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页岩气难题:央企跑马圈地 民企望洋兴叹

2013-12-02 09:05:01 新华网

页岩气第三次招标即将启动,意图像美国一样通过页岩气改变能源格局的中国政府和企业,正在面临着成本高、风险大等诸多考验。

目前,页岩气市场80%的资源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手中,投资门槛高、回收期长、不具备话语权等因素制约了民营企业进入这个市场的意愿。但是《页岩气产业政策》的出台,似乎扫清了一些行业的阴霾。

央企竞赛页岩气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首次在中国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3》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和石油进口国。到2035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将比当前水平增长50%;人均能源需求增长40%,达到与欧洲相同水平。

与此同时,中石化对外表示,其位于涪陵区焦石坝的页岩气田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该气田日产能已突破150万立方米,2013年可形成5亿立方米产能,2015年总产能有望达到50亿立方米,到2017年将进一步提升到100亿立方米。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主体上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泥岩、高碳泥岩、页岩及粉砂质岩类夹层中的天然气。目前美国已经针对页岩气开采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技术。

据中石化人士透露,其位于涪陵区焦石坝的页岩气田在2013年7月2日开始就已经有页岩气产出。焦页1-3HF井位于川东,是涪陵页岩气开发示范区的第一口开发井,产出的周期特别短。

此外,《中国经营报》记者从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了解到,中国石油自主攻关已初步形成成套页岩气开采技术,建成两个国家级页岩气开采示范区,受到国家科技部的肯定。

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度报告》指出,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已初步形成页岩气资源评价技术和勘探技术与开采技术,证实了中国页岩气资源前景,建成两个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

由于中国在页岩气领域的技术较为落后,因为通常会采取与外资企业合作的方式,组建合资公司进行合作。

比如中石油就最先与壳牌展开合作。“目前项目进行得比较顺利,四川的地质状况和美国的情况很不相同,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壳牌中国区高层曾向记者透露。

该人士透露,目前,为了节省初期引进技术的成本,中石油和壳牌的合作模式是组建合资企业,产量按照约定进行分成,这样可以大量节省初期引进页岩气技术的成本。

“高价”页岩气吓退民资

“在中国进行的试点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和美国不一样的问题。”上述壳牌中国高层向记者表示,“重要的问题之一便是地质结构方面,中美两国差别很大。四川的地质情况更为复杂,所以生产出的页岩气成本要比美国高。”

中石化发展研究部门人士告诉记者:“其实投资的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设备的采购。”

10月3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页岩气产业政策》,将页岩气纳入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明确加大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财政补贴和扶持力度,出厂价格实行市场定价,并鼓励各种投资主体进入页岩气销售市场。

该产业政策第三十四条页岩气勘探开发等鼓励类项目下进口的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包括随设备进口的技术),按现行有关规定免征关税。

为了节省成本,在与外资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与能源企业相关的装备企业也在试着制造一些设备。“很多设备我们自己也能做了。”上述人士表示。

然而降低了采购环节,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勘探和生产成本也非常高。

据了解,目前在中国打一口页岩气水平井的成本在8000万元左右,而在美国打一口页岩气水平井只需要人民币2000万元。前期的勘探成本因为具有不确定性,其成本很难预估,其成本回收有可能长达20年。

正因如此,业内普遍估计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等“三桶半油”在页岩气市场中占据了八成的资源。

不过这种局面或被打破,按照《页岩气产业政策》指出,民企可以通过合资公司等方式参与页岩气的开采。

目前第三轮页岩气招标即将展开,前两次页岩气项目招标由于参与的民营企业较少,因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位常年与中石油和中石化合作的民企高管隋经理向记者表示,与央企合作困难重重。“我们若想勘探一块能源区块的资源、储量等情况,甚至开发这一区块,就必须与央企合作。”隋经理表示。

据悉,隋经理曾经与中石油进行接洽。“中石油对合作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合同样本显示,勘探和开发油田的项目管理由中石油全面负责,未来油田产出的原油也由中石油支配和销售。”隋经理表示,“这说明中石油要一条龙全部掌控。”

合作条件还包括“如果顺利开采出原油,只有在回收成本之后,才能分得收益”,以及“中石油必须是大股东,占有51%以上的股份,此外,财务管理和董事会中,中石油都占有绝对的权利。”隋经理表示。

隋经理认为,在这种合作中,民营企业沦为只是掏钱的投资人而已。“油田项目管理,民营企业不得参与,这使得整个开发和运营成本无法监控,自己的钱完全放在了别人的口袋中。”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页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