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电,是近期电力市场的热点。9月22日,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发布湖南电网安全橙色预警的紧急通知;9月23日,东三省在用电高峰时段部分地区拉闸限电,限电范围已经从工业用电扩展到居民用电。
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等地近期再被点名,能耗强度不降反升,随着冬季的到来,北方地区逐渐进入供暖季,而迎峰度冬意味着限电限产还将大概率持续,2021年冬季预计全国范围内缺电问题不仅没有缓解,而且还有加剧的态势。
从2020年冬季开始的缺电一直延续到今天,关于缺电的原因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归根结底缺电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应对下的能源减碳所致。
今年以来缺电的不只是中国,其实全球都在缺电,由于天然气发电比煤炭发电排放更低,欧洲大力推进天然气发电,近期由于天然气资源紧缺,气价上涨不仅推高了欧洲电价,也导致了欧洲大面积缺电问题。
我国的缺电问题与欧洲大同小异,近期很多地区实行限电限产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地区为满足能耗双控的要求,采取“拉闸限电”政策来限制当地高能耗企业的生产活动。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别降低13.5%、18%。同时,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但是发改委8月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9个省份(自治区)能耗强度不降反升,其中青海、宁夏、广西能耗上升幅度位居全国前列。此外,还有浙江、河南、甘肃等其他10个省份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
9月发改委又印发了《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对新增能耗5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两高”项目,加强窗口指导,对“两高”行业的限产举措加快落实。在政策目标压力下多个地区,尤其是上半年部分未能达标的省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下发限电限产通知,令高能耗行业停工或限产。
我国缺电现象从去年年末一直延续至今,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煤炭供应不足,导致煤炭价格飙升,煤炭价格从年初的几百涨到港口煤炭价格超过1500元/吨。我国今年面临严重的煤炭短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内煤炭供应不足,近两年煤炭去产能,很多煤炭企业没有建设新的矿井,导致国内煤炭产能增长有限,此外因为澳大利亚进口煤大减,导致煤炭进口量下降,以及内蒙古等产煤重地因为疫情影响了煤炭运输,综合导致国内煤炭供应严重不足。
二是国内经济复苏强劲,电力需求大涨。数据显示,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两年复合增速为5.4%,在经济复苏下电力消费快速增长,1—8月份,国内发电538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比2019年同期增长11.6%,两年平均增长5.7%。
三是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导致的部分地区结构性能源短缺,“十三五”开始我国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而风电、光伏自身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导致部分地区(如三北地区)出现短时结构性的能源短缺。
今年的缺电与20世纪90年代的缺电情况并不相同,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传统能源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变,而阶段性和结构性的缺电正是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关于如何解决缺电问题,分布式能源利用是解决目前问题的一剂良方,以光伏为主分布式能源可以很好的满足大部分居民和工商业用电,以天然气与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的冷热电三联供可以满足工业园区、医院、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用能需求,既能提高用能效率又可以实现能源的“双控”目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储能环节充分发展以前,分布式能源应利用尽量做到自发自用,必要时考虑余电上网,则既能满足众多用户的能源需求又可以尽可能避免对电网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