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综合
  • 从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到头号煤炭生产大国--煤炭产业辉煌60年回顾

从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到头号煤炭生产大国--煤炭产业辉煌60年回顾

2009-09-16 11:35:21 中国煤炭网

我国是举世公认的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按国际通用的经济可采煤定义,现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储量为50592亿吨,位居世界第二。翻开尘封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国60年来,我国煤炭工业经历了一场如同凤凰涅槃般的发展历程。
煤炭,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在我国贫油、少气、富煤,能源禀赋失衡的条件下,煤炭产业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工业整体实力的进步。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为世界头号煤炭生产大国,煤炭产量和在一次能源需求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变化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富甲全球,但 1949年产煤只有3000多万吨,连国内基本用煤都不能完全满足。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达到6600万吨,所占需求比例90%左右;改革开放的 1978年为6.18亿吨,1994年为12.40亿吨,所占需求比例保持在70%以上;拉动内需使情况发生较大变化,到2008年,全国煤炭产量超过 27亿吨,占整个能源生产量的76.5%,煤炭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的70%。今年上半年煤炭产量达到13.5亿吨,其中供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的耗煤量升至84.5%。
60年风雨沧桑,60年灿烂辉煌。在这些庞大数字的背后,是新中国煤炭工业令人瞩目的步伐,从人工挖掘、半机械化、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开采,每一步都浸透着不屈不挠的中国精神;在这些庞大数字的背后,是几代矿工可歌可泣的付出。
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949年至1980年的计划经济时期。从建国后到80年代之前,我国煤炭行业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运行,所有的煤炭生产任务都由国有企业承担,依赖国家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定价完全遵从政府计划。
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粗放发展时期。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对作为基础能源的煤炭的需求量猛增, 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煤矿的八项措施》的文件。1984年和1985年,政府分别提出"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大中小煤矿一起搞"的方针, 截至到1997年底,我国共有大小矿井6.4万处。
1998年至2007年的整顿治理期。由于前一阶段粗放型管理政策的引导,过低的产业集中度造成供需两端信息传导不畅,市场竞争极度激烈,价格秩序混乱,全行业陷入不景气。1996年第二季度开始出现了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中央在1998年撤销了煤炭工业部,将重点煤矿下放给各地方政府,并针对煤炭行业的问题相继颁布了若干政策,整个煤炭行业进入了整顿期。从2005年到2007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发展的文件法令,使得产业的集中度提高,产业的进入门槛大幅度提高,逐步形成了煤炭,运输一体化经营的巨型煤炭公司,同时这些公司将向下游延展产业链,拓展电力和以煤炭为基础原料的化工业务,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我国煤炭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需逆向分布。东部地区多数省区煤炭开发强度较大,使矿区乃至地区的煤炭均衡生产期大大缩短,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地区煤炭需求量持续增加,供应缺口进一步加大。中国煤炭供应地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宁等主产区,“北煤南运、西煤东调”压力加大。煤炭生产与消费逆向布局的矛盾更加突出。煤炭布局的总体思路是:“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
一是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煤炭生产规模应基本稳定在现有水平。河北煤炭生产规模应保持稳定;北京的小煤矿要逐步退出市场,煤炭生产规模下降。江苏、福建、江西煤炭生产规模逐步减少;浙江资源枯竭,近期退出市场;山东的煤炭生产规模基本维持稳定或略有增长;安徽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河南、湖北基本维持现有煤炭生产规模;湖南、广西逐步下降;广东煤矿退出市场。在煤炭开发过程中,要做好东部平原地区采煤沉陷区治理,保护耕地。
二是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晋陕蒙宁规划区担负着供应本区和调入区煤炭需要。规划新增产能的70%以上分布在晋陕蒙宁四省区。近年来煤炭勘查进度快,储备了大批开发的煤矿,煤炭开发条件好,适合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露天矿和矿井,坑口电站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基本具备,可以扩大开发规模。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在煤炭大规模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
三是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西南区(云贵渝川、新甘青藏)的煤炭主要满足本区需要,少量调出到两广和湖南等地。重庆、四川资源不多,开采条件不好,应维持现有生产规模;贵州、云南资源量较多,但开采条件不太好,煤矿自然灾害较严重,煤炭产能过快增长受到限制。同时,两省煤炭主要用于就地转化,输出电力,因此调出量有限。新甘青距离东部消费中心距离遥远,近期煤炭生产主要立足本区需要;青海西南部和西藏是需要重点保护的生态区,要严格控制煤炭生产开发。
60年来,黑色的“金子”不仅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煤炭开采技术也从人工挖掘、半机械化、机械化,逐步发展到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开采。而煤炭产业的每一次进步,无不浸透着煤炭工人辛勤劳作的汗水,映射出他们不屈奋进的身影。
50年代煤炭工人:铁锨攉煤、挥汗如雨,只为挖出更多的煤
那时采煤都是靠打眼放炮、大锨攉煤,效率只有每工1吨左右。为了能采更多的煤,矿工们有时几天几夜都不出井,没日没夜地挖,但即使这样每人一天下来也只能采3吨左右。
  70年代,我国煤炭产业初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而此时发达国家煤矿在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的同时,已经完成了向大型化和集中化生产的技术改造,技术水平领先我国20年。用15年走完35年的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改革开放后煤炭工人最自豪的叙述。
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陆续引进发达国家的采煤选煤设备,并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国采煤技术的创新。
在国家“九五”“十五”期间,我国研发的缓倾斜特厚煤层高产高效综放开采技术与装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了主要设备的国产化;年产600万吨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技术首次将电液阀应用于综放设备,实现各环节自动化、智能化,使单个工作面年产达到600万吨,确立了中国采煤核心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效率也达到每工10多吨。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煤炭产业的延伸产业也发展迅速,煤化工、煤电铝技术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开始向发达国家转让技术和出口设备。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瓦兰诺转让国泰新型气化炉技术、向德国DBT公司出口双柱式综采放煤液压支架……
现在,碧水环绕、翠绿掩映中的矿区景色颠覆了人们对煤矿的传统印象。目前普通采用煤矸石井下充填、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煤炭副产品发电、电厂余热供暖、粉煤灰注浆等一整套环保节能技术,形成了废水、废气、废渣全部内部循环利用。工人们只要端坐在电脑前,不停拖动着鼠标,查看井下各个流程的工作情况。井下的有害气体含量、温度、通风设施情况,都可以实时反映在电脑屏幕上,任何环节哪怕是出现一丁点问题,我们都能及时发现并做出快速反应,确保生产的安全进行。
纵有豪情多壮志,艰难创业铸丰碑。六十年拼搏创造卓越,六十年奉献彪炳未来。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变迁 煤炭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