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32年前即1879年上海才亮起中国的第一盏灯。但足足70年过去后,大多数中国人依然过着“除了星月,就是一片黑暗”的无电生活——1949年,全国的发电量按人均计算,一年的生活用电不足一度电。昏暗的煤油灯、背着煤气包的汽车、衰败的矿井……这些都是60年前的灰暗记忆。
漫漫长路,中国从昔日的满目苍痍、百废待兴到今天的活力四射、繁荣昌盛;中国人民熬过了多少阵痛,经历了多少风雨,最终进入今天小康生活的岁月……多少年沧桑巨变,多少年光辉历程,一代代能源人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中国能源的非凡篇章。中国能源人以能源报国,为民族复兴大业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他们,就像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把把火炬照亮黑暗,他们就像共和国能源建设史中的一颗颗星辰高挂青天,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在这艰苦卓绝、铸造辉煌岁月和历程里,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幻,中国演绎了从梦想到光荣的辉煌。艾青脍炙人口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道出了每位中华儿女的心声。今天,《能源思考》特别推出“火炬与星辰”系列报道,让那些曾经在共和国能源建设史上做出贡献的人们彪炳史册!
提要:本文记录了共和国石油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的事迹。他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战争中出生入死、奉献青春;在和平年代,他为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鞠躬尽瘁、再献终生。在他担任石油部长时,更是为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王铁人”的学习榜样,掀起了一股比、学、赶、帮、超的大生产高潮。1958年2月,余秋里同志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59年9月,在大庆地区发现石油资源以后,他以非凡的胆略和气魄,果断地提出要调集全国石油系统的人力、物力,在大庆组织石油大会战,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把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1964年1月,经中央批准,石油部组织了华北石油勘探会战。随着勘探范围和成果的不断扩大,先后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辽河、任丘、中原等一批油田。正如康世恩同志后来回忆时说的:“余秋里抓的‘学两论’和树王铁人活动,对当时打开会战局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余秋里还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口号,在当时确实起到了调动群众创业精神,不等不靠,顽强奋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的作用。余秋里在任石油部长期间,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吃苦耐劳的石油开发劲旅,中国石油工业创业史凝聚着他的心血和功勋。(石油系统无人不知“余康”二人。“余康”二人在石油工作上几十年如一日的默契配合和相互支持,以及彼此的互补,使他们承担的共同事业也变得完美。余和康俩人可称得上中国政坛楷模和中国经济战线的两面鲜艳旗帜。中国石油工业因“余康”而光芒四射。共和国五十年前的经济历史,也因“余康”而光彩夺目。)
?
独臂将军余秋里(1914-1999),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经济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国务院原副总理,石油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原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的石油供应十分匮乏,以至严重影响到中国国计民生。1958年初,不少汽车被迫抛锚,军队中有的部队取消演习,连首都街头也出现了背负沉重煤气包的公共汽车。于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立即开会研究石油问题,国务院也开会研究石油问题,石油成了亟待解决的国家大事。
共和国崛起的危难时刻,毛泽东一锤定音:我看余秋里能当好石油部长。此人人才难得,是个将才!彭德怀推荐,周恩来欣赏:中国和平建设时期从此出了个独臂“巴顿将军”。
世界工业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石油立国的理论。不管你承认不承认,20世纪以来的世界,是石油将人类引向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任何一国的领袖如果谁忽略了对这一来自地心深处涌发的“地球之血”的重视,谁就无法驾驭代表现代文明的本国工业社会的前进巨轮。
毛泽东已经是很着急了。工业的形势尤其是石油工业的形势令毛泽东极不满意。因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工业部没有完成任务。
早在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民党手中夺取全国政权前夕的最后一个革命圣地西柏坡时,毛泽东一方面指挥百万雄师追穷寇,另一方面已经着手谋划新中国的建设大业了。当共和国国体确定之后,剩下的全部问题就是怎样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富强的事。怎么建设?列宁和斯大林的苏联模式真的值得效仿,二三十年的历史竟然把一个旧世界彻底摧毁后又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机器和人民富裕的日子。苏联搞建设的模式自然在毛泽东印象中留下深刻的影响。但毛泽东是个绝对不愿以一种模式照搬照抄别人东西来建设自己国家的领袖,尤其是通过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实践证明,苏联人那种强加于人的思维方式早已令毛泽东生厌。他在思考未来新中国建设采取何种建设路途时,已经悄悄将某些注意力盯住了太平洋彼岸的那个仅靠二三百年历史便迅速崛起的美利坚合众国。
毛泽东读完列宁和斯大林的一本本建设国家的著作同时,打开了一本本美国建国历史科教书……他在阅读中吃惊地发现了这个新兴帝国近百年迅速崛起的奥秘:石油!石油!油矿的开发,使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瞬间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家也从此进入全球的列强舞台,不再是以往三流国家形象。一个创造与赚大钱的时代、一个借助于资源并控制整个命脉的时代、一个向工业社会源源不断输入“工业之血”并使其充满活力的时代到来了。美利坚拥有了比老牌欧洲帝国用蒸汽机动力推动工业社会更简单、更便宜和更具前景的动力源,他们不用再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支持发展自己的新生国家,相反,所有的人都想学习他们对“石头里流出来的油”的开采经验。美国靠着石油发迹。我们中国呢?中国不仅有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而且还有像钻盐井这等让美国人改变国家命运的大技术喔!可我们为什么如此贫穷和衰退呢?早在西柏坡时的毛泽东已经不止一次开始这样感叹和深思了: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我们为什么最后竟然远远地落在一个只有二三百年发展史的西方国家之后?真不能小看这黑乌乌的“洋油”喔!毛泽东看完美国的发迹史,不由得一声感叹。中国必须摆脱“洋油”,要有自己的工业之血!毛泽东抱定信仰。
难怪前些日子在中共中央通过秘密渠道向苏联讨教建设国家经济的方略时,斯大林捎来话说:英国和欧洲人走向强大的秘诀是蒸汽机带来的工业革命,而美国崛起的经验证明石油是工业化革命真正使国家经济超越常规发展和社会飞速前进成为可能。
于是,毛泽东在宣布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18天,便以中央人民政府的名义签发了成立国家燃料工业部的命令,并亲自提名资深工业革命家陈郁为部长。新成立的燃料工业部在第二年便设立了石油管理局,著名地质学家、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的发现者和开拓者孙健初先生被聘为这个局的勘探处处长。“茫茫大地,何处找油?”1950年8月6日,西北石油管理局成立,清华大学地质学者出身的老八路康世恩成了这个局的局长。而此时一代石油先驱的孙健初在中国共产党的厚爱下正奋然全身心投入工作之时,却不幸在寓所遭煤气中毒,猝然长逝。新中国石油勘探业因此一度出现停滞。毛泽东和他的助手们不得不把眼睛放在成本极高、产出极低的东北人造油上,并在短时间内恢复了抚顺制油厂(后为石油二厂)、锦西石油五厂、抚顺西制油厂(后为石油一厂)、桦甸页岩油厂(后为石油九厂)、锦州煤气合成厂(后为石油六厂)等几个人造石油厂的生产。所谓人造石油厂,是以一种叫页岩的岩石,通过大量复杂的干熘等工序,从中提炼出与天然石油成分相近的人造石油来,其成本为天然石油的十几倍。无奈,许多工业和国防建设需要石油,毛泽东等决策者不得不咬着牙关,勒紧裤腰带从石头里挤“生命油”。此时朝鲜战争爆发,油的问题急坏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中央因此又不得不动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外汇,并通过特殊渠道从国外买回些“洋油”。
北京丰泽园。1958年“立春”后的一个平常日子。这天午后发生在丰泽园内的事只有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个人知道。后来有记载的史料使我们获得了一个可靠的推测:二位共和国领袖一起研究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后来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件大事基本上是一个主题:中国的石油问题和中国石油部部长的人选问题。在谁来挑石油部长此担的问题上,当时的中央只有一种选择,就是从军队的将军中找,因为李四光去了地质部,地质部是地下矿藏的侦察员,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有了对地下情况的了解,才能找矿找油。有人曾经对成立地质部后还要不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石油工业部而提出过争论,毛泽东后来和周恩来商议的结果是:虽然地质部里也有石油普查部门,但石油开发太重要了,必须列出专门部门,以便加强此项工业的建设。
1955年7月,石油部成立。原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学院院长,不久前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李聚奎将军,被任命为第一任部长。李聚奎将军为人厚道,工作卓著,还喜欢跳舞,在他任石油部长时,石油部大院内掀起了不小的舞热,机关工作人员中不少小年轻甚至那些从战火纷飞年代里走过来的英雄们也都学会了优美的华尔兹。人们发现,原来南征北战的大将军指挥工业建设也有温情的一面。开始,毛泽东对石油部寄予极大希望。然而,两三年过去了,石油部没能找到大的油田令他颇为失望。所以毛泽东对李聚奎那几曲优美的中国石油“华尔兹”不是特别看好。毛泽东要的是石油工业革命的“黄河大合唱”!那种气吞山河的大合奏!
中共中央决定派一员得力领导同志去寻找石油,以解燃眉之急。彭德怀同志等力荐43岁的余秋里担纲负责,于是毛泽东亲自召见他,让他脱下军装,去当石油部长。会谈中,毛泽东叮嘱托余秋里:“我过去说过,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1958年2月初,人大会议正式任命余秋里为石油部部长。余秋里脱下穿了几十年的军装,担任了中国政府刚组建不久的石油部部长,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那是什么年代?那是中国人饿肚子的年代,那是“苏修”领导人卡我们脖子的年代,那是美帝国主义拉着“蒋该死”不断挑衅我们的年代,还有南边的印度也在不安分地想咬我们肉的年代。离开历史现状和背景说事,只能说明是一种肤浅。在毛泽东和第一代中国领导人的心头,迅速让人民共和国崛起,是他们的全部心思。当然这种心思在建国后因为太急切而造成了指导方向与措施上的一些过头做法,但它的出发点和本意仍然令我们所有后人必须敬重。这一点极其重要,如果一味指责老一代革命者和建设者在五六十年代里那些激进的做法,就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余秋里身为石油部长,他深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对石油的关切。石油是国家工业经济的血液,国家越向前发展,石油的作用越加显现出来。被四面封锁又随时必须应付战争考验的新中国,更是如此。
上任伊始,余秋里便敲开了著名地质学家、时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的家门,向他虚心请教解决我国石油问题的计谋。李四光教授对中国有油的肯定答复更坚定了余秋里的信心。第二天,余秋里便驱车直奔中南海,向毛泽东提出: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使用在最关键的地方,突破一点带动全面。他坚信一定能够找到石油。毛泽东同意他的意见,并鼓励道:“给你上方宝剑,先斩后奏。”
得到毛泽东的首肯后,余秋里一声令下,千军万马便开进了东北茫茫荒原,展开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石油大会战。当时,大庆还只是一个狩猎人的小村落,条件十分艰苦,工人们都住在帐篷里。但石油工人在余秋里的领导下,豪情冲天,斗志昂扬,喊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
1959年12月,余秋里在大庆油田视察
1960年4月9日,在石油会战总指挥部召开的一次技术座谈会上,有人汇报了职工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流露出畏难情绪。余秋里听完,情绪有些激动,大声说道:“如果我们等条件成熟了再上,国家缺油的矛盾就会越来越糟。现在党中央,毛主席在期待着我们,各行各业都在眼巴巴地看着我们,我们能等闲视之吗?”说着说着,他右手一拍桌子,“噌”地站起来,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前不久有位老大娘跟我讲,你们那个王队长在工地上,饿了啃几口干粮,困极了裹着老羊皮往地上一躺,七天七夜不离开井场,一连五十多个小时没睡觉,他真是个铁人哪!老大娘没想到,她这话准确地概括了王进喜这个人。‘铁人’,正是对王进喜的意志、境界、干劲、性格的高度概括。我们要甩掉石油落后的帽子,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余秋里的话引起了代表们的强烈共鸣。于是,会议正式发出了“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的号召。
4月15日,会战指挥部在广场上举行学铁人誓师大会。王进喜披红戴花骑在马上绕场一周,余秋里手拿话筒,亲自带领大家一遍又一遍地高呼:“向铁人学习!”、“人人争做铁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比、学、赶、帮运动。
同年7月,在余秋里的建议下,石油部党组又作出了在全油田开展学习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五面红旗的活动。随后这项活动又发展成为学习百面红旗的活动,使大庆形成了“英雄铁人打头阵,马段薛朱紧相跟,比学赶帮争上游,铁人头上出钢人”的争学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
1963年,大庆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邓小平激动不已,他给毛泽东报告说:“余秋里这个人就是不信邪。”毛泽东评价说:“余秋里是帅才”。当毛泽东主席面对余秋里等伤残的开国将军们时,曾感慨地说道:“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呢?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的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独特的人才啊!”余秋里将军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是一部辉煌的战斗史和创业史。