能源转型需求的长时储能新路径。他指出,当前新能源大规模发展面临波动性、间歇性挑战,传统电池储能受限于稀缺资源依赖,氢能则存在储运成本高、安全隐患大等瓶颈,而低碳甲醇与绿氨作为氢的优质液体载体,是破解长时储能难题、推动能源系统转型的关键方向。
在成果发布环节,广东宏业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与深圳市中天碧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碳管理全价值链解决方案。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重磅推出电碳计量监测装置与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平台两大核心产品,为电气装备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下午的三个分会场聚焦细分领域深度研讨、精准破题:在“电碳耦合技术创新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电碳协同核算体系构建、跨领域技术融合创新等议题展开交流;“氢能产业科技创新研讨会”聚焦氢能全链条技术突破、绿氨绿甲醇等泛氢能源应用场景拓展内容,分享产学研用融合实践经验;“新一代火电减碳技术创新研讨会”重点探讨煤电技术系统创新服务新能源消纳等议题,为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升级提供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
本次大会以“聚焦双碳目标 助力绿色发展”为主题,汇聚政府主管部门、院士专家、能源企业、科研院校等各界力量,构建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高端交流平台。大会既立足国家 “双碳” 战略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要求,明确了规划引领、系统推进、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又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泛氢技术、储能安全、长时储能、煤电深调、熔盐储热、虚拟电厂等关键领域,分享了前沿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更通过多项碳管理解决方案、电碳计量监测装备的发布,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落地、可推广的实操路径。作为能源领域的年度盛会,大会不仅凝聚了行业共识、破解了发展难题,更搭建了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桥梁,为 “十五五” 时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未来,大会所凝聚的智慧与共识,将持续推动能源电力行业突破核心技术、完善产业生态、深化协同合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支撑,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兼具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的实践方案。
点击链接查看大会更多精彩瞬间:https://live.photoplus.cn/live/pc/48986976/#/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