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与自然和解:双碳下的蓝色资本

2021-07-23 15:48:57 中国能源网   作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杨越  

编者按:2021年7月8日,以"碳中和与未来能源"为主题的"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 杨越发表了"与自然和解:双碳下的蓝色资本"的主旨演讲。

以下内容根据论坛演讲实录进行整理。

杨越:感谢秦总的介绍,刚才已经把一些个人资料介绍过了,我是来自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的杨越,我们中心实际上长期以来都是关注气候应对以及海洋生态修复领域相关的政策创新,以及公共治理相关的研究。我们也围绕着"双碳"的话题展开了比较全面地分析和课题的开展,我们近期也承担了国家高端智库关于地方"双碳"行动路径的课题,今天也很高兴、很荣幸接到大会的邀请,代表我们中心跟各位分享我们机构近期对于"双碳"的观察和思考。

刚刚秦总也说了我们这样一个题目实际上是比较浪漫的题目,我今天的分享也希望能够开始于一份比较浪漫的报告。这份报告是202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题目是《与自然和平相处》。这份报告用了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揭示问题,就是说现在人类社会经济社会的结果和地球自然的消纳能力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所带来的结果一方面降低地球维持人类福祉的能力,第二方面就是它所带来的综合环境问题使得自然界承载力超出它本身阈值地风险,使得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危机,给人类福祉造成非常明显而且现实的危险。

在这份报告里面他们把生态危机的根源总结为人类得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并且提出如果想实现这样的可持续目标以及和自然和平共处,关键是改变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呼吁了所有利益相关方,从原来我们说改造自然变为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行动,来确保人类的知识、独创性、技术和合作都引起一些转变。

实际上我们从这份报告里提出的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非可持续经济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观的错位和扭曲,它所倡导的,让我们改善和修复人类和自然界关系的行为,就是自然观的修正和复位的过程。

可能在座各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自然观的错位会造成这种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如果我们想实现任何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到底学习什么样的自然观。为什么我们说"双碳"是一场能够引发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革命?以及"双碳"实现的过程中到底有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值得我们关注?我的报告会分别尝试这四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说造成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类自然观的长期错位?

到底什么是自然观?自然观是人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基础,它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会发生变化的。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提出了生态危机并不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必然结果,是我们改造自然的方式出现了方式,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矛盾。

为什么说自然观错位会导致现在的生态危机?在过去50年里面,人类对于土地、能源的开采是翻了两番的,在传统的工业文明时期,我们这种价值逻辑往往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置于对立面上,所以传统地从生产、消费到废弃单向资源密集型开发的模式,把自然界当成索取原材料和消纳废弃物的天然场所,所以导致我们在经济活动决策的过程中没有把自然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代价纳入传统效益的核算体系中,而且也没有把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给我们带来的福祉计算在里面,所以在过去价值导向的过程中,其实强调的是既得利益和短期利益,所以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才会产生分化,最终导致这样的矛盾。

第二,实现与自然和解的关键是形成正确的自然观。

恩格斯早在哲学层面上给了我们和解的路径,认识自然客观的运动着和联系着的规律基础之上的劳动,放在物质基础性和辩证统一性相协同的作用,翻译出来的话其实就是怎么样实现和解,就是人类在正确自然观的指导下进行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我们说什么样的自然观是正确的?当前我们国家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一个重塑人和自然关系的一场伟大实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它的核心理念实际上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是一种新的自然观,本质上就是在发展的维度上实现人的活动和自然的生态属性的效益最大化,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任何自然的和解,所以"双山"论蕴含的哲学思想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下人和自然关系的复位和创新。

另一方面一个正确的自然观需要什么?需要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只有生态系统保持着多样性和完整性的统一,才能激发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任何生态系统的破坏都将导致整体功能的不稳,甚至是全部功能丧失。之所以我们能理解这样的思想,我们才能内生出更加有机,更加符合生态理论的系统性治理思想,就是生命共同体的提出。

第三,如何理解"双碳"这场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

为什么说气候危机称之为系统性变革呢?从生态系统完整性角度来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资源浪费是我们共同要面对的三大挑战。气候变化也是很典型的,由于人自然观错位导致的人与自然矛盾的冲突。今天大会不管是上午宏观性报告,还有刚才各位专家前面背景的介绍,从技术上、活动上等等方面来解释了气候变化真正的原因,我们也希望今天能用一种新的视角、理念,从自然观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说气候变化是一种自然观的错位导致的结果。

我们说导致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场景是三种,包括能源活动、工业过程排放、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如果我们想达到温升目标控制的话,要对排放进行控制甚至是负排放的目标。为了能更有限,更有把握控制这种变化,各国的雄心是需要有更多的提高的,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碳中和的愿景作为自己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

我们国家也提出了"双碳"目标,在国内已经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或者积极的正反馈,其实各地也开始尝试制定相关的政策和策略行动。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刚刚讲的整个气候危机,实际上是源于人的自然观的错位,我们理解习总书记在第九次中央经济会议上的两句话,可能更有体会。就是为什么说"双碳"是系统性变革,以及为什么要把"双碳"纳入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布局中,就是因为实现"双碳"的目标实际上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和解的过程,也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变革的过程。

第四,哪些机遇和挑战值得关注?

在这场系统性变革中,如果从自然观的复位角度来说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值得关注?刚刚秦总也介绍了一下,我们做了很多基于海洋的气候解决办法的相关研究,我在今天的介绍中也尽量贴合未来能源的主题,结合我们自己的一些研究给大家做一些案例介绍。

从碳中和定义来说,本身就是源汇相抵的过程,它的行动逻辑很简单,缩减源的排放,增加汇的吸收。随着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以"两山"论为代表的新自然观,在我们国家目前已经逐渐形成和深入。我们也有这样一个判断,在"双碳"行动的版图中,那些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本,能够创造更多生态效益的行动势必将成为促进经济和自然环境协同,在绿色发展中实现任何自然和解的新机遇。传统的能源产业与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可能能为传统的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比较可靠的路径。

我们也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

第一个就是光伏治沙,就是把发展光伏和沙漠有机农业,沙漠风景旅游和乡村振兴方面有机结合,采用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草的方式,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放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来自我们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一个案例,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比较成功的案例。

在这个案例过程中把经济林的养护和当地牧民的生计进行了很好地结合,包括沙漠旅游、光伏板的保洁、物业,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和人均增长。

第二个案例,我们上面提到了光伏治沙立体综合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更多的介绍土地利用空间,但是对于我们国家现有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比较少的基本国情,地面光伏站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尤其是对于"双碳"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分布或者占比的基本判断上,其实中东部地区发展光伏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所以可以采用水面或者海面渔光互补的方式。上面发电,按照类型的话是分两种,一种是装机固定式的,一种是水面飘浮式的。我们在国内内陆水体做了小面积的渔光互补的尝试,在海岸滩涂,近海面我们还是在探索阶段,这也是能够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很好的一种模式。

第三个案例,今天有很多专家都介绍过了新能源和氢产业的融合,我们在这里介绍的是利用海上风电制氢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实际上就是通过电解,将可再生能源转化成液态或者气态的化学能源,通过现有的天然气网络传输,从而省去外送的投资。实际上今天有很多专家介绍了这种应用场景,未来可量化和可工程化的一些可行性,我们也是认为海上风电制氢的模式会成为未来海上风电成本下降最具潜力的选项,也是减少弃风、弃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非常好的方案。丹麦的能源岛,新加坡,包括韩国、荷兰,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很多尝试。

第四个案例,海上能源综合利用,这是德国开发出来的浮动式混合可再生能源的平台,这样一个平台就是充分利用,充分集合了整个海洋能的解决方案,是比较完整的离网的能源解决方案,未来可以为岛屿度假提供可再生能源。

第五个案例,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我们说无论从行业报告还是一些学术探讨上,海上风电爆发式的增长,其实运行的背后还有很多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其实海上风电的装机是否会影响到整个海体洋流本身的运动模式,以及鱼群回游路径,我们都在进行科学层面上的探讨和实际效果的评估。

当然海上风电和海上牧场结合的方式有它自己本身的可行性,对于部分鱼种来说,海上风电固定式的装机有点像现在海洋牧场的人工鱼礁的作用,可以提供很好的栖息陈所,海上风电水厂养殖也可以减少对渔业本身的影响,可以选适合的鱼种,实现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的效果。目前国内外对于海上风电和海上牧场结合的模式还处在前期探索阶段,我们国家和国际的发展水平是比较同步的,我们在这方面也可以有很大的主动权和优势。

2019年山东启动了我们国内第一个示范项目,这样的项目预计在2024年完工,也配套了很多相关的环境影响、经济效益评估等等一些配套的研究。

我想总结一下我今天的观点,实际上我们认为造成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就是人类自然观长期的错位,解决实现这样和解的关键是正确自然观下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重塑人和自然关系的伟大实践,"双碳"之所以能够称作这样系统性变革,实际上是由于它要改变以往忽略自然资本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现在我们说的生态资本或者自然资本纳入本身的行动决策和效益评价体系,引导和推动整个经济、金融和生态系统,系统性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

在"双碳"的行动版图中,我们认为只有那些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本与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传统产业,可能会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也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当然了,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还需要突破、解决非常多的挑战,在我们现有整个效益核算以及评价体系,实际上需要将自然资本逐渐纳入我们现在这样核算体系的过程,我们国家已经在进行这方面快速的推动,它也决定了到底我们这样的价值是不是真实可靠。

第二方面就是来自神态技术的进步,为什么说生态技术的进步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你能把自然资本,包括自然资本在内所有的生产要素多大程度上转化、凝结生态产品或者生态服务中去。

第三个自然可以提供这样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我们需要将它的价值进行市场转化,相应的这些渠道实际上也决定了未来自然资本实现的稳定价格预期和回报的考虑。

这是我们中心的二维码,我们中心做了很多"双碳"有关的推送,承担了向公众推广,进行政策解读,包括科学语言怎么和政策语言进行转换。后面是我自己的邮箱和联系方式,也期望能和各位有更多地探讨和学习交流的机会,谢谢。

秦虎:感谢杨博士的精彩发言,非常感谢最后一个发言又回到我们题目上,把新理念这个问题又提出来,新理念、新技术如何更好融合实现"双碳"的目标。各位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问题的话,非常感谢杨博士,非常期待你海洋的报告,希望有机会能再跟我们分享。

杨越:非常感谢秦总的介绍,我本人做了很多有关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环境保护相关的,怎么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这一块包括我们说的蓝碳应用,以及海上养殖、海上船舶运输以及海上新能源开采和利用,我们做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我负责蓝碳的部分,也是为了贴合今天论坛的主题,所以我们选择了海洋和能源相关的话题和案例,把它放在这里,也是想贴合我们今天的新理念。因为很多专家介绍了很多新技术,在这个时候我们也需要强调这样新的理念,自然资本以及人和自然观修复的重要性,谢谢。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