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十二五”助推国企转型 循环经济成主打

2012-08-22 13:05:37 中国企业报   作者: 王敏  

‘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要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向纵深发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常态化’。从生产领域向流通、消费领域延伸,培育发展再生资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立法,使循环经济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局面。”8月10日,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时,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程会强如此表示。 

“三个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中国企业报》: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六个建设,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引人注目。您认为这意味着什么? 

程会强: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是对“十六大”以来我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面建设的全面总结,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入阐释,是“十八大”报告的前奏,为党的十八大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 

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到“物质、精神、政治、生态文明”四个文明的提出,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生态文明从狭义上讲,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主要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但从广义上看,生态文明是物质、精神、政治文明的一种结果和全面体现。生态文明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的保障者,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文明的塑造者,是风清气正的政治文明的体现者。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观念,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 

《中国企业报》:“7·23”讲话同时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三个发展”思想是不是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程会强:是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三个发展”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也是切实实现生态文明的手段和路径。绿色发展是纲,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是目,纲举目张,才能相得益彰,形成侧重不同、优势互补的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中国企业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连续32年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但是,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也极其昂贵。资源环境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约束。您是专门研究循环经济的,根据您的调研,这方面情况如何? 

程会强: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看,国家重视程度世界前所未有。中央领导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系列法规,各部委采取各种重大政策措施和工程项目推动循环经济。经过近十年的大力推动和建设,我国循环经济已从理念走向行动,从试点走向示范,规模日益扩大,现进入到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从实践层面看,我国已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省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若干典型模式,并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培育等领域实施了系列重大工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已达1万亿元,吸纳就业人口2000万,预计到2015年,我国循环经济相关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5万亿元,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从研究层面看,我国对循环经济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同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协同攻关,为我国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组织层面看,已建立上百家循环经济专业研究机构。这些专业机构在循环经济的宣传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已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但从另一方面看,面向“十二五”,由于我国资源和能源需求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期,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依然存在,而且环境污染呈现出压缩性、结构性和复合型特征。 

与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要求相比,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尚小,循环经济产业对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率尚低。

[page] 

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初期主要是依靠政府通过规划、指标、法规、监督、处罚等强制性手段,但深层次地推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尊重市场的内在规律,借助于经济杠杆,引导、调节经济活动。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将政府的强制性规定与社会主体的自愿行动相结合。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变革,还要注重消费模式的变革。发展循环经济只是手段,而我们的目的在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观念的全面进步,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参与,特别是在公众宣传和参与方面尤其需要加大力度;另外,还要充分发展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及各种服务组织的作用,建设产学研合作的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 

因而,我认为“十二五”深入推进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要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向纵深发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常态化”。从生产领域向流通、消费领域延伸,培育发展再生资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立法,使循环经济深入人心,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局面。借助“三个发展”为国企转型升级铺路 

《中国企业报》:近年来,国企在发展道路上一再提出转型升级,您认为国企应该怎么样借助“三个发展”思想为自己的转型升级铺路? 

程会强:“三个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更是国企实现转型发展的切实路径。如济钢集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探索形成了以“以价值创新为核心、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技术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为保证,实施资源化治理、分布式治理、系统化治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追求企业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荣获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十二五”时期,济钢集团充分发挥冶炼工艺流程方面的优势,在高炉、焦炉使用废塑料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开创新的废塑料与煤热熔融加压成球的加工方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与国内最大的再生资源企业———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拟投资24亿元,建设济南“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实现国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和自身转型升级的双赢。 

《中国企业报》:具体到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您觉得首先应该从哪儿做起? 

程会强:从概念内涵和外延看,绿色经济范围最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可以说是绿色经济的一体两翼,二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循环经济侧重资源。低碳经济侧重能源。 

循环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扬弃。循环经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速度的“脱钩”,成倍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减物质化变革,在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减缓物质消耗的增长,甚至达到零增长、负增长。促进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协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而低碳经济不仅要求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速度的“脱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要求创新能源结构。相对循环经济的“减量化”来说,低碳经济首先是要求碳排放量最小化与无碳化。所以说,低碳经济是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二者都是现代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解决链接技术、装备、体制、机制、法制、政策、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一样,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重点也不一样。 

对于全球来说,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而言:“人类正面临着一次绿色经济时代的巨大变革,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是未来的道路。绿色经济正在为发展和创新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规模之大可能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最为罕见的。” 

对于中国来说,我国还处于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期,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在资源方面,主要是前端减量化,后端资源化;在能源方面,煤炭等传统能源在相当长时期还是主要能源,因而现在重点在于清洁生产、高效利用。目前还未到低碳经济的阶段,提倡低碳发展更为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 

简言之,我国现阶段以发展绿色经济为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才是可行之路。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