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网讯】自今年5月3日以来,煤炭价格一路走跌,从787元/吨(5500大卡动力煤)的价格跌至7月19日的630/吨,而这并不是谷底。囿于个人知识和能力所限,下面就煤炭港口积压、进口煤情况和国内的煤化工市场近期动态稍作分析。
煤炭压港 煤价连跌
秦皇岛港作为国内最大北煤南运的动力煤港口,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的煤炭都经由此转运,因而成为中国煤炭市场的风向标。然而6月份946万吨的煤炭积压,让设计堆存能力为1018万吨的风向标不堪重负。并且一直到7月份,秦皇岛港的积压煤炭仍持续在高位,极大影响着港口的正常运转。大量的煤炭积压,在给经销商带来额外支出的同时,也给港口带来了安全隐患。
而港口煤炭积压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煤炭价格迅速下跌,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也随之一路下滑,连创指数创建以来的新低。由于双轨制的存在,占据秦皇岛每日出港80%以上的重点合同煤,暂时无忧。而秦皇岛港有一半是市场煤,多数是私营煤老板,严重的压港导致他们恐慌性地开始割肉般抛售。而这种情况不独属秦皇岛,天津港、曹妃甸港同样处于煤炭压港的恶梦中。
7月11日环渤海地区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报收652元/吨,而同期7月13日当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指数为87.73美元/吨,按7月13日当天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6.3247来折算,约为554.8元/吨,远低于国内。持续的“买方市场”在导致煤价连跌的同时,也使得煤企盈利增幅跳水。1~5月山西煤炭行业利润约为400.8亿元,同比增长3.2%,但增幅已经大大降低,比上年同期回落33.6个百分点。市场的颓势使煤企纷纷裁员降薪以度难关。中煤能源4月降薪10%,5月再次降薪10%;山西焦煤则变相降薪,集团核发工资的100%变成其中30%由各煤矿自担。而消息称永煤集团、义马集团、河南煤化等可能跟进降薪行列。煤炭市场的萧条,已经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除去上面这些,由于煤炭堆积,大秦铁路运能利用率相应降低,煤炭股也遭遇寒流,多日领跌股市。7月12日的集体爆发不过是国家煤炭产业扶持政策出台导致的昙花一现,改变不了市场的整体下滑。
究其原因,分析指三大缘由:一是国际需求不足,造成全球能源价格下跌,导致国际煤价低于国内煤价,低价进口煤冲击国内市场,即使主要是沿海城市在进口;二是今年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经济回落,用电量增幅大降;三是能源替代(水电来水较多压抑火电、可再生能源发展、国内节能减排发展等)较大的影响了煤炭需求。但也有人将之归因于煤炭开采的密集投入而导致的产能过剩。
低价进口煤
即使是连跌十二周,在进口煤面前,国内煤价仍显高企。6月有分析指出,澳大利亚BJ指数价格折算后考虑到运费,每吨仍比国内动力煤低150元;另一家报告称“国内外动力煤在广州港,价差23元/吨”。出现倒挂的不仅是用于发电的动力煤,焦煤价格也低于国内同质煤约百元。而2011年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煤炭进口国,今年前四个月净进口煤炭约8200万吨,在海关上半年进口同比增长近70%,“外煤入侵”可谓气势汹汹。
国际形势导致国际煤价低迷。如,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导致美国国内动力煤过剩,而分析称其页岩气产量近年会进一步提升,这将进一步加大国际煤炭市场供应,压低其价格。欧债危机及北美的页岩气革命,使国际煤炭行业提前进入下滑周期。
7月初,日澳动力煤最新敲定的年度合同价大幅下降。这些将使得国内的煤炭更无价格竞争优势。6月底7月初的国际煤炭价格反弹曾让人一度以为国内煤价有望逐步走出惨跌局面,在三季度企稳盘整。但环渤海动力煤指数十二周连跌告诉我们愿望落空,谈煤炭触底为时尚早。
煤化工
国内煤炭产能过剩使得煤化工产业发展比较迅速,煤制甲醇相对低廉的价格也让我国甲醇汽油汽车的试点和推广较其他国家更为有力,但受限于国际天然气甲醇的技术、规模等导致的价格优势,国内相关企业受益预期看淡。其实不光是煤制甲醇,其他的煤化工产业也在不断壮大,但煤炭的价格优势并不意味着煤化工前景一片光明。7月初,中海油第一个煤化工项目(大颗粒尿素)施工合同签字。而此前采用天然气制尿素的辽通化工在7月2日公告称,拟募资30亿在内蒙古建160万吨/年煤制尿素项目,业内人称该项目因国内天然气供应不足而前景看好。但数据显示,行业巨头华鲁恒升2011年煤制尿素的毛利率约在17.68%,低于其天然气制尿素高达20%以上的毛利率。
其实煤化工不止这些。就在7月3日,华鲁恒升就宣布其煤制乙二醇项目正式投产。公告称其5万吨/年合成尾气制乙二醇项目试产出合格产品。但分析认为由于国内石油制乙二醇价格一路下跌,煤制乙二醇盈利空间已经被大幅压缩,纵然该项目能为华鲁恒升带来利润,但影响有限,原因在于:首先是产能不大,只有5万吨;再就是其采用新技术,虽然成本低于原油乙烯,但新技术能发挥的效果及维护所需成本等有待观察。此外,达钢和宝钢合资的煤化工项目今年四月试生产,两个多月后其焦油深加工产品正式投入市场,受到用户好评。
结语
中投顾问在其《2012-2016年中国煤炭工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中国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整个煤炭产业面临结构性调整。分析认为取消电煤“双轨制”的最佳时机已经来临。7月,媒体称国家发改委同铁道部、交通部、国家能源局、煤炭工业协会赴山西、内蒙古等地调研,就取消电煤“双轨制”听取企业和地方部门的意见。煤炭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会积极建议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这期间由于国际煤价在六七月曾连续三周反弹,有分析担心会影响到国内煤炭市场,使得这一良机消逝。但从现在煤炭价格继续走低的趋势来看,很难说国内煤炭市场已经触底。海通证券研究报告称煤炭价格还将继续走低,但降幅趋于缓慢。因而煤炭“两价”并轨良机仍然存在。亦有专家表示行政色彩浓厚的“双轨制”在当前煤炭市场逆转的大背景下势必自然消失。那时候,进口煤的优势或许已不复存在,而煤化工可能比今天发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