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查道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资能源企业的非商业风险管理

2015-05-19 15:15:45 中国能源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查道炯

中央讲的三点,共商、共建、共向。前提共商,作为学者一是知道的事情比较少,第二说的空间比较大。在我看来“一带一路”的框架下核心问题不是国家有什么政策,而是怎么把这个项目做顺。

因为历史上我们曾经跟缅甸、斯里兰卡等地方关系友好,第一步就是进去,中间出了意外大事件,我们就往后退。再等着下一波告诉我哪一个地方友好,可以再试试,但这不是个好办法。“一带一路”项目设想推出来之后,简单的看一看国外的反映,一种是欢迎,欢迎也是口头上,第二就是配合,配合比较少。第三是观望,第四是挑剔,第五可能是拉你的后腿。这非常正常,也是国际竞争的一部分。你有你的设想,别人有别人的利益。我讲的非商业风险也是集成我一个同事的建议,一说政治风险,这不是我企业的事,是政府和外交部的事。

一般讲风险可能大家更注意的是战争、恐怖袭击,投资被无偿没收或者对方单方面毁约。我们国家据我所观察到的特别是中资,比较少的注意到在海外投资的主体企业,不只是一个企业的事,你要打交道的方面,包括对方的政府,对方的议会,还有中国的企业特别怵非政府组织。一说非政府组织就想他是代表哪个阴谋,躲着。我很忙,没有时间跟你交流,我项目做的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后来出事了,特别怵。后来包括媒体,还有海外的华侨企业,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我今天讲的重点是跟海外的关系,我们往往在国外就是爱打围墙,不管跟政府关系怎么好,特别是你文化不通,语言不通,你打起了围墙,就隔离了企业跟当地的民心。并不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不重要,而是要看到跨国的能源投资的非商业风险是具有结构性的。国际上现有规则理论来说也是能源和能源产品的贸易,但你再看WTO,他更多是进口限制,这个国家自己有自己的能源需求,你的产品他更改他的出口的条件,这个WTO管不了。就因为他有这个资源,正因为这个天然禀赋是不动的,资源所有国在贸易投资环境就有寻租的本钱。他的国家要发展经济,他的社会环境要变,他本国要就业。我们讲“一带一路”,讲能源就是管线。要记住管线或者是管道不可动,你就把你自己的选择给固定死了。

我们看到双边的贸易和投资是有条约的,中国和很多国家是有条约。我们的商务部、外交部花了很多时间,一方面是定这些条约,另外看条约的条文难免滞后于市场的变化。你按照条约办事,对方不按照条约办事,你没有太多的办法。你受到损失的时候,走仲裁这条路,只能是挽回一部分损失。

政府间的外交关系固然重要,我们政府的领导也不遗余力。我们的领导人是出访还是接待外国领导,责任不在政府,什么样的合同,责任在企业的主管部门,不在国家领导。尽管是对方领导人也见证了,也支持了。

同时也要看到投资来源国政府或者领导人他对某一个项目的重视程度越高,来自这个国家的企业输不起的概率也就越高。咱们政府机构可能不太愿意这么说,一方面我们政府高度把这个事做成,正因为你重视,你输不起,因为这里有你领导人的面子在里面。我们要把这个事情看的严肃一些。往往执政周期有变化,特别是通过选举产生领导人的国家里。他把你的合同撕毁,比如斯里兰卡,比如缅甸,他也损失它的名声,他的名声损失是暂时性的。欧美跟我们聊,缅甸这个国家原来被封锁的时候你们中国对他那么好,他把你们的合同撕毁,我们凭什么指望他对我们好,所有西方国家他们对缅甸市场的脚步也放慢一些。我们从中方投资利益角度、稳定角度来看,对方这种名声损失是暂时性,只要他有资源就有人求他。我们自己投资方的需求是永久性,我们要好好思考。

历史上我们有很多为什么要到海外投资的驱动的论述,我不说了。我们要更多的讲投资就是去获利,没有多少的国家战略,这是企业自保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要为投资地提供能源产品和服务。多少年来国内关于为什么要到国外去投资,国内出来很多宏大的论述,国外也有种种评说。中资能源企业被国外视为例外。

管理的途径少不了尽职调查,中文“尽职”两个字就是我把我老板交给我的事情做好了,就是尽职了。要做的事情我想除了技术,市场的需求,还要了解投资所在地的法规、历史、人文环境。项目所在地各个级别的政府处理历史上还是有纠纷,他有哪些习惯、行为。另外出现新的现象,我们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了一些国际能源治理机制。我们公司跟你打交道,你跟外国参加什么协议,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些社会组织或者非政府就可以说你跟中国合作这个合同不符合国际,媒体一句话就是躺着中枪,谁让你事前不做调研。

最后要讲一句话就是企业自身做调研为主,参考国际咨询服务为辅。游走不同的国家之间这些咨询服务公司有他的局限。没有问题要他服务干嘛。你必须自己把这个调研做好,而不是等着别人一股脑做一个事后分析。

我觉得一带一路仅仅是中方的倡议,我们必须记住这一条。同时“一带一路”并不意味着中资排斥“一带一路”之外的投资机会。这是中国的企业真的国际化。我们要把握好去这些地方投资的节奏,把每一项项目做稳了。慎用贷款换资源模式,充分评估资源国的债务负担程度、还款能力。

另外一个建议除了刚才讲到尽职调查之外,主动应对国际间有关中资对外能源投资的舆论。从我作为学者这么多年调研看,第一我们要强调不管是中资企业到国外是国企还是非国企,我只要到当地注册就是当地的企业,你说要落实“一带一路”,人家也不懂什么叫落实“一带一路”。就是把事情做好。另外“一带一路”是我们国内的事,到了对方那投资项目合同签订了,后面根本性的基础是双方的需求还有能力上的契合,不是你们国家的友好关系还是不友好,你就是做你企业的事。第三是以合同为基础的项目稳定运营,是双方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有很多企业在海外做了很多的好事,这个责任到底是谁来定?双方的义务。最后就是我们讲的社会责任远不止发布年度报告,捐资助学,扶贫。

最后一句话企业才是应对风险分析、应对设计、管理的主体。如果出现被动撤资、撤人的情况,对中资企业的损失远远不止于财务、资产损失。不同的跨国企业里国际上竞争,研判+驾驭风险的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国际仲裁是维护你企业声誉的途径,无损于国家间的关系。风险不可避免,走风险、损失分担之路。谢谢。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