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七台河国家保护性开采煤田的失守,韩英说:“当年‘有水快流’、‘大中小一起上’的煤炭工业政策导向,给国家保护性开采的七台河煤田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韩英出任过煤炭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当年曾就产业政策面谏中央领导。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的煤炭储量只能维持20年左右,地方煤矿的平均开采年限则不足10年。
七台河市委书记张宪军曾表示,转型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发达国家经验证明,资源型城市转型一般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七台河市目前资源型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87%,以每年非煤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计算,20年才能与煤炭产业持平”。
在20年煤炭资源枯竭大限面前,七台河能做的只能是“只争朝夕”。
依托煤 延伸煤
2009年,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之后,当年10月七台河市做出了《七台河市关于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决定》,出台了“358”跳跃式发展规划。
《决定》明确了七台河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在稳固产业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到今年,七台河市煤及煤相关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占全部税收的73%,占城镇就业岗位的60%。
目前,七台河市已经形成了煤炭—焦炭—化工、煤—电—建材两大煤炭精深加工产业链。全市正在全面推进以优质焦煤、优质焦炭、煤化工、电力、新型建材五大基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煤电化基地建设。
今天的七台河人更晓得如何扬长避短,珍惜使用这块“乌金”。“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发展理念就是他们经过理性思考得出的,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框架。如今在七台河,很难看到成车的原煤外运,恰恰相反,而是大量从外地调进原煤。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积极努力和开发建设,七台河市进一步夯实了煤化工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焦化、煤气合成、部分煤化工产品精纯、燃气焦油化工等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龙煤集团龙洋焦电、龙盛达煤化工、宝泰隆公司、隆鹏公司等一批大型焦化企业。
未来,七台河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科学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市及周边地区煤化工资源,加快煤化工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引进、消化、吸收先进工艺和技术。
不唯煤 超越煤
培育非煤产业是转型的重要一环。七台河市推进城市转型的一大战略是依托俄罗斯丰富的木材资源和周边牡丹江、绥芬河等森林资源以及口岸优势,发展木制品加工产业。
为引导七台河木制品产业加速发展,七台河市规划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木制品园区,园区包括产品展厅、木制品加工基地、木材交易市场、物流中心等。园区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上缴利税1.5亿元,并可以直接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使原来的“矿工”摇身一变成“木工”。
目前,七台河市木制品加工企业已经从最初的50多个发展到100多个,扶持培育了双叶实木家具、森帝橡木酒具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木制品畅销国内国际市场。全市木制品经济总量占全市非煤工业经济总量的20%,是替代产业中基础最好、发展最快的。
如今,七台河市四大非煤产业集群,除木制品加工产业集群外,还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新型建材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良好的投资环境及政府服务环境为七台河市发展多元化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奠定了基础。
只有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七台河相继出台了经济开发区、再生资源利用园区招商优惠政策、鼓励产业项目建设优惠政策、打造优良服务环境的行政审批政策、鼓励全民创业的扶持政策等政策,明确了税收上“三个百分百返还”政策、行政收费上“零收费”政策、项目审批手续办理上企业与行政部门“零接触”政策等,旨在制度层面上把改善发展环境工作做实、做好,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稳商、富商的优良发展环境。
两搬迁 安居梦
像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由于煤炭开采的特点,城市大面积地段下沉、塌陷,迫使城区另选新址,现在的七台河便历经过两次迁址。
七台河辖三区一县,包括新兴区、茄子河区、桃山区和勃利县。但这里的人们普遍将之划分为山上山下。山上是指地势较高处,主要指桃山区。
棚户区则多集中在山下。“棚户区现有不少空房,有钱人都搬山上去了。”一位居民说。
为了圆居民的安居梦,七台河市政府决心将棚户区的人们搬迁出来。
“李长发,A区372号楼,1单元201,面积78平方米。”工作人员大声报完楼房卡号,在棚户区住了40多年的退休矿工李长发双手颤颤地接过红包,抽出楼房卡,一边抚摸一边说:“感谢共产党政策好,要不我们能住上楼吗?”家住桃山街4委的李秀英老两口拿到楼房卡时,不停地念叨着各项优惠政策:“住楼享福啊,起码不用烧炉子了。”这是今年深秋,七台河市北岸新城分房入户的一个场景。近500栋住宅的北岸新城将有10多万人入住。
从2004年至今的9年里,七台河市通过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已经建起北岸新城、欣源小区、七星花园、海天家园等小区,23万人陆续告别低矮的平房喜迁新居。
5年前,七台河成功争取农业部种畜场整建制划归七台河市管辖。由此,市区面积由1766平方公里扩大到3646平方公里。
随后,七台河在这片土地上,规划建设了总面积26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筑巢引凤推进城市转型,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移民城 新融合
七台河是因煤而兴的城市,城市选址在煤田上,生活区也在矿区附近。由于本地煤田属于薄煤层(厚度为1米左右),不宜大量采用机械化生产,主要靠人工,因此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七台河矿区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红红火火。原七台河矿务局的经济总量占全市的70%以上,处处是矿务局的煤矿、选煤厂和各行各业的公司、工厂,总长120多公里的自营铁路纵贯百里矿区。
现在的七台河市居民,大多是当年“闯关东”来煤矿谋生的,还有当年上海、北京等地的知青。
七台河市100多万常住人口中,以东北三省和山东、安徽、四川人居多,除了西藏、台湾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原先的煤炭工业部104劳动干校,当年一批下放锻炼的老干部,为七台河的发展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如今“104”,已经建设成为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农副业基地,其所在地的石龙山、石龙湖建成了火山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
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七台河原市委书记杜吉明曾感慨:七台河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各地移民不畏艰难、开拓奋进的创业史。”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党委书记杨京全说:“移民之城,多元化、多维度的思想碰撞,孕育了七台河人放眼天下、开放自我的思维特征,促成了七台河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特性,培育了七煤人跪着采煤、站着做人,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移民之城,亦是冠军之城。北京奥运会和国庆六十周年献礼影片,以孟庆余教练为原型的《破冰》在全国上映时,很多人才知道七台河是世界冠军的摇篮,实现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的杨扬来自七台河,她的爸爸、启蒙教练都曾经是移民而来的煤矿工人。
谋发展 惠民生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发展问题,同时要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七台河市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仅增加了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还拉动了当地建筑、建材、运输、物业、餐饮、家电、家具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为了尽快解决煤矿棚户区改造问题,2011年,七台河市开工建设了北岸新城棚改居住区,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52万平方米。2012年,该市已全部完成总建筑面积390.5万平方米的煤矿棚改房的开工任务。
为解决城市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七台河正全力推进桃山水库二期工程和城市引水工程,加强居民饮用水质检验检测和临近水源地垃圾处理场综合治理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增加净水工序、改善净水工艺等措施,千方百计保证水量和水质,让广大市民吃上更加放心的饮用水。
七台河统筹规划民生事业的发展蓝图,制定了《七台河市重点民生工程3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多元投入”的方式,计划在3年时间实施7个方面43项重点民生工程,总投资约144亿元,在运作机制上,确保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切实落在了惠泽民生上。
“社会与经济、煤与非煤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用创新的手段去创造,一个因煤而生的城市一定会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走出一条新路。”七台河市长韩立华说。
他认为,七台河非煤工业比重平均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到2020年,将基本形成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非煤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空间布局集约优化,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作为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七台河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既有优势,也有短板。”韩立华坦言,虽然走上了转型发展的快车道,但七台河市持续健康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