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要与能源新闻较多,首要新闻是媒体报道2016年中国能源生产出现新世纪以来首次下降即能源负增长,不知各能源领域是否能有效应对这一新挑战。同时中国能源进口高速增长,使中国能源(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综合预算为18%,较2015年提高1.7个百分点。中国能源安全环境安全问题进一步显现。二是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发布会公布2016年全年进出口数据,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下降2%;进口10.49万亿元,增长0.6%;贸易顺差3.35万亿元,收窄9.1%。铁矿石、原油、铜等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主要进口商品价格仍处于低位但跌幅收窄。2016年中国进口铁矿石10.24亿吨,增长7.5%;原油3.81亿吨,增长13.6%;煤2.56亿吨,增长25.2%;钢材1321万吨,增长3.4%;铜495万吨,增长2.9%。三是1月11日四川核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这标志着“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核技术跨界协同创新模式,有望在中国重要的核工业基地四川形成。四是国家海洋局近日印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所指海洋能包括海洋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生物质能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等。
据媒体1月11日报道,从中国能源研究会召开的能源经济形势专家论坛上获悉,主要受国际低油价及国内煤炭去产能影响,2016年中国能源生产出现新世纪以来首次下降。论坛发布的《2016年能源经济形势分析及2017年展望》指出,2016年1月至11月,中国煤炭生产下降10%,原油生产下降6.9%,天然气生产增速放缓1.2个百分点,综合测算下来预计全年能源生产负增长5%,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首次负增长。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生产负增长只出现过3次,分别为1980年、1981年和1998年。中国尽管能源生产总量下滑,但能源生产结构呈现出更加优化的趋势。非化石能源生产快速增长,增速接近12%。据初步测算,去年非化石能源占比从14.5%可提高到17%。
但同年,与生产负增长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能源进口的高速增长。1月至11月,煤炭进口增长22.7%,石油进口增长12.3%,原油进口增长14%,天然气进口增长11.6%,全年预计进口能源为2.5亿吨标准煤,超出预期。而进口高速增长使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综合预算为18%,较2015年提高1.7个百分点。中国自1997年由能源净出口国转变为能源净进口国以来,能源净进口量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
经济增速放缓,能源消费反弹,是去年能源经济形势的一大特点。去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3.5亿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加5000万吨标准煤。消费结构方面,清洁化特点愈加明显,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增速远大于能源消费增速,结构优化在加快。据测算,2016年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从2015年的12%提高到13.3%,天然气比重从2015年的5.9%提高到6.3%,清洁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接近20%。
能源消费小幅反弹的同时,去年中国能耗强度有较大幅度下降,为0.68吨标煤/万元,综合能效进一步提高,但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报告预测,今年能源生产将回暖,预计煤炭生产增速由负转正,原油生产降幅收窄,天然气生产增速提高,非化石能源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全年能源生产总量可能增加到36亿吨标准煤以上。
此次论坛还发布了《中国能源展望2030》报告,预计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约为53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为43亿吨标准煤,能源对外依存度接近20%。如果预测基本正确,则中国能源对依存度还将上升,中国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有专家预测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也将上升)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值得关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在上升但中国能源产量负增长,这一趋势将导致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
201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下降2%;进口10.49万亿元,增长0.6%;贸易顺差3.35万亿元,收窄9.1%。而铁矿石、原油、铜等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主要进口商品价格仍处于低位但跌幅收窄。2016年,中国进口铁矿石10.24亿吨,增长7.5%;原油3.81亿吨,增长13.6%;煤2.56亿吨,增长25.2%;钢材1321万吨,增长3.4%;铜495万吨,增长2.9%;成品油2784万吨,下降6.5%。同期,我国进口价格总体下跌2.1%。其中,铁矿石进口均价同比下跌0.5%,原油下跌18.6%,成品油下跌10.8%,煤下跌0.1%,铜下跌6%,钢材下跌5.5%,跌幅较上半年、前三季度收窄。
四川核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1月11日在成都揭牌,这标志着“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核技术跨界协同创新模式,有望在中国重要的核工业基地四川形成。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新有说,四川是我国重要的核工业基地,目前已形成核技术研发、核装备制造、核燃料循环三大优势产业,其中核电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40%左右,压水堆核燃料组件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
四川核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由中核集团旗下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牵头,联合45家在川涉核企业共同参与,将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实现核技术产业全球推广,打造“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跨界协同制造创新中心和“中国核制造工业4.0”,最终实现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级核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
据海洋局网站12日消息,为提高海洋能开发利用能力,推进海洋能技术产业化,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国家海洋局近日印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所指海洋能包括海洋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生物质能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等。
规划提出主要目标,到2020年,海洋能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核心技术装备实现稳定发电,形成一批高效、稳定、可靠的技术装备产品,工程化应用初具规模,一批骨干企业逐步壮大,产业链条基本形成,标准体系初步建立,适时建设国家海洋能试验场,建设兆瓦级潮流能并网示范基地及500千瓦级波浪能示范基地,启动万千瓦级潮汐能示范工程建设,全国海洋能总装机规模超过50,000千瓦,建设5个以上海岛海洋能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独立电力系统,拓展海洋能应用领域,扩大各类海洋能装置生产规模,海洋能开发利用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伴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中国雾霾准新常态,中国急需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据专家估计,中国环境容量约为20亿吨标煤年,而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已高达15%,中国应当开发沿海可再生能源等等清洁能源,一来保障中国环境安全,二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何乐不为呢?中国还应当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削减煤碳比重,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最终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