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石油
  • 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科研有沃土

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科研有沃土

2017-08-02 14:42:34 《中国石油石化》杂志   作者: 石杏茹 卢凯瑞  

西南石油局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动力与空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发挥才智、创造价值、成就作为。

在距今约1.8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今天的四川盆地气候2湿热,草木葱茏、湖泊众多。成群的恐龙正在漫步、觅食。有时候,一些恐龙遗骸和植物被山洪冲入水中并迅速被水底的淤泥掩埋,然后被一层层砂岩层所覆盖。

沧海变成了桑田,动植物遗骸变成了天然气。四川盆地被时光掩藏的秘密,于上世纪50年代川中石油会战开始被世人逐渐揭开。然而囿于开采技术的局限,更多的天然气资源没有办法开采出来。西南石油局局长、西南油气分公司总经理甘振维说:“‘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的成功研发,这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智造’,为四川盆地乃至全国众多油气田的高效、低成本开发,提供了一个全新选择。”

压裂工艺技术体系的这场颠覆性革命缘何发生在地处偏僻的西南石油局?

搭建创新平台

1666年,牛顿坐在果园里沉思的时候,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砸中了他的头。据说,这件很平常的小事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仅仅看到苹果下落绝不会发现万有引力。自古看到苹果乃至石头等等下落的人不知凡几,怎么都没发现万有引力?只有牛顿成功了。

“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也是如此。西南石油局不是第一个有此想法的企业,但只有它成功了。

据悉,某外国公司曾想过做类似的弹片式滑套,但经过风险评估后将这个想法否定了,选择了另一条更简单的却存在很多缺陷的道路——连续油管拖动技术。

有人知难而退,有人专捡硬骨头啃。原因何在?

“我们具备其他研究单位所不具备的研究条件。我们有自己的研究院所,又有‘自留地’。领导有足够的魄力,让我们在地面试验成功后进行井下试验。这是其他研究单位所不具备的创新平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申洪表示。

石油企业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工具创新和一般的科研单位不同,因为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工程技术试验一是一二是二,一点差错都不行。没有百分百成功,就是失败。地面与地下条件差异巨大,科研人员必须有贴近现场的创新平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管具技术中心主任工程师胡顺渠感觉最幸福的是“试验方便”:“我曾经与兄弟单位同仁聊过,他们很难找到井去试验。如果不下井试验,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有哪些影响因素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毕竟地下条件和地面是不同的。”

当今时代,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企业不创新很快就会没落。为了鼓励创新,培养年轻人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西南石油局不仅搭建创新平台,而且手把手地教技术人员怎么干。甘振维全程参与了“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的研发过程,从思路到设计到问题解决,每走到关键步骤的时候,都给予创新团队指导。

这正是“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在西南石油局诞生的原因所在。

其实,不仅仅是“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得益于创新平台,近5年间,“元坝超深高含硫礁滩相储层开发关键技术”、“中浅层凹陷和斜坡带复杂致密砂岩气藏高效评价及建产关键技术”、“完善中浅层老区致密砂岩气藏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体系”、“压裂液重复利用技术”、“脉冲压裂技术”以及“系列气田节能环保技术”等一系列勘探开发工程工艺技术在西南石油局开花结果。这为西南石油局加快推进“百亿气田”、“双百亿气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营造和谐氛围

“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研究团队组建之初,只有五六个人,且没有专门研究机械设计的人员。

戚斌说:“‘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的研发成功,是全院力量与智慧的结晶。”

“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研发阶段所用工具非常多,每次出去试验都是一车一车地将工具拉出去。工具多、人手少,不管是背钥匙还是敲铜棒,往往忙不过来。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党群部上官妮娜说:“忙不过来的时候,开车的师傅都会在现场帮忙。有时我去采访也得帮忙记一下数据,在套管上写一下编号,看一下哪个地方漏水、打开没有。”

2012年2月27日,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管具技术中心成立,从兄弟单位抽调了4名机械方面的技术人员充实到“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研发团队。在管具技术中心,年龄与职位往往被忽略,所有的想法只有合理不合理,没有权威不权威,不管谁提出的意见都需反复探讨它的合理性。“有时我们讨论起来谁都说服不了谁,争吵激烈,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我们在吵架。”该院研发室主任侯治民说,“我们团队形成了良好的技术交流研讨氛围。”

在遇到打击的时候,研究氛围和谐的重要性更加彰显。

2014年11月23日,第三次挫折打击袭来。整个团队有点蔫了。

在痛苦的日子里,不是“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一个团队在战斗。整个研究院,每个人都在想问题在哪里,每个人都在说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戚斌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观点在这里并不适合,集思广益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不管什么意见,只要不能论证它是错的,我们就要一个个去深入研究、系统分析。”

为了集思广益,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建立了“工程技术交流群”。有不懂的问题大家可以在群里讨论解决。因为这个群,全院对“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的研究进度都了如指掌。胡顺渠记得很清楚:“每次做试验,不管多晚有结果,群里的人都在等着。有时候半夜两点,还有人在问试验是否成功了。”

集思广益的效果是显著的。

甘振维说:“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的主体思路没变,但很多细节被很好地完善了;这套工艺技术体系针对的是致密气,但很多额外的功能也被大家挖掘出来。”

在科研单位一个项目的成功是要很多部门的配合才能完成,包括分析化验和后勤人员。当课题在大家的努力下做成后,奖励却是从所有人的工资总额里面提出。即使这样,在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在西南石油局,没有你的事我的事之分,都是大家的事。有时候为了大家的事,大家都主动关心、献计出力,不怕自己的利益受损。谈起这点,申洪非常感动。

允许失败试错

科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错觉和失败的历史,是伟大的顽愚者以笨拙和低效进行工作的历史。

“我们一次比一次认真,但一次比一次摔得惨,第三次挫折让我们很多人都顶不住了,情绪真的濒临崩溃。许多人的头发都白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原理的正确性。”胡顺渠甚至希望领导责怪自己几句,似乎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放弃了。

科研人员的心态非常好理解。

大家都是一般人,而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在这方面,甘振维充当了主心骨和信心填充者的角色。面对队员的沮丧,他经常鼓励大家:“试验过程遇到挫折是必然的,通过大量地面试验的数据基础已经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暂时的挫折是因为井下和地面条件不同,试验结果有偏差只是某些细节和现场未考虑到,或者材料加工有问题,静下心来梳理清楚就行了。”

研究人员更大的压力在于:“打一口井不容易,有多少口井能让我们去试验?”

“研究的投入在产生的效益面前微不足道。只要成功,两三口井的效益就能弥补挫折所造成的损失。另外,我们还可以卖技术,前期投资很容易收回。”甘振维开解大家说,“三口井所遇到的挫折只是相对于我们预期的产量。其中有的井是在打开几道‘门’后遇到挫折的,部分成功已经提升了单井产量。”

有几个星期,他们完全没有工作量,谁和谁都不说话,独立思索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汇总分析、讨论。小小会议室成为管具中心研究人员待得最多的地方。

承受得了多大失败,就能享受多大的成功。

经过4个月的沉淀,科研团队找出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有了之前的教训,他们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接下来的试验全部成功,“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正式走向成熟。

事实证明了允许失败与试错的意义。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后,“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一战成名。“法国公司来了,俄罗斯公司来了,都想和我们合作,想买我们的技术。我们已申请了8个国家的专利发明,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专利已获授权,技术的创新性广泛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传承文化基因

在长达50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历史人物或出生于四川,或成长于四川,或在蜀地为官,或游览于蜀地。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浪漫而又务实。

说其浪漫,李太白曾从这里仗剑远行,杜工部曾在此地望月怀乡。说其务实,李冰父子科学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让天府之国至今仍受其惠。

千载而下,浪漫务实的文化基因依然在西南石油人身上有着鲜明体现。

说其浪漫,是因为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搞科研是很枯燥的一件事情。戚斌却经常跟自己的团队说:“搞科研一定要觉得好玩,也就是要乐在其中,像解谜题一样。”

即使在遭遇一次次挫折的时候,戚斌也能找到自己的快乐:“一次次挫折说明我们更一步步接近成功。要对自己有信心,也要尝试接受一些不完美。”

说其浪漫,也是因为他们有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豪情以及舍我其谁的理论自信。

当三口高产井试验遇到挫折只能维持最低的效益产量时,西南石油人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科研人员压力很大,决策层按说压力更大。“这些井有效益产量而且气依然在井下没有跑,以后再采出来就是了。”甘振维轻描淡写的几句话,给予了科研人员最大的动力。

说其务实,是因为他们一直很低调地在做事。

在此之前,外界对于这套具有革命意义的压裂工艺技术体系了解甚少。没有人知道他们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艰辛,没有人看到他们试验场上的滴滴汗水。没有观众的演出更精彩。科研人员一个数据、一个数据的对比,一个想法、一个想法的试验,锱铢必较,才迎来100%的成功。

说其务实,更因为他们不搞形式化,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研究成果上。甘振维说,“在技术上不能讲职务的高低,要民主化,谁说的有道理就按谁的做。

“井下全通径无级滑套系统”的成功研发,得益于这一浪漫务实的研究作风和文化氛围引领。目前,该研究团队正在致力于下一步技术突破。戚斌说:“现在页岩气开发很热,但开发成本高。我们正在攻关完善一种更为先进的工具体系,一旦获得成功,就能对页岩气开发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单靠这套技术体系,就能为我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中国石油石化杂志,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