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作战和分兵突围各有利弊,就像兵法无常,只要是因时因地制宜,就是好谋略
近日,本报报道了兖矿集团开启的大改革,放权、承包经营、内部市场化核算(详见《中国煤炭报》5月5日三版)。因形势所迫,这段时间煤炭企业类似的举动不少。例如上月底本报曾报道过,重能集团天府矿业公司二级单位对所属生产经营网点逐级承包,对完成指标的,按利润分成奖励。
其实也不算什么新路子,以前煤炭行业困顿时,相似的招都使过,后来行业形势好转,又改革掉了。如今再使出来,意图很明确,激发内部活力和创造力,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试试能否杀出一条血路。
这种现象让笔者想起了当红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近作《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探讨过的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基本衍变逻辑是什么。他得出的结论是:发展经济必须放活民间,实现繁荣,而繁荣日久,地方势力就会坐大,商人就会骄纵,中央权威就会受到挑战,此时便需要进行集权式的变革,加强中央的控制力,可是如此势必会削弱民间的积极性,造成生产力的下降,然后执政者又面临新的考验,是任由矛盾激化,还是再度放权让利?
虽说煤炭行业当前面临的困局并非完全由集权式的改革造成,但是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首先,现在确实面临着困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大型煤炭企业的亏损面已扩大至44.4%,煤炭企业困难加剧。其次,煤炭企业内部活力确实有着很大的激发空间。这些年,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兼并重组,煤炭企业的层级越来越多,决策权越来越集中,单个单位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下降不少。
这里没有一点点贬损企业兼并重组的意思,此举在煤炭企业走向大型化、规模化的道路上至关重要。集团作战和分兵突围各有利弊,就像兵法无常,只要是因时因地制宜,就是好谋略。在历代经济变革中,循环往复的收权放权,并无前进后退之分,真正成功的改革家也只是根据所面临的状况因势利导。
如今,无论国内的煤炭消费侧还是国际煤市,都看不到我国煤炭行业外部环境好转的迹象。行业内的专家已经在探讨,当前的煤价是否能长久支撑整个行业的平稳运行。但探讨归探讨,真正时时刻刻受着煎熬的是企业,每天睁开眼就是日子,开门就有开销。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煤炭企业已有颇有把握的应对策略,能逐步实施,自然是职工之幸。如果仍无良策,还在艰难靠着挺着,那么放权搞活,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或许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说过一个观点,大意是改革应该守正出奇,稳定大局,局部先行,颇值得当前煤炭行业的改革者借鉴。他认为改革的需要先在某些局部出现,局部先行的改革不能与“大部队”脱得太远,更不能对立。一路狂冲下的改革,容易翻车。最后,所有的屎盆子都扣在改革的头上,让改革背黑锅,欲速则不达。
眼下,任何改革都很艰难,因为必定牵扯稳定问题。在激发活力和保持平稳之间行走,不比走钢丝更容易。全面的、激进的改革或许并不完全适合从业人数众多的煤炭行业。一旦有个闪失,影响面太大。若实在无良策,不妨试试局部放权搞活,激起几处波澜,成则成矣,败了也无伤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