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杭州千岛湖引水工程环评公示首周遇“万民书”反对

2014-03-24 11:05:19 东方早报   作者: 张刘涛  姚似璐  周瑜  

从设想到获得批准,历十余载。今年3月7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就该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第一次评价也于3月12日开始对外公示。

按计划,该工程将在今年年内动工,四年后杭州市民能喝上和纯净水一样的千岛湖水。

但在整个杭州市,民众的利益诉求并非一致。随着引水工程的酝酿提速,位于千岛湖东部的杭州建德市民间早在几年前就曾自发组织签名反对这一工程。

3月17日,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项目环评公示第六天,1份由14000多名建德市民联合签名的“万民书”,被市民代表送到浙江省环保厅和负责承担环评工作的浙江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在签名册中,建德市民对该工程明确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保供水”理应通过痛下决心治理污染来实现,而不是通过改用水源地这样简单逃避的方式达到。

“如果新安江水真的被调走了,那么我们所饮用的水必然减少,河流的自净能力必然会下降,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想而知。我们共同生活在此,是否为我们的生活环境考虑,难道一定要这么做吗?”一位建德市民在签名后留下了这段文字。

两年前,在上海做律师的建德人丁金坤曾要求杭州官方公开引水工程信息,但遭拒。他担心工程将破坏生态,使新安江水电站下方城区水流大减甚至断流,建德将失去发电时低温水流过城区而形成的“清凉世界”奇景。因新安江水电站水位调节,大量低温水源从电站坝底不断下泄,坝下十余公里新安江穿建德城区而过,水温常年保持在14℃~16℃,即使炎炎夏日也如天然空调一般清凉。

引水方案14年前就出台

“杭州市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的任务,是控制水位、水量,输配送原水。这是关系近千万居民饮水安全、健康及钱塘江水资源科学配置的重大民生工程,对改善杭州市区的饮用水源水质、确保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获批的项目建议书中如是表述。

作为长三角地区战略备用水源的千岛湖,具有一级地表饮用水的独特优势。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浙江省便针对向新安江、富春江引水等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并提出浙北引水设想。

1997年4月10日,杭州一位老领导在《浙江日报》发文提出“把千岛湖推向市场”。2000年,原浙江省长柴松岳视察新安江水力发电厂时提出,新安江水库用来发电非常可惜,如果可能,由浙江向华东提供等同的容量、电量,而交由浙江来开发水库。

同年底,由浙江省水利厅牵头,一份名为《浙江省新安江水库引水工程调研报告》出台,并在此后完成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议书。但因对水资源的利用存在不同的观点,方案暂缓。

2003年,作为江南水乡的杭州、嘉兴一度面临“水乡缺水”(主要是污染引起的水质性缺水)的窘境,引水计划被再次提出。同年6月,浙江省政府成立由常务副省长直接挂帅的新安江引水工程前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时任浙江省水利厅厅长张金如向新安江水力发电厂通报的拟从千岛湖引水的方案,整个引水工程初步规划的年取水能力为13亿立方米。

至2004年,浙江省水利厅还专门对千岛湖引水方案作出过讨论。根据当时设想,千岛湖水将通过隧洞,直接跨越桐庐、富阳,引水至杭州闲林地区,再一分为二:一路通向东北方向的杭州、嘉兴;另一路转向东南,跨越钱塘江至杭州萧山、滨江区。预估全线输水线路长度为872公里,供水总规模约每天462万吨(换算为年取水量约合16.86亿立方米),总投资128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原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黄建中向媒体记者回忆当年设计的具体方案内容时曾表示,按照当时计划的取水量,不会对发电、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按照当时的方案,取水工程并不仅仅针对杭州,还涉及同样缺水的嘉兴,甚至考虑为上海供水。

该方案最终未进入项目编制阶段就被搁置。一个重要因素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对引水工程表示反对。这位前水利部部长认为,引水要先治污,解决饮用水问题首先考虑的是整治好钱塘江。像千岛湖这么好的水,要留给子孙用。

当时该方案还遭到新安江沿线下游相关县市及当时新安江水电厂上级单位—华东电网的反对。相关县市担心,如铺管引水,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影响。

由于方案一直搁置,此前对该方案表示极高关注度的上海、嘉兴等地陆续放弃或暂缓相关计划。嘉兴后来启动从太湖(太浦河)取水工程,并将太湖作为当地未来10年内的主要饮用水。上海则选用从长江取水方案。

杭州“水危机”使方案提速

有着杭州供水生命线之称的钱塘江,一直无法摆脱水体污染的困扰。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一份由浙江省政协在2010年发布的题为《关于加强钱塘江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与利用的调研报告》显示,经浙江省政协组织的调研组调查表明:氨氮、总磷成为钱塘江流域最主要的超标因子,多个湖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且有日渐变差的趋势,饮用水安全存在较大隐患。报告称,钱塘江上游污染严重,水质以IV类和劣V类为主。

“虽然一直不缺各届领导的重视及各部门的治理,但钱塘江水质却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治污难见成效。甚至,有时候还会有所反弹。”曾任浙江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的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许建平告诉早报记者。

相对此前千岛湖引水工程十余年迁延,近年工程进度可谓快速推进。2011年11月该工程被作为十大水利重点项目列入《杭州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2012、2013年及今年年初召开的杭州市“两会”上,该工程连续3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3月7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对该工程项目书正式批复同意。

也是在这几年,杭州多次出现影响水源安全的环境事件,政府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

2011年6月4日,一化学槽罐车发生追尾车祸,导致20吨苯酚泄漏到新安江,致55万人饮水安全受影响;次日,杭州市余杭区一水源遭临安青山湖工业园区污染,导致20万人饮水困难。

2012、2013年,杭州市多次出现自来水异味。很多居民发现家中自来水存在类似塑料或油漆等异味。仅在2013年,杭州市区就4次出现自来水异味。浙江省、杭州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全力追查,但异味来源一直查无所踪。

追查异味期间,当地警方沿钱塘江逆流而上,破获浙江首例特大污染环境案:浙江农药生产巨头企业金帆达公司将废液非法倾倒在城市窨井、农田、溪沟和运河内,造成衢江、运河、农田严重污染,倾倒数量高达3.8万余吨;上市公司新安化工下属一化工厂将数万吨废液非法倾倒在京杭大运河、衢州以及山东、江西等地。

但是去年12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杭州市环保局称:目前没有发现废液倾倒事件与自来水异味有关系。金帆达公司非法倾倒的废液为草甘膦,属无味液体。而环保部门认为,异味可能是某种挥发性或者半挥发性的有机物造成的。但对异味的来源,官方表示仍未发现。而存在异味的自来水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检验,除异味外,相关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指标。

被污染的母亲河,无疑为浙江省会杭州的饮水安全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自来水异味追查如迷宫一般,焦虑仍然存在。有的杭州市民自此家中不再喝自来水。

随着近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对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同意,杭州市民盼来了摆脱饮用水危机的希望。

3月8日,《杭州日报》整版报道工程获批,标题为《今后打开水龙头喝到千岛湖水》。据报道,工程建成后以居民生活为主要供水对象,即生活用水依靠千岛湖,一般工业则继续利用当地原有水源。

“老是有味道的水怎么办?要是真的修好就能喝到千岛湖水了,等于在家享受农夫山泉。”像胡女士这样的杭州普通市民想法很纯粹。希望,正按程序走向现实。

3月12日,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进入程序。

据公示内容,工程供水规模为每年9.78亿立方米,线路全长约111公里,全工程静态投资约98亿元,初定工期48个月。预计建成后,配水工程将从位于杭州淳安县境内的金竹牌开始取水,以输水隧洞方式向位于杭州市区附近的闲林水库输送水源。建成后预计供水范围涵盖杭州市区全部及工程沿线的建德、桐庐、富阳的部分区域。

相比2004年的方案,此次获批的方案不仅将取水地从建德移到了淳安,整个线路也做了全新规划,其年取水量也从约16.86亿立方米降至9.78亿立方米。

在地图上,配水工程的管道线路几乎与钱塘江平行,犹如微缩版的封闭式“钱塘江”。

该配水工程的定位是,在保留现有水源的基础上,兴建杭州市第二水源。取水口沿钱塘江上移至千岛湖,形成以千岛湖为主,钱塘江、东苕溪为辅的多水源供水格局,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本提高杭州城市及配水工程沿线区域供水安全和饮水品质。

浙江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政学专家认为,选择上马杭州千岛湖配水工程,应是政府面对水安全的巨大压力与紧迫性而采取的无奈选择,决策者不可能不知道体制内外的反对声音,从积极的角度理解,这样做能短时间解除杭州的水危机,也能为彻底治理钱塘江污染留出足够的时间。

与治理钱塘江水源相结合

但配水工程对百公里外建德的市民来说是希望的反面。

3月17日,配水工程首次环评公示第六天,1份由14000多名建德市民联合签名的反对意见书被市民代表送至浙江省环保厅及承担此次环评工作的浙江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在签名册中,建德市民对该工程明确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保供水”理应通过痛下决心治理污染来实现,而不是通过改用水源地这样简单逃避的方式达到。

他们担心,配水工程建设将直接损害水源地及下游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当地环境的长期破坏,并最终造成无法修复的结果。

“将近百亿元资金投入存在诸多争议,又牺牲其他群众利益,而只解决眼下饮水之急的工程,为何不把资金投入到更为需要的钱塘江水污染治理?为何不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如果引水工程最终造成了水源地生态的不可修复性破坏,万一千岛湖水也被污染了,我们去哪里寻找第三水源地?我们没有第二个千岛湖。”签名册市民代表朱女士向早报记者表示。

3月19日,浙江省环保厅相关人士向早报记者透露,该份签名册已被浙江省环保厅信访受理中心受理,并已转交相关职能部门处理。针对建德市民对于杭州第二水源千岛湖配水工程的相关诉求已被认真记录,该厅会认真吸收市民的意见。

承担此次环评项目的浙江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也在收到签名册后表示,欢迎市民对环评公示献言献策,下一步,公司将根据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抽样调研,并相应采纳部分建议。相关结果会在工程的第二次环评公示中予以公布。

早前2012年杭州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建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程茂红曾领衔20多位代表提出《关于科学论证规划千岛湖引水工程的建议》,呼吁“新安江水库(千岛湖)的综合功能如何调整优化、科学定位,要慎重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作出科学决策,切不可盲目决策和开工建设”。“如引水工程使新安江径流明显减少,甚至断流,对新安江水的自净和环境保护影响无法估量,也可能使新安江水不再清、风不再凉、雾不再奇、空气不再新。”

此后,一篇署名为“程茂红”、内容为他在杭州市领导到建德市调研千岛湖引水工程座谈会上的讲话稿也在网络中广为流传。文中对千岛湖引水工程的建设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了举例说明,并作出详细分析。

面对工程所遭受的相关质疑,杭州市林业水利局局长周定炎此前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曾作出过相应回答。周定炎表示,关于工程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问题,杭州市林水局早就请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专家做出过30多个可行性报告。同时,即使千岛湖配水工程启动,杭州市也不会因此放弃钱塘江水源。

“‘配水’即钱塘江水、千岛湖水是互为调剂的供水水源,哪里水质好就用哪里的水,并不是放弃钱塘江水源。”周定炎说。

配水工程建成后,对于钱塘江的保护和治理仍将继续。杭州市林水局相关人士近日再次公开表示,钱塘江水质的改善和恢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优先利用千岛湖优质水与保护钱塘江水质相结合并不矛盾,合理利用优质水资源同时不放松对钱塘江水资源的保护。千岛湖配水工程实施后,钱塘江水源仍将以饮用水水源地功能区定位加强保护。另外,千岛湖配水工程对千岛湖周边地区的环境影响应该是微乎其微的。

3月19日,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赴浙江淳安县专题调研“五水共治”工作时曾谈到千岛湖保护工作。

夏宝龙指出,千岛湖、新安江是钱塘江的重要源头,是浙江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长三角区域的战略备用水源。保护好一湖秀水,是淳安县委、县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淳安县进一步提高认识,始终把保护好千岛湖水资源摆在第一位,不管难度有多大,不管任务有多重,都不能松懈。

他强调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把保护好千岛湖一湖秀水作为最大的功绩,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在浙江全省“五水共治”尤其是保供水、抓节水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水共治”即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仍面临征地拆迁诸多问题

杭州千岛湖配水工程虽已获批,但相关专家仍对此持有不同意见。原浙江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许建平说:“对于长距离引水工程,国外水利专家早有定论,超过100公里的饮水工程从经济上讲不合算。不仅工程本身耗资巨大,利用率也往往无法达到预期要求。而当中涉及的诸多问题错综复杂,不仅可能涉及沿途征地,还将遇到拆迁等一系列问题。”

“杭州本身并不缺乏水资源,杭州市区所处的钱塘江也是从千岛湖、富春江一路下来的。我们要引第二水源的最关键原因,就是钱塘江水受到了污染。我当然不是说引水之后政府就不会继续治理钱塘江了,但必须承认,如果解决了眼下紧急的水安全问题,从客观上不排除沿江各级政府之后对钱塘江污染治理产生懈怠的可能。”他说。

“现在可以把五类水处理到人能饮用,资金技术没问题,为什么不用高科技解决?而千岛湖作为一个圈养水源地,大量的取水,必定会影响到其水质的自愈能力。”许建平认为,如果一定要引,就必须控制好取水的量,“如此宝贵、高质量的水不应该过多浪费。不然今天的千岛湖很可能变成明天的‘千孔湖’。这样,我们不仅对沿线人民,连对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无法交代。”

而除了工程可能产生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有专家从社会治理机制角度上就千岛湖配水工程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黄少卿向早报记者表示,“千岛湖引水风波”与目前我国社会治理机制缺乏存在一定关联。

“千岛湖配水工程作为一项涉及利益主体众多、生态和经济影响长远的工程,其工程的得失与否,不能仅仅限于对一城一地用水安全的角度考虑,而是要从更高的全局观入手。譬如引水导致千岛湖水位下降,可能因此引发一系列气候、生态景观变化,可能造成的周边县市的旅游度假产业影响,当地生态变化,均应纳入考量。注重其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商,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收益。”

“面对一个具有如此数量利益相关者和千万百姓利益的政府公共项目,我们不应拘泥于过往由政府主导式、集权决策和实施的传统机制中,而可以让该工程各方面的利益攸关方加入进来,一起参与整个工程的讨论、协调和决策。若能如此,所产生的方案必然能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黄少卿说,应该尝试放开利益主体的博弈,探索一条可行的形成多中心自主治理的路径。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