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陈卫东:能源转型与“一带一路”的思考

2015-05-19 15:17:22 中国能源网

中海油总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员 陈卫东

能源格局深刻变化

我们原来看石油价格战都是涉及三个国家,沙特对美国,沙特对俄罗斯。这一次油价下跌起初有人认为是阴谋论,沙特和美国又联手,效仿1989年油价下跌最后把俄罗斯压跨。从去年6、7月份油价下跌开始,情况到底怎样?沙特说我已经打赢了,IEA说战争刚开始,美国说我已经准备好了,回归再生产页岩油。

我认为,现在石油价格确实和这四个国家密切相关。从生产来说,沙特、俄罗斯和美国现在是千万桶俱乐部,中国也可以列为千万桶,国内生产400万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过去十年海外投资接近两千亿美元,撬动国外产能将近600万桶。这四个国家的4000万桶就接近现在全球消费的一半。

美国的致密油的产量过去五年增加了接近500万桶,IEA预计还要增加,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带来的非常规油气的革命。德国的太阳能发电已经占了全部发电的三成,德国白天通过太阳能发电向欧洲卖电,晚上太阳能没电时向周边买电,他是弃化石、弃核的能源革命。

美国的非常规油气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第一,增加供给改变全球能源的供给格局。第二,拓宽了人们对能源资源的认识,生油层也能产油。第三,整个石油工业的生产投资流程发生了变化,常规油气田勘探开发是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产业,页岩油气投资和回报周期很短、很直接。第四,天然气和石油脱钩。地缘政治与我们的“一带一路”相关。

中国现在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能源消费市场,是周边资源国激烈竞争的市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买家上帝”的时代。

对能源的判断

中国已经在油气被其它能源替代方面走了很大一步。变现的第一个方面,近四年中国柴油总消费量停滞不前,没有增长。第二,中国天然气汽车保有量世界第一,这也是对石油替代的表现。第三,电动单车和汽车对汽油车的替代非常明显。

“一带一路”不仅有中国与海湾国家、伊朗的关系,还有中、美和中东的大三角关系,但资源能源的转型势不可挡。我将能源合作分成四个层面:首先是物流的层面,就是合作是不是只看油气流;第二个层面就是资金流动;第三层面就是技术和信息的流动;第四就是人员的交流。

能源转型

能源转型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这个转型有明显的两个趋势。一个是从高碳到低碳,第二从低密度向高密度。最后高密度的形式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电池,储能电池。当储能电池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成浓度极高、密度极高的能源。这是人类知识积累的宝藏,不敢预测什么时候出来,但是一定会出来,这是对能源最大的转型。

构思“一带一路”和能源战略应该站在另外的角度看看,就是能源转型的角度。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